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亮点经验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经信局

题目:工业经济如何提振发力量质齐升

资料提供时间:2022-12-30

目录

更多

谋规划 强创新 促发展—看长春工业经济如何提振发力量质齐升 文章下载

谋规划 强创新 促发展—看长春工业经济如何提振发力量质齐升

7月,规上工业增长22.4%;8月,增长41.6%。

  7、8月,规上工业增速连续两个月居15个副省级城市和全国省会城市首位。8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用2分01秒的时间,对长春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经验做法进行专题报道。

  量质齐头并进,长春工业经济提振发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这一增速,是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更加绿色的增长。来之不易,令人振奋。

  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面对集合多重挑战的压力测试,长春工业经济是如何提振发力,实现量质齐升的?

  从挑战看应战,一度遭受疫情冲击的长春,深入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围绕省委“止跌、回升、增长”的战略部署,长春全力推进“三强市、三中心”“六城联动”,大力实施“13715”专项行动,战疫情、稳增长、促发展,工业经济迅速“回归”。

  从变量看质量,长春坚定不移地稳工业运行、稳项目投资、稳市场预期,企业经营收益增加,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七大产业“双轮提速”“双翼齐飞”,技术创新为发展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集群式落位,在稳定底盘的同时,工业经济韧性更强。

  从起势看走势,经济指标逐月改善,工业经济回升走高向好势头明显,潜力持续释放,资本持续投下“信任票”,为稳中求进增添了发展底气。

  砥柱中流,折冲千里。

  作为稳经济的定盘星,长春工业全力抢回进度、补回损失,释放产能,在抗疫和经济“只能赢,不能输”的双战场上,用“辛苦指数”换来“发展指数”,为全市统筹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工信智慧和工信方案。

  抓复工、促满产,抓谋划、促落实,抓服务、促保障,抓产业、促升级,抓创新、促优化,抓安全、促稳定……笃行不怠的长春工业稳扎稳打,章法精巧,发展根基扎得更深,经济底盘筑得更牢,正以“气吞万里如虎”劲头,奋力书写长春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的壮丽篇章。

  无惧风浪立潮头,长春工业,昂首向前。

  这是攻坚克难、战胜风险挑战的生动实践——

  克服疫情影响,特事快办解决企业“急难险重”问题5448件,服务保障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全面复工复产、稳产达产、满产超产,工业复工复产方案在全市推广;

  成立“市直+属地+主机厂”三级保供专班,建立“高层周对接、一线天天碰”工作机制,实施“三精准三保障”“三应三必三不漏”等一整套战时应急举措,工作专报达200多页。中国一汽评价:长春市委、市政府对一汽集团的保障和支持是满分,再努力就是100+;

  成立“服务企业月”领导小组,常态化开展。“1+21+N”系列服务企业活动,建立微信服务群即时解决企业困难,送政策、送服务、送人才,持续深化“线上+线下”“全天候、零距离、保姆式”助企服务格局,全市服务企业工作向市工信局学习;

8月10日,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举办长春市“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专场对接活动,现场签约授信超过10亿元。(资料图片)

  全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由去年年底的485户高速增长至660户,净增加175户,同比增长36%。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出发展质量好、成长速度好、经济贡献好、创新能力好、社会品牌好“五好”特点;

  ……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疫情影响下的长春工业坚韧不拔,踔厉奋发,持续推进工业经济走高、向新、促稳,追逐着发展的浪潮,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合力聚势,心无旁骛助企克难稳增长

  有事情,找“服务员老赵”,这是长春工业企业的共同认知。这位企业心中的“红人”就是长春市工信局局长赵明瑞。

  从“长春亲清政企关系”微信服务群成立的那天起,只要企业在群里提出问题和需求,“服务员老赵”第一时间接收并协调解决,成了企业发展的“贴心人”。

  这是长春市上下心无旁骛服务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年初以来,落实长春市委、市政府“四个服务”工作部署,工信系统深入开展服务企业行动,持续深化“线上+线下”“全天候、零距离、保姆式”助企服务格局。从抗击疫情,服务保障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到纾困解难,推动企业稳产达产、满产超产,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各部门单位通力协作,凝聚起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抗疫情,保生产——长春市工信局充分发挥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专班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即时受理、即时转办、即时处置、即时反馈“四个即时”问题处理工作机制,会同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和市交警支队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高效推进全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综合协调、疫情防控指导、交通物流畅通、原料物资保障和生产要素协调等重点工作,构建起市区联动、上下协调、统筹推进的扁平化指挥体系。

  秒接快办精准协调,高效解决一汽-大众配套企业用工运输难题;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迅速推动一汽红旗出口车辆整备发运;清库存扩产能保生产,全力以赴保障四类必保企业生产;精准指导苦干实干,全力以赴推动全市工业应复尽复……一道道动员令从工作专班密集发出,各部门协同发力,形成了“抗疫情、保生产、稳运行”的强大合力,全天候高速运转,抓复工、促满产,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稳运行,促发展——以“帮企防疫纾困解难,助企复产达产超产”为主题,长春市工信系统开展了“1+21+N”系列服务企业活动;线下、线上助企联动,线下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落实市级领导包保龙头企业、总调度室包保片区、市直部门包保重点企业、属地包保全覆盖“四维度包保”助企机制,17位市级领导同时包保17家作战单位,“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解决企业审批、用工、资金、要素等方面发展难题;线上利用“长春亲清政企关系”“1+9+17”“三位一体”微信服务群,即时、高效解决入群企业发展问题;梳理形成《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惠企政策摘编》和《长春市“服务企业月”活动助企纾困政策文件汇编》,线上线下立体推送至全市1330户规上工业企业、10323户加入微信服务群企业和134万户市场主体,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吃透政策、享受政策,全力打通惠企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政策红利,推动1.9万户企业享受留抵退税资金130.8亿元,制定出台支持市场主体纾困的“24条”、促进消费回补的“29条”、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的“28”条、稳定经济大盘的“46条”等系列惠企纾困政策,形成面向各市场主体的直接政策红利达到300亿元以上,受益市场主体超过100万户(次)。

一汽-大众长春工厂日整车产量屡创历史新高。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汽在长五大主机厂日整车产量稳定在6000辆以上,一汽红旗蔚山工厂、一汽-大众长春工厂日整车产量创历史新高,中车长客贵阳城际动车组、波士顿橙线等重点项目顺利交付……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只要是企业的难题,就给“想法子”“找路子”。企业负责人们纷纷感受到:全市工信系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稳定重点企业复工复产,谋划早、举措实、效果好。

  省市领导高度赞誉,号召向工信系统学习,推广工信系统经验。长春市委督查室下发督查通报,表扬市工信局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做深、做实、做细服务企业工作的经验做法。

  动力充盈,为长春国际汽车城赋能

  汽车工业是长春工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以“双一流”建设为统领,长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全力推动汽车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冲击。

  针对汽车这个全省全市的重要支柱产业,长春市工信系统倍加尽心,支持中国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车长客创新发展。

  规划布局,目标明晰。围绕加快建设“六城联动”第一城“国际汽车城”,制定《国际汽车城发展规划》,明确“651”产业发展目标,启动实施“百千万亿”工程,全力打造“一核双翼八带多园”产业空间布局,努力构建世界级行走工业走廊,奋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

  常态机制,服务到位。构建并坚持市政府及业务部门与一汽、长客及重点配套企业高层周对接、一线天天碰工作机制,按照正常事项高效办、“急难险重”破格办工作原则,高效解决企业防疫、物流、原材料、人才、资金、要素等方面发展难题,全力保障一汽五大主机厂及996户全产业链企业、中车长客及151户全产业链企业在实现稳产达产基础上,向满产超产冲刺。

一汽红旗繁荣工厂是集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于一体的国际化“灯塔工厂”。

  专班机制,落细落实。制定《国际汽车城专班工作方案》,构建国际汽车城专班“151”组织体系,即设立1个专班办公室、5个工作推进组、全力构建国际汽车城100公里半径区域最优配套体系。严格落实专班“八抓”,即抓规划落实、抓机制构建、抓项目谋划、抓精准招商、抓项目建设、抓要素保障、抓市场开拓、抓问题破解。专班办公室“五位一体”,即综合协调、要素保障、项目推进、助企服务、科技创新工作职责。加强专班机制“五个常态”,即周调度监测、月汇总分析、季度小结讲评、半年工作总结、全年绩效考评。专班先后召开3次专题调度会议、6次推进会议,明确各工作推进组、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指导各作战单位成立分专班,研究重点任务推进落实。

  “赛马”机制,提速提效。建立国际汽车城建设“赛马”机制,突出抓好“四个挂钩”,即突出考核指标与发展目标的挂钩、与重点任务的挂钩、与三区定位的挂钩、与工作业绩的挂钩,将国际汽车城长远发展目标、今年工作任务分解至17个作战单位,以严格考核问效、督查评估等形式加快推动任务落实,在全市上下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进一步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高效推进国际汽车城专班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一汽解放中重卡销量全球“五连冠”,重卡销量全球“六连冠”。

  助力“六个回归”,确保取得实效。围绕“产能回归”和“排产回归”,务实开展“百日奋战攻坚”专项行动,推动一汽、长客开足马力、释放产能,实现达产超产。围绕“配套回归”,精准梳理汽车和轨道装备产业链“断点、堵点”,落实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达148项,年度计划投资156亿元,同比增长20%,推动总投资358亿元的奥迪PPE项目、总投资135亿元的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等一批重大新建项目加快建设步伐,推进“旗E春城”换电新能源车推广任务,全市已建成换电站41座。围绕“创新回归”,加快推动红旗学院、红旗产学研创新联盟、固态电池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指导一汽旗智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和中车长客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汽解放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款氢燃料电池载重卡车批量下线,首批下线300台。围绕“结算回归”,推动敏实集团、东软电子、库卡机器人、格林圣象轮胎、富奥威泰克汽车底盘等15个项目在长设立结算中心,推动一汽-大众销售公司独立入统入库,推动中车长客同市轨道交通集团组建合资公司,最大限度把产值留在本地。

  国际汽车城建设的冲锋号角,一次胜过一次嘹亮。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重要产业蓬勃发展、振兴一方,全市投资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活力奔涌,产业转型升级步稳蹄疾

