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水产养殖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县畜牧水产局

题目: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

资料提供时间:2019-08-19

目录

更多

抓住舌尖上的经济 四川广汉探索稻虾绿色种养 文章下载

抓住舌尖上的经济 四川广汉探索稻虾绿色种养

近段时间,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喝啤酒吃小龙虾成了很多人的选择,这条小龙虾产业链也开始火了起来。在四川广汉西高镇,这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紧紧抓住舌尖上的经济,探索稻虾绿色种养,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广汉市西高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过去一直以种植业为主,其中油菜花种植观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模式。但西高镇并不就此满足,如何将单一的水稻种植产业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产业链,成为近年来西高镇镇党委、政府不断思考的问题。

为了突破原有单一种植水稻的模式,经多方考察,2018年,在广汉市农业局的支持下,西高镇引进四川中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就此走上了“生态、健康、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水稻和小龙虾有4个月的共生期,水源足、土质好,成为西高镇发展稻虾绿色种养的天然条件。据了解,西高镇的稻虾综合种养采取一季稻二季虾、休耕一季,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绿色生态种养技术,稻米品质可达绿色甚至有机水平,小龙虾品种可实现绿色无污染,通过打造“虾稻”和“稻虾”两大品牌,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复合化、高效化、规模化,并最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作为目前四川省内最大的稻虾综合种养连片基地,西高镇还采取创客模式,由公司集中、统一管理,按照每80亩一个单元,承包给创客种养,最后再由公司进行统一销售。“我们实施创客培育计划,在当地培育100余名准创客、创客和农民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稻虾,人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史春涛说。稻虾综合种养项目的落成,还实现了村民500余万元的稳定增收,相关村社50余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自4月中旬以来,每晚8点,创客们在稻田里忙着取网收虾,到凌晨12点将收获的小龙虾运往集中转运地,经过分拣包装后,发往上海、广州等地。据悉,第一批虾苗产量可达每亩200-300斤,预计产值可达4000元/亩。待第一批虾苗收获后,创客们就将忙于种植水稻,让小龙虾在水稻田中栖息繁殖,实现生态、绿色、健康的闭环式种养。

“我原来在外面工地上做水泥匠,收入虽然不少,但无法照顾家庭。”创客村民刘继光说,“今年初我看见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园区开始建设,又听了村支书的详细介绍,觉得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很好,前景广阔,不比我在外面打工差,还能够照顾家人,我就决定留下来大干一场。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在稻虾种养上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四川在线2019-5-17

 

 

浙江青田打造稻鱼共生特色园 力促稻田养鱼产业提质增效 文章下载

浙江青田打造稻鱼共生特色园 力促稻田养鱼产业提质增效

近段时间,青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工作人员多次前往方山乡指导稻鱼共生特色园区建设,对稻田养鱼鱼沟、田埂、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实地考察和规划。

近年来,青田县着力将稻田养鱼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使稻田养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知名度也逐步提高,但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科技含量低、生产过于分散、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该现状,2013年10月,方山乡将稻鱼共生特色园项目提上了日程,大力推进该项目建设。

方山乡四面环山,几乎没有工业污染,地面水、大气环境分别达到I类水质标准和一级大气标准。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培植品质一流的稻、鱼创造了独特的天然条件。

“一方面,我们通过特色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繁育基地建设、加工基地建设等措施,来提高稻、鱼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在稻、鱼加工上也会引进先进加工工艺和设备来提高综合加工水平。同时通过品牌建设和稻鱼文化的开发和拓展销售渠道来实现稻、鱼产业链的全面提升。”方山乡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稻鱼共生特色园区规划总面积1万亩,主导产业全产业链面积5500亩,建立种养区、繁育区、农产品加工区三个。其中,种养区主要涉及石前、周岙、松树下、马车坑、奎岩庄等11个行政村。“这一片区域原有基础设施较好,已建好稻田养鱼精品园、省级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和省级稻田养鱼标准化养殖推广示范基地。生态环境优美、水量充足且无污染,非常适合稻田养鱼。”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敏芳介绍,繁育区主要包括周岙村和雅林村,这一区域原有田鱼繁育基础设施较好,通过繁育基地建设能保证园区鱼苗和鱼种的供应,对提高田鱼的产量和品质有了保障。

此外,食品加工区主要涉及浙江米欧食品有限公司、浙江青田昆冈粉干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均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年产值都超千万,在当地影响力较大,销售网络广,能带动区域加工业的发展。如此一来,便能形成集繁育、示范种养、技术服务、生态循环、加工营销为主要功能的“稻鱼共生”特色园。

方山乡负责人介绍,园区建设将按照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要求,安排3年建设期,预计总投资3600万元,实行边建设边投产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

预计至2016年,田鱼亩产增量35公斤,年增量可达19.25万公斤,按80元/公斤计,年增产值1540万元。稻谷年增量可达550吨,按5000元/吨计,年增产值275万元。同时还推动休闲观光发展,带动更多村民从事种养结合及相关产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一田多获 稻花香听取“渔悦”之声 文章下载

一田多获 稻花香听取“渔悦”之声

八月的锦屏,天高云淡。微风拂过,稻浪滚滚,阵阵稻花香悠悠飘拂。敦寨镇亮司大坝的田坎边,锦屏县亮江稻香渔业养殖场负责人龙安珍蹲下来,静静观望。稻穗的清香一缕一缕在鼻端萦绕,龙安珍嘴角轻扬。不多时,田间水面上,哗啦一声,一抹青色的影子一晃而过,原本清澈的水面顿时浑浊起来。

“动静不小,个头大了很多。”直起身,龙安珍笑容明媚。

再过不久,当旷野秋风将翠绿稻浪染成金黄一片,这稻田里的“动静”,就会带来丰厚的收获滋味。

看似静悄悄的稻田里,蕴藏着怎样的“玄机”?

