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导、评、拓”并举 推动“双减”落地见效
今年以来,绍兴市积极贯彻中央、省委“双减”政策要求,出台《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行动方案》,通过以导促减、以评促管、以拓促教,推动“双减”落地见效。全市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压减915家,压减率居全省前列;459所中小学课后托管全覆盖,学生、教师参与率分别达91.23%、96.2%;“课后托管服务”“双减变双提”等做法被《人民日报》、央视《朝闻天下》等媒体相继报道。
一、“减”字当头,以导促减
一是压力传导“查”。联合28个市级部门组建“双减”工作组,各县(市、区)对照组建工作组,市县两级抓好专班实体化、规范化运行,落实动态日报、工作半月报、定期研商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针对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监管,成立以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听课队伍,实行随机“推门听课”,严查机构违时培训、违规培训、违规收费等行为。截至目前,已开展3次专项督导检查,发现并整改问题129个。
二是精准疏导“减”。在前期对全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摸排的基础上,通过座谈会、交流会、上门沟通等形式与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一对一”交流,实时了解机构需求,精准提出问题建议和解决方案,分类施策、靶向发力,得到培训机构对“双减”政策的理解支持,646家培训机构已注销或转型。
三是多元引导“转”。引导大规模连锁类培训机构做好行业引领示范,带头进行机构转型或注销。针对在国有资产场所办学的机构,主动出面协调房租减免事宜,助推部分机构快速注销。6个县(区、市)均设立“一窗办理”专窗,加快推进营业性培训机构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在办理过程中严守消防备案、广告清理等转非底线,引导学科类机构认清局面,尽早办理压减相关手续。
二、“管”上发力,以评促管
一是“指标”管作业。实施“校内减作业”行动,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轻作业负担行动方案》,推出作业管理“禁止性指标”“规范性指标”“倡导性指标”等三类指标,建立学校主导、分级统筹、教师协作、校内公示的作业管理体系,实施职责明确、管评结合的作业管理机制,扭转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现象。试点启用“中小学作业管理与监督系统”,数字化实现作业上传、评价反馈与数据呈现,闭环式实现作业监督管理。
二是“积分”管机构。在全省率先推行校外培训机构积分量化管理办法,模拟交规管理中机动车驾证12分扣分模式,不同违规行为给予不同扣分处理,如未按规定进行信息公开、隐患排查、预案制定每次扣1分,累计扣6分为约谈并责令整改,扣10分为警告并停业整顿,扣12分为依法取消办学许可。
三是“一码”管五项。依托“浙里办”平台,开发“教育码”场景应用集成系统,通过码对人、码验码、码抓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学生日常作业、研学实践、近视防控、体育锻炼、社会实践等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智能化管理。探索“一生一码”模式,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已有4.4万名学生参与“教育码”管理,上虞“教育码”场景应用集成系统项目已成功入选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第一批创新试点项目。
三、“教”上提升,以拓促教
一是线上教育拓课程。强化网络教育资源应用,打通信息共享壁垒,海量供给线上资源,实现中央、省、市各级平台资源互联互通,汇聚精品课件、优质教案等海量互联网资源5.2万件。同步升级学校教学设施,投入2.1亿元建成150个智慧教室、50个创新实验室和50间录播教室,常态化开展“天天智慧课堂”“知识点微课”网络课程推送,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查漏补缺,已累计在微课学习平台上传作业指导微课1.2万个,点击量超340万。
二是内外托管拓师资。引导在职教师积极投入“双减”工作,签订“减负提质”承诺书,优化教师保障,采用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措经费,保障教师课后服务补助。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子女提供晚餐和休息场所,并实行弹性上下班及调休制度。拓展托管队伍,组建“五老”宣讲团队,开设家长助教课程,招聘校外培训机构特长教师、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具备资质的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联合24个部门和单位招募各行各业优秀专业人士,成立“红领巾公益课堂助力校内托管”联席会,通过多方参与确保拓展课程的实际效果。
三是多元协同拓展服务。团市委、市少工委牵头成立“红领巾公益课堂助力校内托管”联席会,为课后托管服务提供多样性、实践性、趣味性公益课程。文化馆联合校外艺术类培训机构,成立全民艺术普及联盟,指导机构不断丰富课程项目、提升艺术培训质量。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非遗展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利用晚上、双休日、节假日广泛推出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校外生活,助力“双减”落地。国庆期间,非遗展示馆举办绍兴船文化展、省级非遗项目图文展等群文活动9场,总参与2.9万人次。
绍兴市教育局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