  “双轮提速”“双翼齐飞”,围绕“工业强市”总目标,长春工信系统全力赋能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力“稳链”,多措并举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长春市工信系统紧盯产业链链长制,构建深化聚焦产业链链长制“1311”工作体系,确定产业链链长履行“七抓”责任,即抓发展规划贯彻落实,抓“链主”企业稳定运行,抓项目谋划招商,抓重大项目建设、投产和达效,抓重大问题破解,抓政策举措制定落实,抓创新成果转化。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履行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督导考核、工作总结“四位一体”责任。围绕“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四大重点,制定重点产业链实施方案,形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光电信息四条重点产业链“四图五清单”,确定“核心区、协同区、拓展区”三区空间布局,并量化分解具体任务指标,在17个作战单位实行“赛马”机制。

  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紧盯战略新兴产业,围绕生物医药和光电信息未来两大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实施医药产业倍增工程、光电产业倍增工程,全力建设“长春光谷”“长春药谷”“双带双基地”,加快推动金赛药业、长春生物制品所、长光卫星、奥普光电等重点企业稳产扩能,加快推动金赛国际医药产业园、百克生物制药研发基地、安沃高新基因工程药物、光电信息产业园、海普润斯OLED材料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竣工和投产,为长春市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蓄新兴发展动能。

  坚持市级领导包保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秘书制等抓项目、促发展工作机制,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要求,积极建立梯次跟进的项目储备库,全年重点推进5000万元工业项目390项,其中,续建项目213项,新建项目177项,已经全部实现开(复)工,开工率达到100%。开展全市项目建设集中攻坚行动,配备全市重点工业项目秘书135名,全方位、无死角加快推动富赛汽车电子、玲珑轮胎、百克生物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

  全力发挥市工信局15个服务企业平台作用,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等助力企业发展载体,加快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紧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农高区获批机遇,精准开展银企对接、线上融资,发挥长兴基金、“信用贷”等融资平台作用,持续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为企业发展强基赋能。

  潜力释放,梯度培育“专精特新”

  这是一张“创新榜”:

  ——长光卫星、禹衡光学、光华微电子、合心机械、中机实验、国药一心、祈健生物等一批专注细分领域,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纷纷涌现。

  ——今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比增长接近50%。全市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9户,今年净增长175户,实现了208%的超高速增长。

  ——科英激光、长光辰英、海谱润斯、西诺生物等重点企业实现产值翻番,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产业同比分别增长39.7%、19%、16.7%。

8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3D09星等十六颗卫星,“吉林一号”在轨运行卫星已达70颗,长光卫星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光学遥感卫星星座。(资料图片)

  ——2月26日,中国一汽集团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动力电池项目开工;5月31日,全新红旗H5量产正式启动;6月28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26天实现网架提升;7月8日,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启动超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8月8日,国家工信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拟认定名单公示,吉林宏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13户企业成功入围;8月10日,“一箭十六星”成功将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一号”高分03D35—41星等16颗卫星发射升空,“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70颗……

  在工业经济克难而进、稳中向好的同时,长春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强化体系、机制、举措、金融、人才“五项保障”,启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3168”梯度培育计划,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释放潜力、增强实力。

  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搞发展。全面开展主体培育、创新发展、强链补链、数字赋能、质量品牌、金融供给、人才保障、创业孵化、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十大提升行动”,累计为660户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700余件。

  为科技创新插上“金翅膀”。先后以市政府名义印发《支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关于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会同市金融办、吉林银行出台“专精特新贷”,累计发放信用无抵押贷款17.3亿元,全力推动长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修订《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推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推动110项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列入吉林省2022年技术创新工程计划。

  奔跑的力量正在积蓄。

实践为证,长春工业正以最有力的奋斗向目标迈进。时间为证,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长春工业必将潜能释放、厚积薄发,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上全面起势。

吉林日报 2022-10-13

 

 

济宁市工信局“五大举措”保障工业经济稳增长 文章下载

济宁市工信局“五大举措”保障工业经济稳增长

济宁市工信局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致力“工于事、信于行”,把工业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全力做好防疫情、促畅通、保主体、扩需求、稳预期等各项工作,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有固,发挥了工业“压舱石”作用,也展现出济宁工业的强大韧性和潜力。2020年,推动工业经济走出深“V”态势,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高于全省、全国3.5个百分点。

2022年以来,面对疫情突发散发、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成本上升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济宁市工信局扎实做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件大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工业发展,积极谋划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聚力抓运行、固底盘,抓产业、提质效,抓项目、增后劲,全力“保五争三奔第一”。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全省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7.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5个月位居全省第2位。

一是精测细算挖潜稳增长。深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从竣工项目带动、存量企业拉动、新纳统企业贡献等方面深挖增长点,把支撑摸准、摸透、摸实,逐个企业算清“支撑账”“缺口账”,更加精准地预测工业增长目标,在此基础上逐个县市区、逐个季度指导制定稳增长攻坚方案,组成10个督导组,对表对账逐月逐季抓攻坚,确保增长目标不落空。

二是聚合要素资源稳增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惠企政策,出台济宁市稳增长43条、助企纾困26条,全面推行“免申即享”,1-8月份累计“减退缓降”税费110多亿元、惠及企业50多万户。市县两级每年拿出70%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制造业倾斜,2022年以来,为重点制造业项目提前预支土地指标1.1万亩;截至8月底,全市工业贷款余额合计1359.7亿元,同比增长11%,比年初增加115.64亿元。

三是打造强企方阵稳增长。着力构建龙头、领军、骨干、高成长四个“强企俱乐部”,量身制定差异化、精准化扶持政策,促进企业一年一个台阶向更高层级俱乐部迈进。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事清单为抓手,大力实施高成长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5家,规上工业企业184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四是强化运行监测稳增长。建立1000家重点企业日用电监测机制,及时发现企业用电异常,靠上了解企业运营状况,逐项提出帮扶方案,充分发挥驻企干部、助企小组、专属经理、产业专班、要素专班“五支力量”作用,保障企业平稳运行。强化450户双“80”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对企业产销存、原材料价格等指标进行监测预警,发现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着力稳定企业运行。

五是夯实项目支撑稳增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对2022年实施的总投资2507.7亿元的1173个新上和技改项目,按照开工时间,建立月度台账,每月调度开工情况、建设进展情况。对总投资364.3亿元的100个省重点技改项目、总投资553.7亿元的100个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市县两级逐个项目包保,逐一上门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如期开工、加快建设、按时竣工、顺利投产,持续增强稳增长后劲。

济宁市工信局 2022-10-18

 

 

以工业之力为全局添彩 ——宜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3年综述 文章下载

以工业之力为全局添彩 ——宜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3年综述

金秋的宜昌大地,草木葳蕤,生机勃勃。

9月18日上午,总投资120亿元的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在武汉签约,这也是我市今年以来招引的第20个过百亿元项目。

9月27日,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邦普循环项目试产、邦普时代项目开工活动举行,意味着邦普循环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2天、从开工到试产仅用300天,刷新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宜昌速度”。

10月5日,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内,华中第一家PBAT项目建设企业湖北宜化降解新材料有限公司揭牌,年产6万吨PBAT项目将于年底投料试生产。

10月13日,总投资60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工程一期主体工程桩基施工全面完成,4号电芯车间正在进行预制柱吊装。

放眼宜昌,处处升腾着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气场。3年来,宜昌围绕新旧动能转化、市场主体培育、增强企业服务,坚持打好产业裂变增长主动仗,积极跑出工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全市规上工业经济规模、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产业韧劲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站在全新的时代方位,宜昌正以工业之“稳”之“进”,激荡起“强产兴城 能级跨越”的磅礴伟力。

绿色发展

走进宜都化工园区,入眼是一幅快马加鞭赶生产的繁忙景象。

作为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制造商,也是第一家搬进宜都园区的企业,华阳化工有限公司迎来“重生”,“三嗪酮”高端紫外线吸收剂生产线已建成投产,订单已排至明年1月,成为了公司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技改创新让华阳化工在转型之路上步履铿锵,年产值呈现跨越式增长。”公司副总经理廖全红告诉记者,华阳化工借搬迁契机实施技改升级,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提升了企业含金量、产品“含绿量”。

从传统化工到精细化工、绿色化工,再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3年来,宜昌壮士断腕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姚家港化工园、宜都化工园成为湖北省首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宜昌市获批全国唯一的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化工产业以坚挺的步伐迈向新业态、新领域。

2018年8月开工建设的宜都化工园,是湖北省首批合格化工园区、全国第五批绿色园区,也是承载宜昌化工转型升级的核心园区之一。目前,园区吸引了一大批成长型、实力型、科技型企业落户,已上市企业30家,在建项目43个,园区承载力持续增强。

立足资源优势和园区平台优势,姚家港化工园以循环经济为抓手,着力构筑产业链发展闭环,目前已形成了以现代煤化工、精细磷化工、盐化工为基础,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为主导的20条高端循环产业链。

化工产业是宜昌的支柱和优势产业,在我市工业发展格局中,始终扮演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自2017年起,宜昌长江沿岸率先启动化工企业搬迁整治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对134家化工企业实施“关改搬转”,吹响了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号角。

2021年,全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顺利收官,通过集中攻坚推进5家延期化工企业搬迁,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基本完成,安琪酵母、蒙牛乳业、南玻光电等新晋2021年度绿色工厂,累计已有10家进入国家绿色制造名单。

去年4月24日,202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宜昌举行,来自沿江11省市政府、园区、科研院所、典型化工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共议长江大保护与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点赞宜昌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果。

绿色化工集聚发展新模式,正在成为宜昌化工新的名片。作为湖北省磷矿石的重要生产基地、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我市磷石膏治理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我市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52.3%,磷石膏综合利用装置生产能力达到1030万吨/年。

以绿色化工为研究领域的湖北三峡实验室,开启了化工全产业链绿色化转型、高端化发展的新征途,不仅增添了宜昌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世界性技术难题的底气,也探索出一条磷石膏综合利用科技路径。

向“高”而立,向“新”而进,宜昌化工铆足劲、拉满弓,前进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技改提能

