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综合工作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环保局

题目: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各地经验做法

资料提供时间:2023-10-24

目录

更多

清远用生态文明建设“高分答卷”为百姓幸福生活增色添彩 文章下载

清远用生态文明建设“高分答卷”为百姓幸福生活增色添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清远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贯穿清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过程、各领域,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发源于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流经清远市清新区境内的漫水河因早期水产养殖粗放式经营所产生的养殖废水,直排漫水河,导致河水黑臭,水质常期超标。去年,漫水河流域灭螺坑、马塘排区域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工程采用三池两坝的工艺,对流域内农灌渠中的鱼塘尾水、农田退水等进行收集、净化,然后排放,成功实现总磷削峰计划。

碧水蓝天下的清远市中心城区一角。

目前,漫水河流域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的灭螺坑区域工程试点区域,8月的清远林木蓊郁、绿草葳蕤。依托山清水秀的生态“背景板”,俨然一个水清景美的湿地公园,为乡村平添一道靓丽的风景。漫水河的华丽“变身”,只是近年来清远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的一个缩影。

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过程中,清远坚持护“饮水”保“好水”治“差水”,用好上级专项资金,率先完成全部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全市北江、连江、飞来峡水库等15个重点江河湖库水生态调查,初步建立全市水生态环境数据档案。

在蓝天保卫战中,创制“严监管、控源头减排放、加强应对”;建立“一个领域一个副市长一个牵头部门”的“三个一”责任体系,坚持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份手册干到底”“一以贯之抓到底”,统筹推进8大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在深入打好净土防御战方面,突出“底数清分类管源头控”总原则,加强耕地安全利用;持续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监管,依法处理涉嫌违规开发利用地块29宗;完成4家重点行业企业重点重金属减排提标改造工程;对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落实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减量替代”或“等量替代”要求。

今年上半年,清远环境质量全省排名稳中有进。其中,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3,全省排名第13,同比前进2位;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3.6624,全省排名第6,同比上升2位;土壤环境质量均处于清洁(安全)级,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持续向好。

加强源头防治,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清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清远市青山绿水的市区一角。

一方面,推动企业开展VOCs深度治理。今年新增100家涉VOCs企业纳入分级管控名单,实施“一对一”帮扶指导,不断厚植绿色经济发展底色。另一方面,深入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百千万工程”,助力创建城乡高品质生活。

清远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印发了“百千万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和《关于贯彻“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扎实推动清远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作方案》等,指导连州市、阳山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连南瑶族自治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全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擦亮清远生态文明建设品牌。

提升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

清远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和科技支撑的现代环境治理格局,提高环境治理效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方面,借助“智库外脑”提升科学保护与治理水平。持续深化与生态环境领域科研机构、院校等的战略合作,通过以项目带队伍、增水平,指导清远市高效应对环保信访问题处置、臭氧污染防控等难点工作。

另一方面,加强两法衔接高压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持续深化公检法司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机制,深入开展监测数据造假、非法倾倒处置固废、偷排等专项执法行动,查获清城区某企业通过暗管偷排废水、英德某企业通过旁路偷排废气等一批违法排污典型案例。

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推进公众参与。今年以来,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环保节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9场;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6场;建设1个高水平、示范性省级环境教育基地——清远北江生态文明展示馆,不断完善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清远“气质”更美了、“颜值”更高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生活舒适度、幸福感越来越强烈。一个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美丽清远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中国新闻周刊2023-9-1

 

 

全面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下载

全面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速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新方向,对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达成我国既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更能引领全球生态治理、共享绿色成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充分认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发展方向,全面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以生态产业数字化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要加强生态产业数字应用的创新探索,助推资源的最优利用与高效分配,持续降低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是发挥数字化对生态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数字技术与生态产业实现融合与创新应用研究,推进生态产业实现数字化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二是培育数字化和生态环保相融合的新兴产业。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推动生态安全、节能环保等数字化融合工程,加快数字技术在节能环保、自然生态管护领域的应用,围绕智慧城乡、智慧林草、智慧海洋、智慧水利、智慧环保等各个领域,推动以生态环保数据精准监测、科学决策辅助和智能环保设备研发等专业化服务的智慧产业发展,聚焦生态领域减污、降排、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需求。三是夯实生态产业数字化保障能力。加快建立数字技术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多方协同投入机制、科学评估机制、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和人才支持体系、产学研一体化支撑体系建设。

