一家县级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之路
在广东省三批共21家胸痛中心(标准版)示范基地中,仅有3家是县区级医院,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是其中一家。2020年和2021年,临近年终,陈忠感觉比往常多了一些“荣誉感”。
2020年11月6日,第二批广东省胸痛中心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广州举行。作为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院长,陈忠上台接受了“广东省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的授牌。据了解,在广东省三批共21家标准版示范基地中,仅有3家是县区级医院,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新会区人民医院)是其中一家。
2021年12月,根据全国胸痛中心质控排名及现场飞检综合得分,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荣获中国胸痛中心联盟、胸痛中心总部授予“2020年度质控铜奖”。陈忠介绍,此次评选是在1047家通过标准版认证的医院中遴选出了质控金奖2家、银奖3家、铜奖7家,获奖医院数量仅占总数的1%。
在这些辉煌成绩的背后,是新会区人民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之路上的努力和坚定。
01、改造科室 规范流程
“其实,在正式开始胸痛中心建设之前,2009年我们就已经开通了心梗患者救治的院内绿色通道,并实行先救治再收费的原则,这实际上和胸痛中心的要求是一样的。”
但由于当时院前救治与院内急诊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再加上本地的很多百姓,对于心肌梗死疾病的认识非常局限,会经常发生就诊延迟的情况。
“虽然救治病例不少,但也有一些失救的情况,部分患者出现心梗后的心力衰竭。”
“2014年胸痛中心的理念在国内逐步兴起,我们医院作为本地医疗机构的龙头,同时也是地区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的核心力量,就开始筹划着胸痛中心的相关建设”。陈忠说,2015年新会区人民医院开始在院内绿色通道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了胸痛流程的改造。2017年初,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正式启动运行,并被设列为当年医院的重点工作之一。
新会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陈忠
时任院长黄锦联亲自挂帅胸痛中心“一把手”,加上各分管院长及相关业务的科室成员,成立了胸痛中心委员会。“胸痛中心的运行涉及多个学科的合作,因此首先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由院领导亲自抓,在关键环节拍板支持。”陈忠说,与此同时,胸痛中心办公室选择设在医务科,这样一来,便可以有效带动其他职能科室积极参与,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协调解决。
“原来医院的急诊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一门诊急救中心,当时的出发点是为了方便城区的百姓夜诊、快诊。但真正遇到急危重症患者,也只能以承担转运职能为主。”陈忠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更为了加快胸痛中心的建设,新会区人民医医院便下大力气,开始了急诊科的改造。
“我们重新在医院本部全面布局急诊科,将其进行改造升级,建立急诊分诊台、抢救室、红黄绿诊疗分区,设立留观室,并完善急救设备。”
胸痛患者诊疗单元
而在救治流程方面,陈忠介绍,新会区人民医院严格按照规范化流程进行,同时会根据国内外最新的指南,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及时修订流程图。“我们还会定期进行质量分析,例如,有一名患者D to B(患者进入医院门口到球囊打开)时间超过90分钟,那么将通过例会来分析具体的时间节点,弄清楚具体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
02、技术支撑 扎实基础
除了更为合理化布局及严格的流程设计之外,人才和技术也是胸痛中心成功建立的关键。
在陈忠看来,与胸痛中心建设密切相关的“三大科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均已具备了非常“高超”的技术水平,这让新会区人民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中少走了一些“路”。
早在1994年,新会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便已可独立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经历多年的发展,目前科室的规模、人才梯队、综合实力均位居广东省内同级医院的前列。
而新会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则是在1997年便完成了医院首例胸外科手术;2001年便可独立开展胸腔镜微创胸外科手术。2014年实施开展的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更是填补新会地区心脏手术的空白。
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在以救治心脑肺危重症、创伤为学科特色的急诊科,则是江门地区创建最早、技术最完善的急诊医疗中心。承担着新会区大部分120院前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任务及重大意外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援任务。
“三大科室”的实力,除了为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技术水平提供了保障,更为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从大内科、大外科抽调了部分高年资住院医师以及主治医师,来充实急诊科力量。而急诊科医师也要到重症医学科轮岗培训,以提升急诊科诊疗水平。”
这样的调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因为当时胸痛中心建设刚刚开始,对于其理念大家也是刚刚开始接触,整体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于是心里便有一些疑虑,会觉得这样的调动对他们个人没有什么价值,甚至可能会影响‘前途’”。
对此,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团队采取了全院统一培训,首先让医务人员逐渐认识到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及作用。然后再根据科室、职位、突击检查结果,开展多层次和多方位、多渠道的相关培训,普及关于胸痛中心建设、胸痛中心的各项制度、胸痛患者急救及转运流程、ACS患者诊治流程及心肺复苏流程等知识。
医学影像中心也在胸痛中心的创建中得到了提升,如增加了24小时驻院值班护士、开展了24小时增强CT服务等,保障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影像学支撑。
“我们还制作了‘应知应会’手册,并对全院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同时,还在全院培训、中层会以及支部会上树立典型,激励‘后进’,让大家目标一致。除此之外,医院还将胸痛中心运行考评结果纳入了医院绩效方案,为胸痛中心建设高质高效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全院急救技能培训