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几千个白色手模缓速向前、不停翻转,犹如一场手势舞的梦幻表演,洗膜、浸胶、卷边、烘干、脱模等各道工序,于手模移动过程中完成,如流水一样顺畅、协调。

这是记者在湖北隆盛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盛泰科”)手套生产车间看到的生产场景,也是公司技改成果的显性体现。

“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引进了两条全自动生产线,建成后单条生产线日产能就能够达到30万只。”公司副总经理刘陈云表示,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后,公司可以自主完成从天然乳胶原料到医用手套生产的全流程生产。

全新的生产方式,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实现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双提升”。去年下半年,隆盛泰科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投入运行,全年公司产值就达3000万元,预计今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而且自动化生产大大缩减了用工成本,目前公司工人主要从事配胶、搬运、拣选等辅助类工作。

实践证明,技术改造不仅是工业发展的“稳定器”与“加速器”,更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工业调整振兴的根本途径。

2021年,宜昌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按照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的技改目标,我市建立项目谋划长效机制,实施项目批次管理、周调度机制,来确保技改产生实效。

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市累计谋划技改项目1197个,技改总投资达574.76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的55.7%,一批技改项目为工业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支持重点企业申报工信部2021年度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获批5000万元;

——积极对接国家军民融合财政转移支付和省政府“技改13条”政策,已争取到81个项目、总额3.4亿元支持,到位资金2.75亿元,居全省各市州第2位;

——主动对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公司,泰和石化已获得7000万元投资;

——争取市政府设立市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建立项目谋划长效机制,共谋划5批次929个项目……

我市技改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层次之深,赋予了宜昌工业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沿着“6556”产业链培育工作路径,九大产业链正以强劲势头阔步前行,承压奋进。

未来五年,全市将重点培育发展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及文化用品、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等九大产业链。

扶小培优

6月14日至16日,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市经信局联合开展的“专精特新”管理咨询服务行和技术改造咨询诊断服务同步进行,专家团走进企业厂房车间,开展企业管理咨询诊断服务,指明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方法路径。

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广泛、最具创新活力的“细胞”,也是企业帮扶活动的重要方向。

市经信局通过加快实施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着眼“引强、培优、扶小、解困”四位一体,搭建发展平台,大力培育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一批中小企业从小到大,逐渐成为规上、“小巨人”企业,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2019年至2021年,全市累计新增规上企业43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857家,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12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全市7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稻花香集团、兴发集团名列“中国企业500强”。

在“创客中国”的战场上,全市中小企业再次砥砺前行。继“新一代海洋雷达”项目荣获第六届“创客中国”全国总决赛企业组二等奖后,今年第七届“创客中国”湖北省决赛中,我市5个参赛项目闯入全国决赛,其中,湖北兴福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选送的《芯片用电子级磷酸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企业组一等奖。

中小企业成长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加强“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引领,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重要抓手。

今年,市经信局制定了全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工作方案,建立全市进规企业梯次培育库企业1000家,重点培育库315家。按照《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三五千”计划,即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库1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300家,形成梯度培育体系。

与此同时,精心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拟进规和“专精特新”重点培育企业,开展专业性、针对性辅导,持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发展能力,助推企业进规、“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7家。其中今年1至9月,全市新增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第四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6家。

优化环境

9月7日,位于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一宗400亩工业用地发布挂牌出让公告。该地块正是刚刚签约落地的江苏丰山精细化学品项目用地。服务项目建设的“店小二”们跑出了“加速度”,用地出让公告日与项目签约日,仅距7个工作日。

9月20日,宜昌高新区启动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项目征迁工作,快速组建起了攻坚专班,全力以赴,确保项目如约开工。而这,仅与项目签约相距2天。

9月27日,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邦普循环项目一期试产、邦普时代项目开工建设。从对接到签约不到5个月,从签约到落地仅用52天……

“宜昌速度”的背后,是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近3年来,全市着力推动“双千”服务扩容提质,扎实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累计解决企业诉求6508件,成为宜昌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并扎实推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清收工作,累计帮助企业清收账款超10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无分歧欠款清零。

编印《“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联系手册》《双千平台功能扩展开发方案》《工业和信息化惠企政策简编》《“纾困帮扶40条”》《降返缓补援企稳岗》等手册,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有效兑现。

研发建立全省首个技改项目资金申报平台,项目申报“一网通办”,帮助企业申报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累计近10亿元。

出台《“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企业诉求办理工作办法》,先后对全市流动性状况专项调查移交的问题线索、服务业企业调查问卷等开展集中督办,确保事事有着落。

实现企业帮扶“一对一”全覆盖,确保每家企业都有一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包保,副科级以上干部点对点对接帮扶。

一系列的务实举措,推动了宜昌“双千”服务由“保姆式”服务向“参谋伙伴式”转变,让宜昌从“金牌店小二”蜕变为“最佳合伙人”,切实帮助企业破解经营中的难题,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三峡日报 2022-10-21

 

 

通辽这十年|工业经济稳增长!通辽工信成就斐然 文章下载

通辽这十年 | 工业经济稳增长!通辽工信成就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工信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同工业企业一并在激流险滩中奋楫向前,在荆棘险峻中勇毅拼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态势,完成了一份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历史答卷。

  这十年,是通辽工业

  从链条发展迈向集群发展的十年

  1十年间,引进培育了锦联铝材铝合金板带箔、创源超强高韧铝合金等大型电解铝企业,电解铝产能从2012年95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265万吨,增长近三倍。

  2引进联晟新能源材料哈兹列特连铸连轧生产线和单双零铝箔、旭阳球形铝粉及铝银浆等项目壮大铝后加工企业,铝后加工产能从2012年55万吨增长到281万吨,增长五倍,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3圣雪大成、华北制药、华曙生物、开药集团等一大批玉米生物产业链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品种类从最初的10多个品种增加到目前的13大类200多种产品,其中小品种氨基酸产能占到全世界40%。

  42021年新能源装机 696.8万千瓦,比2012年装机增长了一倍以上,占全部电力装机的49.5%,在全区位列第三,被确定为国家现代能源示范市,龙马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落地,为我市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按下了快捷键。

  5经安、和谊、和硕等镍合金企业的入驻,从零培育了我市镍合金产业,镍合金产能已达到50万吨。

  6蒙药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被命名为“中国蒙医药之都”。

  这十年,是通辽工业

  从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十年。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 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梅花生物被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

  ● 锦联铝材、霍煤鸿骏、蒙药股份等企业参与制定了19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

  ● 霍林郭勒工业园区、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自治区政府确认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霍林郭勒市被国家工信部纳入第二批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是自治区唯一入选城市。

  ● 锦溪科技研发的铝液铸造控流应急装置和冶金行业气缸智能监测仪认定为自治区首台套技术装备。

  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

  ● 北部电解铝烟气超低排放系统已覆盖全部电解铝企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绿色体系创建取得新突破

  ● 霍煤鸿骏铝电等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旭阳新材料等7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工厂,江岩新型建材“加气混凝土砌块”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科尔沁工业园区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工业园区,蒙牛乳业科尔沁公司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这十年,是通辽工业

  从分散发展迈向集约集聚的十年。

  作为承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通辽市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从粗放低端向集约精细的转变,原来的16个工业园区、23个区块整合为6个工业园区、11个区块,并全部升级为自治区级园区,主导产业由20个调整为12个,产业集群效果突出显现,这期间,科尔沁工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年来累计投入50多亿元,建设重心从通水通电通路的打基础阶段,转变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提升阶段,全部工业园区实现“五通一平”。

  2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在全区率先制定了《促进全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园区区域评估全面完成。

  3园区帮办代办队伍不断壮大

  企业项目落地成本大幅减低,智慧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智慧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这十年,是通辽工业实体经济

  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的十年。

  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1全市固定宽带用户达到82.8万户,是2012年用户数的3.4倍,移动宽带用户达到310.74万户,全市互联网普及率为100%,2016年被国家工信部、发改委评定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2全市5G基站已达3131个,基本实现了主城区、重点物流园区、工业园区、重点旅游区、大型矿区“五区广覆盖”。

   工业两化融合初见成效

  1梅花生物、蒙古王、福耀集团三家企业获批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

  2锦联铝材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A级认证,成为我市首家获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的企业。

中国通辽网 2022-10-13

 

 

宿迁市宿豫区: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宿迁市宿豫区: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硕果金秋月,九月丹桂香。日前,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会上,位于宿豫区的宿迁联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北斗星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江苏阿尔法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景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宿迁市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创新20强,宿迁联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项瞻波、江苏阿尔法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徐春涛等荣获宿迁市第五届“十大科技之星”称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宿豫区把科技创新作为“制胜法宝”,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顺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多措并举加快产业创新,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在改旧育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江苏阿尔法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对新产品进行新工艺的小试研发及验证工作。在这里,每年新增产品立项50余项,并形成30余项成果。“我们先后开发出了心脑血管药物替格瑞洛和依折麦布片等系列新产品,并研发了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系列产品的生物酶转化新技术,提升了公司在心脑血管药物和抗病毒药物领域的龙头地位。同时,产品的整体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江苏阿尔法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尹强博士介绍。

江苏阿尔法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是宿豫区多举措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宿豫区全力做好政策宣传的“先行者”,引导企业进一步树牢创新理念,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同时,当好攻坚推进的“落实者”,围绕重点产业链上“卡脖子”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和产品。

如今,宿豫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江苏景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生物基高光纯丙交酯的聚乳酸关键技术”入选了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获得省扶持资金1750万元。目前,该企业年产5000吨聚乳酸生产线设备吊装工作已过半,预计年底试车投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指日可待。

“在市、区工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我们公司成功获得国家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制造业单项冠军的称号,这是我们入选省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关键。我们将抓住生物基材料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力争将公司做强做大。”江苏景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聚乳酸项目总监吴迪信心满满地说。

此外,宿豫区还努力当好系统培育的“谋划者”。今年以来,宿豫区工信局扎实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引导企业树立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创建研发平台。1月至8月,12个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市级第一批认定,4个企业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全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104个;20个新产品新技术通过省级鉴定,16个技术创新项目入选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

速新闻2022-09-20

 

 