以数字驱动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数字赋能是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要把数字技术作为驱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引擎。一是以数字技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精准量化。通过数字化解决生态产品的多维量化,包括生态产品的实物定量化、价值定量化等。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的规范化、标准化。运用“网格化”“星地一体化”“三维化”等手段,构建开放联动的生态产品价值数据库,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掌握生态产品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与开发、价格情况等信息,绘制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地图”。二是建立开放共享的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推动生态产品统一确权登记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多层次、综合性展示,建立健全相关认证认可机制,确保生态产品信息的可信度。三是推动生态产品交易数字化。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生态产品数字化交易系统,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激活交易活力,提高市场活跃度。充分发挥数字电商平台的资源和渠道优势,促进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与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搭建数字交易市场和平台,推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

以数智化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数字技术与生态治理有效结合能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的“生产力”,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数智化水平。一是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数字化平台。推动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关联主体的数据资源、政务服务、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数字化,形成基于数字资源、数字方法、数字媒介、数字技术的系统、高效、智能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畅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生态环境数据传输通道,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修复等要素,实现信息采集流转、集成分析、反馈处置的共建共治共享和互联互通,切实增强生态环境数据智能传输、智能分析、灵敏反馈、智能预测预警、智能决策和智能处置能力。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建设。以生态环境风险防范预警为重点,形成“天空地海”一体化、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测感知体系。推动数字“新基建”与生态环境治理融合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卫星遥感监测网建设,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三是推进污染防治的智能化转型。建设各类污染源数字化档案库,实现污染源管理“一源一档”。围绕“大数字”支撑“大保护”重点谋划和完善大气、水、固废、土壤、环境应急、环境信访、环境执法等综合数字化管理体系。

以协同融合放大数字化与绿色化双向共进效应。数字化和绿色化不仅是全球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孪生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同时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一是引导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融合发展。激发数字化与绿色化之间的双向共进效应,发挥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以场景应用推动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双向融合。加快研发和突破具有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特征的新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数绿融合”的先导性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二是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发展。以数字基础设施为重要支撑,推进感知控制、数字建模、决策优化等方式在工业、农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实现资源最优利用和绿色智慧生产。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提高各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全链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以绿色化牵引数字化升级。以绿色转型为目标,采用绿色先进技术手段,对数字传感设施、网络基站设施、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绿色改造升级,持续推动电子信息产品绿色制造和使用,系统规划数字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路线。发挥行业绿色转型对数字产业的牵引作用,推动数字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绿色牵引实现数字化绿色化良性循环和协同增效。

以数字生活引领公众绿色低碳新风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在促进节能、降碳、减污的同时,持续提升全民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行动自觉。一是培养公众树立绿色智慧生活理念。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鼓励公众积极践行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建设绿色低碳社区,构建绿色生活信息平台,完善绿色生活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及配套环境设施。二是提升社区智慧设施建设水平。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强化数字技术集成应用,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的社区治理新形态。完善社区智慧设施建设,优化社区智慧电网、水网、气网和热网布局,扩大智能感知设施在安全管理、群防群治、机动车管理、生活垃圾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社区购物、居家生活、公共文化、休闲娱乐、交通出行等各类生活场景数字化。三是加强绿色消费中数字化应用。统筹推进绿色消费,赋能绿色消费供给侧的数字化,探索实施绿色消费积分制度,加大绿色消费的精准化、个性化传播,营造绿色消费氛围。通过数字化应用创新,丰富绿色消费场景,创新绿色消费体验。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数字生态文明依托数字科技力量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创新,必定能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新动力,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光明日报2023-9-6