2017年10月1日,一名68岁老年患者因突发呼吸困难,被家人送往新会区人民医院就诊。
“患者刚下车走了不到10米,就晕倒在院内的公共区域走道上,随即心跳呼吸骤停。”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大内科兼心内科主任朱可云回忆。
当时,新会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医务人员迅速推上备有除颤仪、心电监护机、心电图机、气管插管喉镜、呼吸囊及急救药物等设备的急救抢救车、转运抢救车和氧气袋赶了过去。通过开放人工气道、使用呼吸囊辅助呼吸和准备喉镜进行气管插管、心脏按压等一系列抢救动作,约5分钟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随后被送往急诊科抢救室继续抢救,直到患者意识恢复。
“医院的视频监控还原了当时紧张的情景。从听到呼叫,到抢救成功,一切流程都非常畅顺、动作也十分娴熟。”朱可云非常自豪地表示。
正是因为这次抢救实例,检验了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以来,全员急救技能培训、重新划分急诊科功能区域、升级改造就诊流程、整合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等一系列工作的成果。同时,也标志着新会区人民医院对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置的能力有了极大提升。
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大内科兼心内科主任朱可云(右三)带领团队查房
2017年10月,新会区人民医院通过新会区首家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这也是广东省最早通过认证的县区级医院之一。2020年上半年全国胸痛中心质控总分排名,在全国700多家已经通过国家认证的标准版胸痛中心排名中,新会区人民医院排在了第31位。
2017年10月,时任新会区人民医院院长黄锦联(中)、副院长卢尔海(右)、胸痛中心医疗总监朱可云(左)在广州接受中国胸痛中心授牌
除此之外,在胸痛中心总部、胸痛中心广州认证办公室、南部战区总医院等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团队还成立了谭晓晖创新工作室,围绕胸痛中心协同救治体系的建立,先后获多项包括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在内的数个省市科研课题。同时,在临床心血管病学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胸痛中心行政总监谭晓晖荣获2021年度“无限创新”江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1年11月胸痛中心谭晓晖创新工作室授牌
03、区域打造 实力赋能
2019年11月,新会区人民医院与新会区120急救指挥中心签订协议,同时与全区承担120院前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签署了胸痛联合救治协议,构建起了区内协调救治体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在120车上进行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检测后,完成院前确诊,那在患者未到达医院的时候,120便通知接诊人员以及介入小组激活导管室准备。患者被送进医院时,便可直接绕行急诊科和CCU进入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陈忠说,这样一来,最大程度上缩短了D to B时间,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对这样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越快开通血管,就能最大程度上挽救心肌。”
胸痛救治单元协议签署
除了与120院前急救机构的紧密合作,新会区人民医院还受新会区卫健局委托,牵头成立新会区医共体胸痛中心联盟、新会区胸痛中心质量控制中心,积极创建基层胸痛中心和胸痛救治单元。依托于自身区域急危重症标杆单位的自身优势,统筹协同全区急性胸痛救治工作。
“我们医院负责联盟内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指导,以及业务培训和阶段性评估工作,以实现新会区内急性胸痛患者“同质化”治疗。”
与此同时,为了打通胸痛患者救治的“最后一公里”,新会区人民医院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及区域影响力,充分利用医共体优势,推进专业技术人才下沉,指导帮扶各分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规范化胸痛救治工作。同时,依托医共体医学影像、心电诊断中心实施远程会诊,做到病人未到,信息先到。
“医共体的建立是为了挽救更多心肌坏死的患者,为此我们建立了医共体胸痛中心联盟网络群,上下联动,并通过微信救治群,实现无缝隙衔接。”陈忠介绍,下一步新会区人民医院将投入胸痛中心管理信息化系统及远程心电诊断系统的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
除此之外,加大提升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百姓,对于急性胸痛的认知,有效提高他们的自救意识,科普工作也是新会区人民医院的重要工作之一。
“我们做了很多患者宣教的工作,除了联系当地电视台,通过拍摄胸痛中心的专题片进行宣传之外,我们还会通过定期推送微信稿件的形式,来提升百姓胸痛知晓率,以及他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防护。”陈忠介绍,同时医院还会经常开展急性胸痛的相关科普活动,让百姓了解急性胸痛的特点,在发病后如何自救,如何迅速拨打120尽早来医院治疗等。
“我们对医院急诊科的医务人员也会做相关知情同意的培训,让他们准确迅速地获取患方的知情同意,以大大缩短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
2021年,新会区人民医院共救治急性胸痛患者4015例,完成心血管介入1779例,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17例,平均入门-导丝通过时间53.9分钟,较去年同期缩短13.87%。
新会区人民医院全景
陈忠深知,胸痛中心建设是一项长期且日常性的工作,不是通过认证后就可以一劳永逸。胸痛中心认证的精髓是持续改进,而持续性改进的关键是要有坚强有力的核心团队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医院制定了《新会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全程参与并指导胸痛中心建设,分管副院长亲自抓质量持续改进。在每季度还会召开胸痛中心质量分析会和病例讨论会及委员会联合例会,并通过数据,指导流程的改进。”
谈及未来,陈忠表示,新会区人民医院将继续深入推进胸痛、卒中、创伤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制度流程及全区急救网络,并建设实时交互智能平台,以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的共享,提升抢救与转运能力以及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最大程度为当地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新会区卫生健康局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