鹤壁这十年丨市工信局:奋勇争先 转型蝶变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文章下载

鹤壁这十年丨市工信局:奋勇争先 转型蝶变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10月11日下午,“鹤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工信局专场,在市人民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市工信局主要负责同志及有关负责同志围绕“奋勇争先、转型蝶变,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一主题,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工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精神,踔厉奋发、奋勇争先,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服务等各项工作取得的发展成就,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向“多业并举”,由“鹤壁制造”向“鹤壁智造”的华丽蝶变,为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书新在作主题发布时从六大方面回顾了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发展为本、提质增量,工业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较2012年增长48.7%,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梯队。煤炭产业增加值占比由17.1%下降到6.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3.5%提高到53.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7%,工业格局焕然一新。今年,我市因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成效突出,继2018年之后再次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

  坚持固基为纲、集链成群,优势产业激发新活力。聚焦四大优势产业,突出打造一批支撑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集群。电子电器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线束生产基地、全省两大汽车电子产业基地之一,PLC光分路器芯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50%,卫星移动手持终端、车载娱乐视听系统、汽车线束及电子插接件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0%、30%、20%,“中国天眼”超过三分之一的反射面板来自鹤壁。现代化工及功能性新材料产业成为全省四个现代煤化工基地之一,尼龙66特种纤维、高性能尼龙树脂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丁二酸酐装置生产能力国内第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离子交换树脂、橡胶助剂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80%、60%和33%。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千亿元食品产业集群,禽肉制品年加工能力全省第一,粮食精深加工能力全省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产品种类最多,永达食品近50种产品7次随神舟飞船飘香太空。镁基新材料生产区成为国家级金属镁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镁粉、镁屑、镁粒和镁牺牲阳极系列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拥有全国唯一的镁合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全国唯一的镁交易中心。

  坚持育新为核、抢滩占先,新兴产业竞逐新赛道。瞄准行业制高点,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群。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市大数据产业园入选全省首批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引进京东、华为等29家头部企业,吸引带动519家企业集聚发展,总投资352亿元的45个核心项目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二。生物技术产业如日方升,依托新拓洋、迪赛诺、飞天科技等龙头企业,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正着力打造500亿元产业集群。

  坚持谋划为先、破冰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新高地。紧跟世界科技前沿,超前谋划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成功吸引20多家人工智能领军企业落户。淇滨区入选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正努力成为全国知名的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基地。

  坚持转型为基、数智赋能,企业培育实现新跨越。以“三大改造”为抓手,全力帮助企业迈向前沿高端,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质量标杆2家、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1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2家、省级头雁企业3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38家。通过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天海集团、新拓洋生物化工园、赞宇日化产业园、京富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百亿元企业和百亿元产业园正在形成。

  坚持生态为要、服务至上,助企模式树立新标杆。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一盘棋推进,构筑了纵横联动的服务体系,成立了74个助企工作组,选派4377名助企干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4726个,问题解决率100%、企业满意度100%;坚持纾困解难和育企强企,构筑产业生态强磁场,推动“三业联动”发展,打造“万人助万企”活动升级版,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集体。

会上,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市煤炭行业安全环保服务中心主任张保安,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庆伟,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贾玉丰,市民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尧玉芬,就省市媒体记者关心的保持工业平稳运行、培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企业服务等问题一一作答。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2-10-12

 

 

巩义市科工信局:强能力 提素质 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巩义市科工信局:强能力 提素质 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市科工信局坚持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统揽,将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与推动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深入落实“十大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发展。1-8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高于郑州市(7.9%)4.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7.7%)5.1个百分点,位居郑州六县市首位。

强化企业服务 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把助企纾困与育企强企更好结合起来,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制定2022年“万人助万企”政策汇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实施意见》,围绕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攻坚,坚持点办理、批处理,挂图作战、限期销号。办结省、郑州市交办问题12条,办结本级收集问题1482条,办结率100%。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通过“亲清在线”直通平台拨付奖补资金1.32亿元,惠及194家工业企业、110个项目。获得郑州市规上工业企业满负荷生产、挖潜增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奖补资金1.16亿元。三是加强行业管理。根据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健全完善铝加工、耐火材料、净水材料、电线电缆、仪器、管道等6个行业协会组织架构,确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人选41人,有序开展制定章程、注册名称、召开成立大会等工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筛选,成立了县处级干部任组长的支持耐火材料、净水材料高质量发展专班,选定了8名党建指导员、专班人员,派驻至各行业协会,实行集中办公,实现靠前服务、精准帮扶、规范引导,更好发挥政企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引进创新创业团队9个,其中郑州市级5个。组织中孚实业等24家企业参加郑州市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福州大学创新驱动战略专题研修班、宁波大学数字赋能专题研修班、中山大学换道领跑专题研修班,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选派10名干部到重点企业挂职,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实现服务助企“零距离”,当好政企的联络员、宣传员、服务员。积极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活动,新增技能人才1.1万余人、高技能人才近4300人。泛锐熠辉4人获得郑州市首批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证书。

强化科技创新 激发核心动力

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力做好规上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推进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四有”企业建设。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数量为281家,覆盖率为61.6%。第二季度填报338家,填报率72.68%。279家企业已进行2022年度企业研发投入预算备案,较上年增长7%;预算金额达到33亿元,较上年增长22%。二是积极培育创新主体。组织开展2022年各类科技型企业申报工作,加强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宣传,实施跟踪服务,切实调动企业申报积极性,新增郑州市科技型企业44家,总数达到304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6家,80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总数达到17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总数达到59家。永通铝业“实施智能制造提升精益生产管理水平的实践经验”、恒星金属实施“技术创新+精益生产双轮驱动的实践经验”被确定为省质量标杆,人民电缆“六化”聚力产业数字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被确定为国家级质量标杆。三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新增郑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新增郑州市重点实验室1家(天祥新材料)。加快泛锐熠辉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先进铝合金研究院、同济大学净水材料产业研究院筹建速度。万达铝业与罗筱雄博士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国家“揭榜挂帅”项目课题—耐腐蚀板铝合金材料上取得突破并实现量产。5G联创工业设计中心成立以来,泛锐熠辉与华为公司互派专家,泛锐熠辉在东莞松山湖设立办事处,更好解决华为对新材料的技术需求。

强化三大改造 加快转型升级

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引领,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推广,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和管理水平。1-9月份,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92项,累计完成投资121.9亿元。新增“上云”企业257家,总数达到1391家;新增两化融合对标企业225家,总数达到556家。今麦郎、宏宇新材料、万达铝业、五耐、新昌电工、艾锐海新材料等6家企业入选2022年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名单,省级智能工厂总数达到7家,省级智能车间15家,明泰铝业、天祥新材料被确定为2022年河南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高端铝合金产品的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等6个项目入选2022年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新建设开通5G基站140个,总数达到828个,实现了城市建成区5G网络全覆盖,镇区热点区域覆盖,部分重点企业厂区网络覆盖。强化“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鼓励重点用能企业积极参与河南省用能权交易市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恒星科技、中孚高精铝材、万达铝业、永安水泥被认定为河南省能碳管理示范企业。明泰铝业、宏宇耐材入选“郑州市‘亩均效益’领跑者50强”。

腾讯网 2022-10-12

 

 

非凡十年•渭南|破题开路谋发展 工业经济谱新篇 文章下载

非凡十年·渭南|破题开路谋发展 工业经济谱新篇

10月15日,渭南青年网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非凡十年·渭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了解到,十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成果丰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进展,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渭南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苏鑫介绍了有关情况。

到2021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582户,比2012年(347户)增加235户;规上工业总产值2552.08亿元,是2012年(1578.2亿元)的1.6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1485亿元增长到2282.29亿元,增加797.29亿元。这些亮眼的数字,见证了渭南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具体来说,我市工业呈现出“稳、快、优、强”的特点:

工业经济稳步向上。到2021年底,全市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296户,比2012年增加125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43户)增加13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4.13亿元,比2012年增加49.43亿元。韩城市、蒲城县、富平县、渭南高新区年度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30亿元。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

转型步伐显著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2家。渭南市、韩城市入选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派尔森环保获评全省唯一一家国家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白名单”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我市在国家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开展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创建中获评三项优秀城市表彰;34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主导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十年来,我市有色冶金、能源工业占比不断下降,食品、化工、装备制造占比不断提升,动力电池、氢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产业集群化特征更加突出,353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21年底,全市获评国家第一批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2家。拥有省级以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5家,市域内省级“双创”基地实现全覆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4个,国家级1个、省级13个、市级20个;企业技术中心96家,国家级2个,省级以上32个,位列全省前列。

特别是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启动实施了工业倍增计划,针对我市工业发展短板,破题开路,举全市之力,发展工业、振兴工业,以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己任,聚力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市工信局以工业稳增长为重点,强化运行调度,狠抓增量培育,加快项目建设,开展攻坚行动,实现了总量和质量双丰收。取得了8个方面成效: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工业倍增计划启动以来,先后出台了工业倍增计划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推出资金投入、支持引导、土地保障、人才支撑4大版块“真金白银”的政策。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先后印发一系列措施意见,构建起“一个实施意见、一个行动方案、多个配套政策”的“1+1+N”政策体系,支持工业企业持续发展。

要素保障支撑有力。设立市县两级工业发展资金和市级工业倍增发展基金,支持鼓励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召开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兑现工业倍增计划十条政策。加强园区建设,大荔经开区、富平高新区、澄城经开区、合阳经开区、蒲城高新区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园区。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累计超过350万平方米。积极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评价,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渭南市被评为全省“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领跑者。

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近年来,我市新认定的省级质量标杆、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个数均位居全省前列。成功举办第六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省、市决赛,推荐的华海新材料纳米铝陶制动器项目荣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今年启动实施面向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上云用数赋智”行动,4个项目已入选省级企业上云用数项目。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去年全市165个工业倍增计划重点项目全面开工,中国长城(韩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60个项目建成投产。今年签订了氢能源和智能制造等34个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达267.19亿元;年度172个市级工业倍增计划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秦禹”专用车成功出口中亚,国家级羊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富平,达钢路机项目主体迁入渭南高新区。越博动力首台套产品下线并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龙钢集团开展清洁运输转型,建设换电站,实现了我省首次新能源汽车换电示范运行。旭强瑞清洁能源高纯氢项目顺利投产。