 

 

让绿色成为最美底色——平凉市全域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文章下载

让绿色成为最美底色——平凉市全域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从空中俯瞰,平凉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深处的“绿色明珠”,有着西北少有的秀丽旖旎之姿。而走进平凉,更像置身于风光宜人的公园,满目绿色,一步一景,如漫步林中,似遨游画中,令人心旷神怡。

这赏心悦目的背后,饱含着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喜悦,更凝聚着平凉上下铆足干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近年来,平凉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跃升为全省第二,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坚决打好生态主动仗

平凉,位于甘肃东部、泾河上游,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布局中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组成部分,生态地位至关重要。

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切认识到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从2004年开始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2011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7年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2022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亮,生态竞争的优势更加凸显,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今年1月,市委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的决定》,提出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统筹谋划、全盘考量、系统推进。累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全市性专题会议60余次,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平凉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平凉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平凉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初步确立覆盖重点环境要素的地方性生态环保法规体系。市政协定期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调研视察。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了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逐级压实生态环境工作责任,强化绿色发展考核导向,以务实举措全面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

如今,徜徉平凉各县(市、区),无论城乡,满眼皆是新景,不管农工,风貌各有千秋。

擦亮绿色发展“金招牌”

水,对于西北内陆的平凉来说,无疑是稀缺资源。长期以来,爱水、护水,以绣花功夫守护水生态是平凉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夕阳西下,汭河水波光粼粼,成群的水鸟掠过水面,或低头觅食、或追逐戏耍,为整条河流增添了一抹灵动。而这一幕,经常会成广大市民和摄影爱好者争相拍摄的美好画面。

不单汭河,泾河、葫芦河、水洛河、达溪河……平凉每个县(市、区)的“母亲河”水生态环境都在日益变好,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水鸟翩跹的帧帧画面,无不成为平凉厚植“绿色底色”,提升“生态颜值”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平凉坚持源头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巡河制度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加大违法查处力度,全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展葫芦河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与天水市签订葫芦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今年各级河湖长巡河巡湖7.7万余次,解决河湖“四乱”问题84个,分类治理排污口2160个、地下水取水井8218眼。持续巩固4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交叉水质监测全部达标,全市6个地表水国控和7个省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优良率100%。

与此同时,扎实开展涉水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排查整治,提出并推进落实18项葫芦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强化管控措施,排查整治重点流域环境问题146个。

治好水,还要管住气、护好土。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平凉累计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90户,辖区内60户工业炉窑企业全部完成深度治理,247台3268.4蒸吨燃煤锅炉全部完成综合整治。全市156处建筑施工场地在线监控和视频监控安装率达65%以上,3602户餐饮单位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及清洁能源使用率均达95%以上,106户加油站(含储油库)全部安装二级油气回收装置,建成投运黑烟车抓拍系统18套。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严格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制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开展农膜回收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报废汽车拆解行业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为56.3%、46.8%和83.8%。

打造生态环保产业链

走进甘肃蓝石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现场,塔吊高耸,机器轰鸣,工人们紧张作业,工程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甘肃蓝石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是崇信县工业集中区招商引进的生态环保产业链项目。项目总投资1.6亿元,计划建成年处理7万吨废旧轮胎全自动生产线,对回收的废旧轮胎,采用微压热裂解工艺,形成主要产品裂解油、炭黑、钢丝,副产品不凝气,实现废旧轮胎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这是平凉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的生动典型。

近年来,平凉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紧盯河湖岸线治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生态环保治理整区域、全链条开发模式,深入实施林草生态保护提升、水生态修复治理、污染治理、山塬田生态修复、矿山治理五大工程,垃圾固废全处理循环利用迈出新步伐,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实现全覆盖,全市生态环保产业保持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绿色项目”捷报频传。平凉坚持项目引领,完成了平凉电厂、崇信电厂、华煤集团煤制甲醇公司10台387.5万千瓦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了水泥、陶瓷、砖瓦行业工业窑炉脱硫脱硝除尘改造以及平凉电厂中水回用、平凉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等一批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完成了省上下达的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民心工程”高歌猛进。建成了平凉市管道天然气工程和平凉、华亭、灵台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城区燃煤供暖锅炉基本“清零”。完成了全市7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或扩容改造,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率先推行全域垃圾闭环处理,形成了以已建成的崆峒区海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在建的庄浪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中心,辐射全域的城乡垃圾焚烧处置体系。

同时,建立了全市生态环境项目储备库,共储备项目102个,概算总投资123.08亿元,其中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项目已通过省级评审,正在积极争取国家试点;泾渭河流域尾矿库综合治理项目已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纳入国家黄河流域项目库;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项目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提交省级评审。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动画卷正在平凉大地徐徐展开。

新时代新征程,平凉市将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命题,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力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文明建设红利。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2023-9-4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文章下载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赏安徽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代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实施生态强省战略和绿色发展行动,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首创“新安江模式”。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流经皖浙两省。进入21世纪,流域生态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倡导和推动下,2012年以来,皖浙两省连续开展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安徽搬迁沿江企业33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高标准打造新安江百里画廊,持续推进上下游联保共治,流域水质连续11年达到考核要求,每年向浙江省输送近70亿立方米天然饮用水,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探索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如今,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升级为样板区,“新安江模式”在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级行政区推开,经验做法入选中央党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案例精选,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中给予充分肯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率先推行林长制。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重要指示,2017年3月,安徽发扬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选择合肥、安庆、宣城3市先行试点。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2018年在全省推开。目前,全省共有各级林长5.2万余名,构建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实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2019年10月,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同年林长制改革入选中央改革办“全国十大改革案例”,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明确要求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林长制由安徽推向全国。2021年,全国首部省级林长制地方法规——《安徽省林长制条例》颁布实施,“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安徽持续用力推进林长制改革,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7.53%增长到30.22%,湿地保护率达51.8%;2022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5345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林长制成为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标志性品牌。

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2018年4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决策后,安徽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统筹治污治岸治渔,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分类整治沿江1公里58家化工企业,取缔关闭“散乱污”企业640家。清理沿江非法码头234座,整治岸线利用项目275个,推动沿江15公里范围应绿尽绿。长江干流及8条支流、4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禁捕,3万多渔民实现稳定就业,野生江豚逐嬉皖江,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初步显现。长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全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奋力打造长三角“白菜心”。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赋予马鞍山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马鞍山市牢记嘱托,统筹重点攻坚与系统治理、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环保整治与产业升级,推动生态环保工作走在前列。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PM2.5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群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0%以上。2021年11月,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对马鞍山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予以通报表扬。2022年6月,作为全国9个地级市之一、全省唯一地级市,马鞍山市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对象。

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巢湖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早在2011年4月在安徽考察时就指出,一定要把巢湖综合治理好。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的更高要求。多年来,安徽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推进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系统实施碧水、安澜、富民“三大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累计投入400亿元,基本实现“三个全部”:国考断面全部达标,入湖劣Ⅴ类河流全部消除,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推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建成100平方公里环巢湖十大湿地,全国首个生态湿地蓄洪区十八联圩加快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考评全国第一,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巢湖水质实现历史性好转,由Ⅳ类改善至Ⅲ类,为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东方白鹳展翅巢湖。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功创建19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高颜值”向经济“高价值”转化路径更加多元。经过顽强努力,江淮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高品质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工网2023-9-5

 

 

略阳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纪实 文章下载

略阳县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纪实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初秋的略阳,抬首五山如黛,碧空如洗,低头嘉陵南流,碧江如练,野花恣意盛放,一派悠然闲适的景象……这是略阳县奋力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带来的可喜变化。