增量培育有序进行。实施“种子计划”,开展包联帮扶,加大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由市级领导包联全市产值前30户骨干工业企业,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市级部门领导包联100户产值较大、发展平稳的工业企业,培育全市工业增长的中坚力量;各县(市、区)领导包联200户增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工业企业,推动企业入规纳统。

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围绕打造钢铁及金属制品、食品工业、新材料3个千亿级,能源工业、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5个500亿级,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3个超百亿级的“353”产业集群目标,实施链长制,按照“一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发展规划、一批重点项目、一个工作方案”“五个一”工作模式,制定产业链发展路线。加快“353”产业链研究及其监测分析系统建设,绘制1张图谱N张清单,打造PC端+智能大屏二合一场景,动态开展运行监测、产业发展分析及产业布局定位等工作。

为企服务精准发力。建立“线上+线下”全方位为企服务体系,线上依托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为企业梳理推送工具包、政策包。线下开展企业家大讲堂、企业家沙龙、政策解析等系列益企活动。今年以来,贯彻落实中省市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求,组织华鑫特钢等165户企业加入全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为中联重科等企业的1200余台车辆协调运输难题,保障企业正常生产。

安全生产常抓不懈。严格落实民爆行业监管、工业领域安全生产指导和工业园区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督导责任,与县市区签订安全生产、消防目标责任书,及时安排部署重要时段的安全工作,组织开展全市工信系统安全应急演练和专题培训。连续4年被省、市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专精特新”,是近年中国经济领域的热词。今年,“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首度被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情况如何?市工信局在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上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今年以来,我市新增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企业进入国家第二批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单,2家企业进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单。

为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一是加强政策配套,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建立科技、工信、税务、金融等部门直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机制,“一企一策”提供“点对点”精细服务。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服务专员,定制专属服务包,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

二是着力纾困帮扶,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共享机制,鼓励银行量身定制“专精特新”金融服务方案,打造专属信贷产品。联合市金融办组织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及部分融资担保机构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融资服务,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三是广泛动员。通过召开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动员会,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紧盯我市培育目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影响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助力实现“工业倍增”。

渭南青年网 2022-10-15

 

 

丰都县经信委:以科技创新打造工业经济增长新引擎 文章下载

丰都县经信委:以科技创新打造工业经济增长新引擎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县经信委聚焦供给侧、智能化、高质量主题,以“围绕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兴工业,招商引资强工业”为工作思路,以工业园区为发展平台,履职尽责不遗余力,服务企业群策群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坚持科技工作与中心工作并重,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月、每月企业座谈会,组织学习国家关于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重要作用、发展成效等,进一步统一全县工业战线对科技工作的认识,推动科技创新。”县经信委副主任吴坤告诉记者,该委通过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加强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与使用,推动卓工、金籁等企业筹建智能机器人研究与开发中心、电感研究与开发中心等县级技术研发中心,大大提升科技创新合作水平。

  县经信委引导企业加快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和应用新材料,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大力推进“以智能化代替人、以机械化减少人”,切实提高企业产能和效益。金籁科技投入1000余万元对生产线进行全自动化改造,节省人工200人以上,减少品质报废达3%以上,提升效益达到10%以上。龙璟纸业投入1200余万元实现“机器换人”,减少劳动人员35名,出纸效率从原来每人每小时17公斤提升到83公斤,产品合格率从93%提高到了99%以上。东方希望投入600余万建立全过程闭环管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既降低人、财、物力,又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还投入上亿元资金实施环保技术改造,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始终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截至2020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77户,有高新技术企业9家,园区卓工科技、金籁电子 、鸿乾生物、龙璟纸业、子钦生物、恒都肉牛、欣汶医疗、民济医疗等企业获得专利100多项,龙璟纸业等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产品27个。

  “我们在优化存量方面,实施制造业智能化赋能行动,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进入数字化普及阶段,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达到65%,工业园区和企业5G网络全覆盖,建设认定2个智能工厂和10个数字化车间,全县企业‘上云’累计达到50户以上。”吴坤说,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强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与使用,力争到2025年,全县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2%。围绕绿色建材、食品加工、医疗用品等现有重点产业基础,系统推动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快补齐“短板”、持续锻造“长板”,努力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县经信委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管理的原则,全力构筑工业发展大平台,保障工业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及集聚区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水天坪、湛普、玉溪、镇江工业组团建设,稳步有序推进社坛、树人、名山、董家、虎威工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公共技术平台,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加快集成各种中介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引进、成果转化、专利孵化、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不断提高服务企业的创新能力。

县经信委主任隆小波介绍,下一步,该委将围绕打造全市绿色工业基地的总目标,围绕“转型升级”主线,推动企业集中、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不断推动工业企业创新发展,力争成为渝东北渝东南片区工业强县。

丰都县融媒体中心2022-9-1

 

 

丽水经开区:五大产业发力 提振工业信心找丽水经济增长的引擎 文章下载

丽水经开区:五大产业发力 提振工业信心找丽水经济增长的引擎

全力以赴,跑出“丽水经开区速度”。

“从项目签约、落地到获评审批复,仅用6个月时间,这在半导体行业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8月13日,浙江旺荣半导体有限公司项目正式在丽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动工,公司董事长石松礼对“经开区速度”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对旺荣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进丽水市经开区,产业的发展一如新生的朝阳般蓬勃热烈。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多年来,丽水经开区以率先探索、积极创新的姿态,培育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半导体全链条产业,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加速升级五大特色产业。当前,由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和数字经济组成的五大产业集群效应正不断显现。

盛夏时节,炙热的阳光炽烤着处州大地,踏入这片产业集聚的沃土,项目、平台、政策,正搭建起五大产业的四梁八柱,为高新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输送连绵不绝的动力。伴着全市首个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顺利奠基、丽水特色半导体产业平台成功列入省第四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机遇接踵而至,地区实力不断彰显。

数据亮丽:

企业破题有亮色

经济发展有底气

“近年来,我们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行业地位不断上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成为汽车灯具行业的龙头企业!”走进浙江嘉利(丽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漆爱冬信心满满。

作为集专业研发、生产、销售汽车、摩托车灯具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嘉利在险阻中寻求破题之道,寻找求稳与变革间的“支点”。

今年以来,受各地疫情影响,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正常经营受到影响,上下游企业发展受阻,嘉利的生产经营遭到冲击,二季度订单量骤减。“生产任务有所减轻,我们就把握时机练‘内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人员技能水平。”漆爱冬说,嘉利对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寻找企业降本增效的创新“良药”。

“三季度开始,我们的生产经营走上正轨,企业正重新注入活力。”据漆爱冬介绍,2021年,仅嘉利丽水总部销售额已达到15.8亿元,公司总销售额突破20亿元,目标在2025年前总销售额突破50亿元,推动丽水山区产业经济不断增长。

克难而进、全力以赴,这不仅是企业在困境中展现的前行风采,更是经开区努力走在“扛红旗、站排头、当第一”奋进路上不断积累沉淀出的城市底色。

8月3日,丽水经开区在集中隔离点发现1例初筛阳性感染者;8月4日至6日,经开区连续开展3轮区域核酸筛查;8月10日22时,解除经开区“8·3”疫情“三区”封控管控措施,恢复疫情常态化防控……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通过组建专班,加强企业和工地防疫工作,经开区全力确保了企业生产正常进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随着《开发区推动经济稳进提质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七方面33条措施针对强、覆盖广、力度大,1-7月,经开区已兑付涉企资金7.88亿元,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6.24亿元。

企业破题、政府纾困,丽水经开区于危机中孕育先机,经济指标持续领跑。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全市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2.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同比增长16.2%,增速保持20个月全市第一。

谁在发力:五大主导产业协同推进

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丽水经开区着力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加速提升主导产业。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集群雏形初具。

此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钽项目投产仪式在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创(丽水)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举行,该项目实现了制造装备完全国产化,填补了领域空白,创造丽水高新产业发展的历史纪录。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技术总师叶甜春认为,这个规模应该是全世界最大的钽材料加工工厂,对于国内的半导体基础原材料产业有重大意义。

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员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快速推进,踏入广芯微电子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一片占地148亩的半导体工艺平台正在这里拔地而起。作为经开区第一个属于芯片制造环节的半导体产业项目,广芯微专注于汽车电子、能源革命、高压轨道交通、特高压电力系统等应用领域,未来无疑是经开区半导体全链条产业的一张“金名片”。

“我们的一期项目建设预计在明年1月全部完成,并于3月底产出首批产品。”公司首席财务官胡杨表示,选择将广芯微落地在丽水经开区,是他们综合考量政府服务质量和营商环境的结果。

企业有期待,政府有回应。为保障广芯微项目顺利落地,丽水经开区组建工作专班,开展“中介跑单”帮办代办、畅通业务办理“加速通道”、及时对接企业倒排开工计划等,一系列“硬核”服务回应了广芯微的信任。

“经开区的9000万元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马上就会到账,为我们的项目建设注入资本活力;丽水市金控也对广芯微有浓厚的兴趣,目前正在洽谈进一步的合作。”谈及未来,胡杨胸有成竹:“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预计一期项目满产后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无论是丽水同创超高纯钽项目还是广芯微,都是丽水经开区半导体产业建设的缩影,当前,一条围绕“材料、装备、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展开的半导体全产业链体系正在形成。

半导体产业大跨步发展的同时,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和数字经济同样精彩纷呈、亮点频出。

筑巢引凤、人尽其才,一批精密制造企业落户丽水。今年7月,航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VA115共轴双旋翼直升机顺利升空,完成首飞。“我们的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安全灵活,可以广泛应用于应急救援、航空运动旅游、农业植保等领域。”航迅副总经理李元曦介绍,目前公司已陆续收到来自各地应急救援办的购买订单,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8亿元,上缴税收1亿元。

不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经开区用现代生物医药技术来挖掘生态资源的有用价值,全力打造健康医药产业,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迈克尔·莱维特诺贝尔奖工作站加盟,同维康药业在生物医药科研创新上进行实质性合作,持续深耕医药大健康产业,为企业的加速发展赋能。

在变革中赢得未来,从“落后产能”到引领风潮的“时尚产业”,丽水经开区生态合成革产业在近年来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成功入围浙江省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成为“中国水性生态合成革生产基地”。如今,丽水已成为全国时尚合成革产业集聚度最高、绿色发展水平最优、创新发展活力最强、产业生态体系最完整的产业园区之一。

今年是数字化改革纵深推进、系统集成、成果突破之年,站在数字变革的“时代风口”,丽水经开区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规划进度。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丽水经开区已稳步落实改革任务,高效搭建数据平台,在全市数字化改革月度节点任务晾晒多项指标名列前茅。

潜力何在:双招双引持续推进 创新改革注入源头活水

区域发展的潜力,正在日渐显现。日前,丽水全市“双招双引”半年度成绩单公布,在这张榜单上,经开区以127.2的总得分,在全市一骑绝尘、遥遥领先,成为“双招双引”的“排头兵”。上半年,丽水经开区在招商引资、总排名中再次夺得全市第一,招商引资工作已连续3年领跑全市。

在争先进位的奋进脚步之下,经开区成绩斐然。今年1-6月,经开区落地工业项目28个,总投资227.9亿元,亿元以上项目20个;引进大宗批发项目9个;新落地类金融项目55个,新增基金规模76亿元,基金规模达366亿元;落地央企、500强、上市公司项目8个。

6月中旬,总投资110亿元的丽水东旭高端光电半导体材料项目在经开区奠基,成为丽水狠抓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的一次重大突破,该项目的落地建设标志着一个重量级、超百亿元、标志性的项目纳入“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将有助于丽水在半导体行业全产业链的创新突破。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面向未来,一颗颗开放创新的棋子即将落下。下一步,经开区将继续围绕头部企业、“独角兽”“准独角兽”、行业关键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物,50亿元、100亿元重量级项目开展“双招双引”。引进符合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绿色低碳循环的健康医药、未来建筑产业项目,持续打造标志性引领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引进来、经济活起来的同时,经开区以创新的制度模式反哺相关产业。近年来,开发区创新“基金招商”模式,瞄准五大产业发展前沿,通过基金引项目,串联产业链创新链,优化产业布局,为驱动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植入强劲的资本引擎。让“资金改基金”“财政对产业”,基金招商实现了招商引资由“补”到“投”的颠覆性改革,也为“双招双引”工作创新增加了活水之源,助力“五大产业集群”培育和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项目有突破、科技有创新、企业有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图景正在徐徐绘就。今年以来,经开区发展动能强劲,通过打好政企合作、平台强村、村村联建等系列组合拳,截至目前,南明山街道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227.5万元,龙石、富岭、丽沙、水阁村等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有序实施山根村松坑圩自然村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目前明确搬迁意向人员245人。

丽水市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大气开放建设智创南城,突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开放合作,谋划建设“瓯江新区”。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进一步统筹发展,全力打造“万亩千亿”高能级产业战略平台,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两强两平台”奋斗目标。

浙江日报 2022-8-23

 

 

宁海县:咬定目标 精准发力 全力以赴推进工业经济稳进提质 文章下载

宁海县:咬定目标 精准发力 全力以赴推进工业经济稳进提质

  在我县举行的“五大革新·我在行”第一期履职大比拼活动中,县经信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宏伟围绕“咬定目标、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推进工业经济稳进提质”作了履职发言。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王宏伟表示,将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竭尽全力,以“强制造”来推动稳增长,确保全县工业经济“三季度好于二季度,四季度好于三季度,下半年好于上半年”。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经信局深入贯彻落实县委“五大革新”一号工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全力推进稳增促投、企业培育、数字经济、全域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县工业经济实现企稳向好,数字经济获得市级督查激励。

谈及如何推进工业经济稳进提质,王宏伟告诉记者,接下来,要咬定目标、精准发力,抓好工业经济的四个方面。一是全力以赴,抓项目落地投资提速。围绕三大五百亿级产业、光储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完善产业链重点项目库,强化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土地、能耗等要素问题,助力项目快投快建。1-7月,全县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5%,高于全市平均20.3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3,较一季度提升了3个位次。二是多措并举,抓企业主体培育壮大。打好大优强、215、专精特新、小升规等企业培育组合拳,推动政策、服务、资源的聚焦集成、优先安排和优先保障,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助力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三是先破后立,抓工业治理全域推进。深入实施全域治理“攻坚年”专项行动,通过开展违法处置攻坚月活动、运行“精准钉”工作机制,推动拆旧建新进度加速。今年以来,整治销号高耗低效企业41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00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0家,“三类企业”的大排查大整治得到全面开展。四是千方百计,抓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紧紧抓牢工业企业用电、停产率、减产率、红灯率等高频指标监测,充分发挥好“百名干部助企纾困”活动和“企服通”助企平台作用,对生产下降幅度大的关键节点企业、重点龙头企业,点对点帮助解决发展困难。

宁海新闻网 2022-09-20

 

 

河源: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 文章下载

河源: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

河源国家高新区,总投资50亿元的卓翼科技(河源)有限公司厂房灯火通明,工人们开足马力赶制订单;40公里外,河源灯塔盆地国家农高区内,美林油茶现代产业园正加速推进中,年产3000吨茶油CO2超临界流体萃取生产线正加紧建设;东源柳城,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内,风吹稻浪阵阵飘香,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稻田里不知疲倦地“劳作”。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河源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地区生产总值为562.8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45亿元,同比增长7.1%,排名全省第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30亿元、增长7.4%,排名北部生态发展区第二。

  面对疫情、汛情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冲击,河源将资源更多地向后劲足、管长远的产业项目倾斜,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推动华润怡宝、农夫山泉三期、卓翼科技、聚飞鑫光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美林油茶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电子信息产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走进河源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卓翼科技生产车间,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严谨的品质管理体系让人印象深刻。其负责人介绍,卓翼科技一期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在这里生产的电子设备将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电子信息产业是河源深耕多年的优势主导产业,仅半年便完成签约、投产、上规的卓翼科技是河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国家通讯终端质检中心及中兴通讯、西可通信、中光电、景旺电子等上百家电子信息企业先后在河源安家落户,形成了以手机和电子通信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河源成为珠江东岸四个重点扶持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城市之一。

  去年12月,河源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划定了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新蓝图,河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入加速冲刺阶段。

  今年初,位于河源国家高新区的华冠科技(河源)有限公司加码布局,新增4条SMT生产线,其上半年产值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超50%;落户高新区仅一年,河源新一代通信及万物互联应用芯片及模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下称中试基地)已联合河源当地企业开展了两款“高精度低功耗晶振封装”芯片产品研发,今年5月以来,中试基地为河源企业提供每月将近100万片芯片封装测试服务。投资逾10亿元的显赫电子、名格光电等项目也正加快建设。

目前,河源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超500亿元,是河源市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总体规模占全市工业产业比重超1/3,河源电子信息产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河源打造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梦想正加速变为现实。

南方日报 2022-8-24

 

 

赣州市章贡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足 文章下载

赣州市章贡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足

连日来,位于赣州市章贡高新区水西园区的赣州深联电路二期项目正在快马加鞭推进中。据了解,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极大地满足半导体生产设备市场的需求,预计年销售收入可突破50亿元。

像深联电路这样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的优质项目,正源源不断地为章贡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后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章贡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6家,总数达13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营业收入实现225.9亿元,同比增长25.9%,工业固投同比增长67.6%。

据了解,章贡区有38个重点项目纳入市、区调度,总投资240.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4.87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77.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1.7%。其中,列入市级调度的项目30个,总投资200.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7.87亿元,现已完成投资75亿元,占比为85.36%,位列全市第一。

作为赣州中心城区核心区,章贡区工业经济指标的全面飘红,得益于该区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小微企业后备”的产业倍增梯次培育体系。据统计,该区将19家企业纳入重点培育的领航企业,并确立为产业链链主企业,对企业进行深度跟踪和提供精准服务。

目前,该区累计入驻大健康企业123家,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6亿元。新增获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5个,9个品种通过现场体系核查;宠物经济营收突破3亿元,医贸物流营收达23.26亿元,同比增长97.96%。上半年,43家电子信息规上企业实现营收77.79亿元,同比增长25.5%。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营收78.5亿元,增长25%,数字产业园成功列入江西省首批数字经济集聚区清单,江西信息安全产业园成功开园,省级信创联盟新增入驻企业8家,总数达110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入驻企业151家,标识注册量达700万,标识解析量达3.75亿次,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优质项目持续发力,优秀企业不断引进并产生集聚效应。上半年,该区新签约工业项目(含数字经济)36个,总投资355.62亿元,其中央企入赣项目3个,100亿元项目1个,20亿元以上项目6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亿元以上项目29个。特别是引进中国生物、国药器械、盘石集团等引领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工业及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38个重点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其中海尔医疗、凯信生物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威高、汇进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水西、青峰药谷标准厂房、奔力达等项目完成主体建筑封顶。

为了让新动能持续成长,引领工业经济持续向好,该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发挥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引导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该区筛选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稀土加工等10家重点企业打造智能制造十大标杆企业,金环磁选入围工信部公示重点支持名单,15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企业,佳腾电业获评省专业化小巨人企业,深奥科技、中盛隆、柯恩饲料获评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豪鹏科技获评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同时,联合三大运营商开展企业上云宣贯会,组织100余家企业参会,上半年新增703家企业上云,翻倍完成全年任务。

赣州市工信局 2022-8-19

 

 

绵阳市:经信局靶向发力推动工业经济“挑大梁” 文章下载

绵阳市:经信局靶向发力推动工业经济“挑大梁”

近段时间,绵阳市工业战线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绵阳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统筹开展项目推进、技术改造、企业培育、要素保障、纾困解难等重点工作,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为稳定经济大盘作出更多工业贡献。

7月29日,与市委工作会议仅隔一天,总投资280亿元巨星(绵阳)稀土永磁新材料产业项目在高新区开工建设。45天时间实现项目洽谈到正式签约,又在两个月内高效启动项目建设,创造巨星集团投资项目的最快速度。  

喜讯接踵而至。8月3日,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第二条高铝盖板玻璃生产线良品成功下线。产品经检测,各项性能均达到出货标准,从引板到良品下线,仅用时9天,再一次创造行业奇迹。

工业战线在实干中拼搏奋斗,展现出拼经济、搞建设、抓项目、促发展的绵阳速度。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全面掀起“园区提质”“企业满园”热潮,工业增速稳居全省前列,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长46%,居全省第一位,省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进度全省第一,百亿级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全市新型工业化蹄疾步稳、势头强劲。