近年来,略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战略,紧扣绿色循环转型发展定位,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结合中药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和绿色食药产业优势,依托“两山银行”试点建设基础,围绕建设绿色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健康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宽绿色循环转型发展的创新路径。“略阳乌鸡”“略阳天麻”“略阳杜仲”“略阳黄精”“略阳猪苓”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境内有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杜仲林,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杜仲之乡”“红豆杉之乡”和“全国卫生县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等。

坚持环境立县,厚植绿色发展本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决策部署。成立了略阳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略阳县秦岭生态保护委员会等机构,建立定期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常态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分别作为县委中心组和县政府党组集体学习重要内容,纳入新提拔科级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确定了“环境立县”战略,把环境建设作为立县之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循环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坚持生态就是经济的理念,紧扣绿色循环、转型发展定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定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真正实现发展和保护两手抓两手硬。

坚持保护优先,构筑绿色发展格局

以工业污染防治、扬尘综合治理、削减煤炭总量、露天焚烧管控、机动车尾气整治等重点工作为抓手,不断加强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强化无组织排放粉尘整治,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辖区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再创新高,达到360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进钢铁、磷肥、采选等重点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全县90%以上的工业污水实现了重复利用。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推进汉江、嘉陵江及其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分期分阶段实施治理,促进河流水环境质量改善,全县各地表水断面常规监测达标为100%,水清岸绿成为标志;建立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管机制,实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工作,完成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整改开展全县安全利用类耕地详查,治理修复775.4亩严格管控类耕地。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实现了“十三五”重金属排放量削减10%的工作目标,健康好土成为根本。

当好秦岭卫士,聚力打造生态县城

成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制定了《略阳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秦岭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网格化管理,实行县、镇、村三级山长制、河长制。深刻吸取秦岭北麓违建别墅和南郑亿丰国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全面开展违建别墅清查整治。制定印发《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不断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每年定期组织多部门开展涉秦岭“五乱”联合执法。在国家级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宝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首家林区警务室,制定印发《略阳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成立“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基地”,为汉中市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开启了“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模式新篇章。

促进“三生融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大力推进绿色产业“三生融合”,发展美丽经济,通过开放赋能,激活乡村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系统性挖掘。坚持“药食同源、健康养生”理念,依托大秦岭生态环境优势和略阳中药材、乌鸡药食同源养生产品优势,整合全域生态康养资源,高标准建成全国天麻研究种植交易中心华夏天麻城和现代中药产业园,嘉陵江略阳县城段生态环境导向开发项目被列入全国(EOD)58个模式试点之一,切实变资源链为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坚持开放赋能,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尾矿库、矿山固废等综合利用,变尾矿库、矿山固废为资源,变环保、安全压力为发展动能,打造尾矿库资源化循环利用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核桃、板栗、蚕桑、茶叶、中蜂等特色产业,精深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经济,打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借助“两山”银行平台,整合盘活资源资产,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加速带动全县经济的蓬勃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探索征途漫漫,下一步,该县将以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新的起点,认真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筑牢环境保护网,使“绿水青山”亮出更高颜值,“金山银山”实现更大效益,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高水平生态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

西北信息报2023-8-27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研究——协力前行,共绘美丽中国更新画卷 文章下载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研究——协力前行,共绘美丽中国更新画卷

编者按:生态兴则文明兴。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这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必答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今后5年这个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期推出研究报告和学者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研究报告】

在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为总结步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更好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课题组从生态文明建设现实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等维度着眼,对全国总体情况及各省域具体情况展开量化评价研究,以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最新数据为支撑,形成本报告,力图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现实参考和对策建议。

发展现状 十年之功成就非凡 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领域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整体进展: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但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的关键期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新时代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党和国家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2012年至2022年,我国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长至2.31亿公顷,增长率达18.46%;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I-Ⅲ类)水体比例由68.9%提升至87.9%。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由2013年第一阶段74个监测城市的平均值60.5%提升至2022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86.5%。我国生态基底不断夯实,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突出矛盾依然存在。生态系统保护成为部分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一些省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缩小,生态空间存在被挤占情况,生态基础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扭转。突出环境风险依然存在,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绝对量仍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尚未彻底脱钩。