如何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推动工业经济挑大梁、强支撑、做贡献?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全年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靶向发力,紧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监测调度,网格化开展稳增长督导调研,推动工业稳定增长。

为促进园区特色发展,绵阳市经信局持续落实“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工作部署,统筹推动市县两级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着力培育省“5+1”重点特色园区,加快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力争完成年度新建标准厂房290万平方米目标。

在江油高新区,总投资36.58亿元的融通高科15万吨磷酸铁锂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现场,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工人们有序作业。为帮助项目尽早动工,绵阳市经信局指导企业加快能评、环评等项目前期要件办理,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所需的土地、电力、用工等要素保障问题。今年4月开工以来,项目已完成投资9.76亿元,计划今年11月底一期建成投用。

不仅如此,绵阳市经信局还开展技改服务进企业活动,对企业技术改造把脉问诊、对症开方,引导企业应用新工艺、采购新设备,实施装备升级、产品换代、机器换人。

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由于非自身因素导致流动资金紧张,了解到企业困难后,绵阳市经信局和高新区金融主管部门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帮企业牵线搭桥,获得银行1亿元的信贷支持,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培育优质工业企业方面,则持续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梯次培优行动计划,对接跟进富临精工等企业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以及国省“专精特新”企业情况,落实省制造业企业“贡嘎培优”行动计划,推动京东方、惠科等扩能上量,加快培育打造“镇园之宝”,力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户以上、新增省“专精特新”企业50户以上。

强化要素保障,护航企业发展,绵阳市经信局将加强企业煤电油气运监测预警,推进绵阳南220千伏配套线路等电网补强项目建设,科学统筹用电调度,全力做好电力保障“迎峰度夏”等,并加强对上指标争取,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提高航空、公路、铁路等运力统筹协调,强化产融合作对接,助力企业有序生产。

绵阳市经信局 2022-8-17

 

 

汕头:出台“稳经济68条”让企业得到实惠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文章下载

汕头:出台“稳经济68条”让企业得到实惠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日前,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海口举办。广东以“粤贸全国、粤品粤靓”为主题设立展馆,来自汕头的企业广东宏达印业股份有限公司也一同进驻。这是汕头企业首次亮相消博会。该公司将国学文化及人文精神融入其研发的专利产品“活动式卷轴阅读架”中,新颖的创意吸引了不少采购商关注。

  创新是企业发展原动力。企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城市兴。自去年以来,汕头贯彻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全力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近日发布的汕头经济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汕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5.93亿元,同比增长1.2%。汕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1.91亿元,同比增长0.2%。全市在产工业行业大类增长面超四成,有13个行业增速比上月加快或者降幅收窄。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4%和2.9%,保持较好增势。

  新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壮大

  蔚蓝海面上,汕头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35台风机徐徐转动。截至7月27日,该项目已安全运行了208天近5000小时,共发电3.34亿度,上网电量3.27亿度。

  作为汕头首个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实现海上风电直接送入负荷中心,避免电力长距离输送,极大缓解了汕头用电高峰期间500千伏主变电站的供电压力。近日,汕头移动还开通700MHz5G海域覆盖站点,实现了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的通信业务。

  依托海上风力丰富资源,上海电气、南瑞鲁能、青岛武晓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汕头,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逐步形成规模。近日,全国乃至亚洲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11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从位于濠江区的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发货,顺利交付揭阳市的海上风电项目。在这之后,汕头智能制造基地也将进入11兆瓦风机批量生产的高峰期。

  海上风电产业的不断壮大是汕头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在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具体部署中,明确提出支持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赋予汕头海上风电产业新定位、新机遇,为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前,汕头正在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汕头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的契机,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资源开发,加快形成“1+3+3”海上风电生态体系,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聚力构建国家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国际海上风电创新策源地。

  以海上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是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上半年汕头经济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高精尖制造业不仅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更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动能引领作用持续显现。

  强化资金要素为经济“活血”

  63个市重点项目贷款余额超200亿元

  纺织服装是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布局中另外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为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稳定器”作用,未来五年,汕头市将通过重构纺织服装产业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培育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实现从“纺织服装大市”到“纺织服装强市”的转变。继首届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之后,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于近日启动“潮品中国行”系列活动,计划走进武汉、临沂等5个城市,为下届服博会提前预热。

  纺织服装产业后劲的增强,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据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数据,截至2022年6月末,汕头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887.89亿元和275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3.1%;其中,汕头银行机构投向“三新两特一大”产业贷款余额293.08亿元,较年初增长14.54%,增速高于全辖各项贷款增速平均水平6.35个百分点。目前,辖内银行业投向纺织服装企业贷款余额93.87亿元,保险业为纺织服装产业累计提供风险保障826.98亿元,为打造超2000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持续强有力的支撑。

  疫情防控形势之下,住宿、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受困较严重。6月末,辖内贷款余额143.79亿元,同比增长35.22%,汕头正全力以赴以金融之力为实体经济“舒经活络”,主动融入地方发展,为企“增氧活血”。

  汕头市银保监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引导各银行机构积极开展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盘活重点项目信贷资产。

7月份,汕头还推出“稳经济68条”,从财政、金融、产业链供应链、投资消费、粮食能源安全、民生保障等方面细化提出具体措施,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更好地让企业得实惠、有发展、能提高,进一步为稳住经济大盘形成合力,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南方日报 2022-8-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文章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市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高位嫁接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曾辉煌过的平顶山工业正再塑辉煌。

从2012年到2021年,该市工业增加值由744.12亿元增加到1015.67亿元。以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5.5%。

今年上半年,平顶山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78.67亿元,累计增长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增长7.2%,居全省第4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8个和1.8个百分点。

强劲增长的工业,在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为稳定和支撑全市经济发展,较好地起到了顶梁柱、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市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更合理,产业链条更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自信。

“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平顶山工业披坚执锐、一往无前,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正奋力引领赶超,并将继续引领赶超。

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超越采矿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作为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的第一个特大型煤炭基地,平顶山在新中国的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但作为能源资源城市,该市产业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面临诸多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偏煤偏重,多处在产业链前端与价值链低端;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2年,注定要成为平顶山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012年的前十年,被誉为中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2012年之后的几年,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平顶山市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变得举步维艰,“经济就像坐了滑梯”一度跌入谷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在全省倒数”。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顶山市坚决摆脱资源依赖和路径惯性,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突出“项目为王”,持续推动制造业质量水平整体实现跃升。

尼龙又称锦纶,主导产品包括尼龙66和尼龙6,是制造纤维的原料。其中,尼龙6民用丝是供应下游织造企业,生产高端服饰、特种功能性服饰、家纺装饰面料等织物的主要纤维,市场潜力巨大。

平顶山市已打通了全球最完整的“煤制氢气—己二酸—尼龙66切片—工业丝—帘子布”煤基尼龙66产业链,尼龙66工业丝、帘子布产能世界第一,尼龙66盐、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

在此基础上,该市又积极布局了一条“己内酰胺—尼龙切片—纺丝—织造—印染—服装”煤基尼龙6产业链。

2020年3月,河南神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尼龙6下游配套10万吨民用丝项目投产,不仅结束了我省没有尼龙6民用丝产品的历史,还填补了平顶山市煤基尼龙6产业链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目前,该市正在规划建设2万吨印染、20万吨织布等尼龙6产业下游纺织服装集群配套项目。

“项目建成后将满足中原城市群乃至国内外对于高档锦纶面料的需求,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8月12日,平顶山市工信局局长吕文卿说。

尼龙66产业链偏重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车辆轮胎、安全气囊、飞机轮胎、舰船缆绳,以及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

尼龙6产业链偏重民用,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鞋帽、箱包、包带、雨具、健康运动产品等领域。

尼龙66和尼龙6双链共舞,为中国尼龙城集群链式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平顶山市将中国尼龙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坚持省市联手、政企联动,创新实施“三五三”政企合作模式,围绕“大尼龙、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引领”四大战略开展系统攻坚,中国尼龙城建设持续保持奋进的态势、跨越的趋势。

目前,中国尼龙城已入驻企业百余家、产能突破200万吨,今年营业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到2025年将形成2000亿级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尼龙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先进制造业体系,正在平顶山市加快构建。尼龙新材料1个两千亿级、电气装备和特钢不锈钢2个五百亿级和多个超百亿级的“雁阵式”制造业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该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6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就有807家。平高集团、神马实业等7家企业还被成功列入省首批制造业头雁企业名单。

平顶山市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已超越采矿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2021年,该市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53.6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4.5%。今年上半年,该市制造业增加值335.71亿元,增长9.4%,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增长12.2%,快于规上工业5.0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0.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5个百分点。

在人们眼中,平顶山已不仅仅是一座“煤城”。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新树扎深根”,结构更优、底色更绿的发展态势更加凸显

近日,第四届全国“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圆满收官。本届大赛共征集5G应用项目12281个,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参与单位近7000家,是全国5G应用领域的顶级赛事。

经过为期6个月的激烈角逐,中国平煤神马十矿全国首例“千米5G矿井”项目荣获大赛一等奖。

通过智能化改造,中国平煤神马十矿实现了井下集控、地面远程可视化遥控掘进作业,减少井下危险岗位人员569人,人工功效提升300%,每年可降低人工成本8000万元。

传统产业在全市工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仍是平顶山市当家吃饭的主要产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该市通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开展高位嫁接,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更新和设备更新,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平顶山市已建成省级智能工厂9个、智能车间11个,创建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69家。有20 家企业成功创建为“绿色企业”,年度污染物排放降低70%;6家企业创建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企业创建成为省级绿色工厂、4个型号产品创建成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河南中鸿煤化集团有限公司2019和2021年度连续2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能效“领跑者”。

平顶山市工信局副局长阮爱国说,自2012年到现在该市每年都安排有大量的技术改造项目,“基本上做到了企业全覆盖”。仅2021年一年,平顶山市就谋划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72个,总投资1166.9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84.1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9.1%。截至5月底,该市已入库技术改造项目238个,总投资78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9.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02.7亿元,投资完成率63.4%。

焕发新活力、再造新优势,传统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平顶山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2.0%,占全市工业比重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7.4%,占比为5.2%,拉动增长0.9个百分点。

聚碳酸酯(PC)作为五大工程塑料之一,是一种高强度、高透明、耐候性强的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光学透镜、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等领域。由于行业产能集中度高、技术壁垒大、光气布点限制等原因,使得PC成为工程塑料材料中唯一一种在国内市场上供不应求的产品。

2021年底,聚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年产10万吨聚碳酸酯及配套13万吨双酚A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投产即达产,单位毛利达到30%以上。产品不仅填补了我省高端工程塑料领域的空白,还实现了国内进口替代。二期项目计划近期开工建设,2023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建成后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五分之一。

作为平顶山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典范,通过一根管道将尼龙新材料开发区的二氧化碳合成气输送过来后,聚碳材料公司还将成为该市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三化一体”协同发展的“新群主”,占据更高的发展制高点。

平顶山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以新兴产业培育为导向,坚持创新引领、项目带动和绿色发展,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跃薪公司矿山无人调度技术世界领先;真实生物国内首个获批的拥有完全并具有全球专利的1.1类抗新冠肺炎小分子口服创新药投产; 国玺超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超纯铜供应台积电芯片生产……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使平顶山市结构更优、底色更绿的发展态势更加凸显。2021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202家,比2016年增长9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2.9%,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8.6%,比2016年提升8.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快于规上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6.2%,贡献率为26.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

扩规模与调结构并重、优存量与提增量并举,平顶山市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截至2021年底,该市已拥有全部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8个;拥有各类工业企业4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6家。中国平煤神马、舞钢公司、平高集团、姚电公司、鲁阳电厂、天瑞集团、中材环保等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同行业都占有重要地位;原煤、锦纶帘子布、超高压断路器、特宽厚钢板、水泥、焦炭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中小企业好,经济才会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是平顶山市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十年来,平顶山市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对工业经济的重要性和贡献越发凸显。

石墨具有很高的耐热性、耐热冲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是新材料领域中的第四大类材料。

投资3.2亿元建成世界最大等静压石墨生产线的宝丰五星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超细结构各向同性等静压石墨年产能最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自2016年起,该公司石墨产销量便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名。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平顶山市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行动,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平顶山市工信局副局长李晓亚说,该局建立了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队培育库,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市场群体。目前,已组织入库企业143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入库企业11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重点培育入库企业30家。今年该市新增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

近日,该市东方碳素、催化科技、艾通科技、神州重工、中选自控等5家企业,又进入工信部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单。

通过多年实践和摸索,平顶山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工程,使该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2021年,全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84家,增速和总量排名居全省第二、第七,同比提升9个、2个位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数量再创新高,总数达218家,增速、总量排名居全省第四、第七,同比提升6个、1个位次,实现五年总量翻两番。今年上半年,该市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26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1.8%,基本完成省定任务,全年总量有望突破500家;首批组织79家企业申请首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望提前完成省定280家的任务,全市高企总数有望突破300家,进一步拉近与第一梯队的距离。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平顶山市科技研发攻关、科技成果创造与转化、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团队打造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汇聚起了强劲的产业发展新动能。

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生态、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家创新能力、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一系列组合措施有力地助推了该市中小型企业快速成长。

截至2021年末,平顶山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892户,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利润总额近80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近14倍和近8倍。

今年上半年,该市中小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出规上工业3.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3.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0个百分点。

河南商报 2022-8-30

 

 

滁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文章下载

滁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数据见证成长。2022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9.9%,居全省第4位,总量占全省9%,居全省第3位;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2%,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1.5%。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规模企业286户,其中新投产入规企业83户,总数达2124户,居全省第2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更是促进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主战场。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经信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改两为”大会和全市“双招双引”大会精神,聚焦全年重点工作任务,全力推进责任落实,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各项重点工作序时推进。

大力抓政策,狠抓工作落实

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优服务……今年以来,市经信局全力做好政策支持工作,抓早动快强落实,以更大力度推动滁州工业经济发展。

突出一个“早”字,政策尽早发力。针对疫情期间企业在招工、资金、交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市经信局等15家单位联合印发《滁州市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支持工业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及时帮助企业稳生产、渡难关。印发《滁州市制造业提质扩量“6123”行动计划》和《滁州市民营龙头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实施优势产业壮大、企业培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六大行动,全面推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围绕一个“惠”字,精准纾困解难。积极宣传落实财政资金支持工业项目建设的相关政策,帮助企业争取资金扶持,享受政策红利。今年以来,共争取制造强省、民营经济、工业互联网政策奖补项目101个,资金1.09亿元。认真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聚焦制造业、中小微等企业给予税费支持,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截至5月底,累计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41.9亿元。

注重一个“变”字,实施亩均改革。印发实施《2022年全市“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要点及任务清单》。对14项重点工作任务实施清单式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全力推进各县(市、区)、园区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工作,截至目前,各地规上企业和占地5亩以上规下企业2021年亩均评价工作已序时完成,全市共有1659家规上工业企业、1418家规下工业企业纳入评价范围。明光市获全省“亩均论英雄”改革督查激励。

聚焦双招双引,加快项目建设

紧抓“双招双引”,铸就发展硬核。年初,在全市“双招双引”工作大会结束后,市经信局立即行动,迅速贯彻落实“双招双引”会议精神,逐级落实任务目标,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坚决打赢这场谋求大创新、大发展的攻坚战。

产业链招商大有可为。落实“链长制”,聚焦招大引强,着力引进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今年以来,我市共上报汽车及装备产业项目104项,总投资额748.88亿元,其中新签约项目26个,金额122.19亿元;半导体产业项目27个,总投资395.8亿元,新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289.4亿元,在谈项目5个,总投资287亿元。

工业投资形势大好。编制印发《2022年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共谋划工业项目643个,总投资4684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22亿元。实施“千亿技改、千企升级”行动,上半年,全市入库技改项目286个,较上年同期增加34个,列入安徽省2021年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导向计划项目254个,列入省调度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37个。

1-6月,全市“四个一百”工程完成亿元以上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达产项目分别为186个、106个、103个和60个。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6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智浦智能家电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东方日升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和10GW组件生产、滁州瑞达年产3000万套(10GW)太阳能铝边框等项目竣工投产。

长三角合作走向纵深。联合合肥市工业设计协会,共同举办国匠工典工业设计江淮行对接活动,支持本土企业与合肥市开展工业设计合作。主动对接南京工信局,就进一步推动两市产业发展协同达成了一致意见,签订《宁滁产业合作2022年度工作协议》。

提升创新动能,助力转型升级

发展一日千里,创新时不我待,只要锚定目标、笃行实干,前方就会是发展的星辰大海。今年以来,市经信局加快创新平台培育,加速创新项目实施,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助力滁州产业转型升级。

平台建设如火如荼。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推荐安徽金百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申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推荐隆基乐叶等32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项目硕果累累。制定《滁州市2022年“千企升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滚动实施创新项目300项,总投资18亿元,其中225个项目列入《安徽省2022年新产品研发项目投资导向计划表》,66个项目列入《安徽省2022年产学研合作项目投资导向计划表》,项目总数居全省前列。截至6月底,全市共开发新产品201个,省级新产品7个。

成果转化又添新彩。开展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学研用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目录征集行动,今年以来,共征集关键核心技术11项,推荐列入省经信厅揭榜任务清单。截至目前,联科水基抗熔滴聚乳酸复合材料等项目已实现技术突破,预计下半年完成验收。秀朗新材料OLED蓝光发光材料等12个揭榜项目正加快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成果。

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民营经济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招商引资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区域竞争的“软实力”。今年以来,市经信局以服务企业为导向,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大力发展专精特新。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成长小微→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成长路径,着力构建覆盖中小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上半年,全市新获批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1家。

聚力实施清欠行动。上半年,我市共收到上级转办拖欠问题线索7件(国家转办3件,省交办4件),均已核查办理完毕并及时回复。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30883.67万元,全市无分歧账款清偿率100%。

全力推进民企合作。持续跟踪推进2021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六百”项目,我市32个、383亿民企集中签约项目中,已竣工项目3 个,完成投资额75.85亿。认真开展今年“六百”民企项目摸排工作,积极向2022年制造业大会推送一批层次高、质量优、前景好、引领性强的民企合作项目参加集中签约。

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数字赋能

提“智”促提质,转型加“数”跑。今年以来,市经信局积极搭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数字转型,着力构建一流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为滁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倾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智能制造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今年上半年,新培育华塑、龙利得2家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全市191家工业企业在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完成注册、认证,发布技术、人才、产学研合作等需求19项。

奋力推进数字转型。支持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上半年,全市共获批省级智能工厂3个、省级数字化车间13个,新认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14个。实施“滁企登云”行动,鼓励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登云企业117家。

加强党的建设,落实中心工作

今年以来,市经信局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不断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双促进,为全市“经济倍增、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不断加强机关党建。制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年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上半年,党组理论中心组共组织集体学习8次,集中研讨2次。落实“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上半年共召开党组(扩大)会议14次,涉及“三重一大”事项8次,占57%。制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计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制定《滁州市极端情况下突发疫情医疗物资保障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力量确保我市防疫物资重点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全力抓好物资保障等工作。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全市累计上报省级以上“白名单”企业62家,通过加强省际协同和跨区域协调,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成立物流保障专班,协助企业落实物流运输车辆闭环管控措施,上半年疫情管控期间,共审核物流运输车辆申请3.6万多车次,实际通行2万多车次。

同时,该局持续实施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培育工业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材料;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加强非煤矿山、民爆行业安全监管;加强食盐储备体系建设,保障疫情期间食盐平稳供应;指导市企业联合会开展“诊千企、优环境、促和谐”研讨沙龙活动,提升企业用工管理能力,促进滁州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推进墙体材料革新由新转绿工作,全市累计获批三星级绿色建材认证(评价)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12家;加强管线整治,上半年共完成31个社区、185处整治任务。

扬帆起航自奋楫,不负韶华更向前。市经信局将坚持以数字经济工作为引领,加强“兴工强市、实业至上”发展氛围营造与“亩均论英雄”改革要素配置,努力做好做实大项目建设、营商环境优化与工业大平台建设,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滁州在线 2022-8-31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