  绿色生产: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三大产业全链条各环节,但区域城乡发展水平不一

  在生产方式转型方面,全国绿色生产发展整体向好,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效能、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等方面,均取得可喜进展。2022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2012年的129立方米下降至2022年的53立方米。产业结构转型持续扎实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推动工艺升级、更新改造用能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不断下降。2021年与2012年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1.8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我国区域、城乡绿色生产发展水平仍然差距较大,绿色生产相关支撑体系仍待完善、作用仍有待提升。东部地区绿色生产整体水平相对领先,科技创新驱动绿色生产转型动力强、活力足;中西部地区省份绿色生产转型速度快、势头旺,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共进任重道远。此外,绿色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监管体系、科技研发体系、标准认证体系等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绿色生活:低碳生活渐成时尚,绿色生活方式仍待深入推进

  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绿色宜居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绿色出行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92条,运营里程超过9500公里;公交专用车道从2012年的5256公里增长到2022年的1.99万公里。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超过全球保有总量的一半。2012年—2021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22%提高到42.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22年底,我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82.5%,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2022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左右。

  同时,也要看到生活资源的节约化利用水平、生活废弃物排放减量化等仍有待提升。在水资源利用方面,2022年全年生活用水总量905.7亿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64.15立方米,均比2012年有较大增幅。2012年至2021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增幅大大高于同期城镇人口增幅。

  国际比较: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基础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是全世界的共同期盼。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帮助共建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合作。坚定不移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如既往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继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大挑战作出中国贡献。

  然而,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及其他金砖国家相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但基础水平还有差距;与发达国家比较,环境质量尤其是空气质量仍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明显短板,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和潜力。

对策建议 统筹协同 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未来5年,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此,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等五对重大关系。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以下方面重点统筹,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基础与支撑协同:夯实生态本底基础,统筹制度安排、机制设计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和资源可持续供给的前提,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依托,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和根本保障。为继续夯实生态本底,应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规律为科学依据,把握好生态系统修复中自然恢复和人工干预的平衡关系,坚持保护优先,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动态调整保护措施。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力度,增强生态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和严守生态红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严格保护并科学修复生态环境,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归属,高效利用资源,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与稳定性。

  布局与结构协同:城乡区域联动共进,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建设水平、发展速度不均衡等问题,坚持系统观念,善用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紧抓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协同并进。推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各自主体功能的增强优化,使城镇空间成为人口集聚地,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业保障能力,保障农民收益,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升农业空间专业化水平与效率。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和实现推进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此外,国土空间布局要与产业结构转型、资源要素流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为依据,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以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绿色发展为先导,探索区域一体化绿色协同发展经验;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绿色一体化发展。针对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针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提升的要求,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要求,重点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提升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水平,针对河流、大气、自然保护地等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的治理,加强部门、区域、政策协同,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要素治理、科学规划布局,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生产与生活协同:产业升级生活提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保护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绿色低碳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能够为高水平保护提供减少物质资源消耗、转变发展模式的有效路径。高质量发展要求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和生态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协同共进的良性循环。在生产方面,利用环境资源税、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调节机制,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打造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推动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能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成能源消费总量早日达到峰值,严格落实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坚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导向,以绿色低碳优质生态产品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在生活方面,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将绿色生活理念普及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面;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着力点推进农村绿色生活创建,让每一个人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掉队、不落后。

国内与国际协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以绿色发展凝聚建设美好世界的更大力量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当前,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适合自身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保持战略定力;又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在生态环境治理、绿色科技创新、决策管理制度方面的优秀成果,避免走弯路。为此,一方面,激发绿色经济内生活力,形成国内绿色发展大循环主体,同时提高经济对外发展的绿色水平,降低出口产品的能耗、排放,提升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深度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绿色技术、能源、装备、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环境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继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2023-8-28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