“里面养了鱼,也养了鳖,一块田有三种收获。”龙安珍一语道破其中奥妙。

蕴含着黔东南古老生态智慧的“稻鱼共生”模式,如今覆盖面更广阔,并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龙安珍正在给稻田鳖喂食(李卓檬/摄)

延续传统的绿色、生态养殖习俗,顺应产业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锦屏县在发展生态渔业产业过程中,重点推广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获、一水多用。”

龙安珍亲历了这一变革。

前些年,家乡产业不兴、发展滞后,龙安珍无奈背起行囊去了他乡,异乡打拼的日子有辛酸亦有惆怅。午夜梦回,龙安珍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

彼时,从2014年起,锦屏县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推开,兴产业,成为了广阔乡村发展的主旋律。其中,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开始广泛推广。

“锦屏群众历来就有在稻田养鱼的习惯,群众基础好、比较容易推广。”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锦屏县委书记毛有智说。于是,县里着力推动群众将这一传统习惯向产业化发展转变,并做好组织形式、产销对接等环节,构建产业链条。

在此背景下,龙安珍返乡了。第一年,龙安珍小试了一把,流转了15亩稻田,在里面放养了锦屏县本地品种高背鲤。

“靠卖米和鱼收入了近4万元。”小尝甜头,龙安珍第二年继续尝试,将稻田种养面积增至55亩,并在养鱼的同时放入了鳖。

龙安珍每天都和妻子在稻田里来回巡视(李卓檬/摄)

“一试就试出了‘万元田’。”龙安珍眉飞色舞地向记者算起了帐:一亩稻田一年能打千斤谷子,能捉50斤稻田鱼,还有75斤稻田鳖;以每斤谷子1.2元,每斤稻田鱼30元,每斤稻田鳖120元的价算,一亩稻田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1.17万元。

这账不虚。龙安珍的谷子、稻田鱼、稻田鳖货真价实,好卖得很,商家在田坎边就收购装车运走了。在龙安珍沉浸在田有多产的喜悦中时,锦屏县正奋力实现传统渔业向特色渔业转变,常规品种养殖向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转变,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安全型渔业转变,力促渔业增收、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龙安珍和妻子在田里捉鱼(李卓檬/摄)

该县制定了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全县生态渔业产业以提高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生产能力为突破口,推广实施大水面生态养殖为主抓手,全面发展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水产养殖为方向,大力发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库区大水面生态养殖、特种休闲渔业。整合政策、资金、科技、服务的优势,确保生态渔业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生态渔业产业真正成为锦屏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敦寨镇亮司大坝(李卓檬/摄)

一个个“品种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科学化”的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在锦屏县“泉涌”。同时,该县铜鼓、敦寨、新化、隆里、三江、茅坪、固本、河口等核心乡镇进一步优化种养结构,实现由原来的平板式稻田养鱼逐渐发展成现代的沟凼式“稻+N”稻渔模式,即根据稻田形状在稻田里开辟出不超过稻田面积10%的“井”字、“十”字、“一”字等,宽50公分,深约20公分形状的鱼溜进行水产养殖,稻田的养殖空间较平板式模式增大,提高了稻渔产量和效益,并积极探索发展了稻鳖、稻虾、稻螺等名优水产生态养殖。

信心倍涨的龙安珍顺势而为,与几位乡亲组建了锦屏县亮江稻香渔业养殖场,目前已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500亩,并辐射带动亮司大坝2000余亩稻田开展稻田养鱼,带动坝区合作社4家180余人;聘请务工人员带动农户115户,其中贫困户8户,长期向贫困户提供3个就业岗位,临时性就业岗位15个。

“一样的田,收入是过去的10多倍。”龙安珍兴奋地说。

龙安珍在稻田里捉到一条鱼后,笑得合不拢嘴。(李卓檬/摄)

数据显示,目前锦屏县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稻田生态养殖8.5万亩,主养呆鲤,年产值7800万元以上,覆盖全县15个乡镇,带动农户1.9万户6.72万人,其中贫困户6350户2.42万人。在三板溪库区境内水域和卦治库区水域实施大水面生态养殖项目6.5万亩,大水面养殖预计年产生态鲢鳙鱼150万公斤,年产值可达1400万元,带动库区群众1万人以上增收。

一条条锦屏“生态鱼”游向市场,勾勒了景美业兴人欢的乡村新图景,也拓展了锦屏食品加工业发展之路。2018年,锦屏县在河口乡裕和村建成年产量4.5万公斤,年产值可达540万元的腌鱼加工厂,这厂10月17日正式启动生产,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裕和腌鱼加工厂的投产,为锦屏腌鱼的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的延长了生态渔业产业利益链条,增加农户收益空间。

稻花香里说丰年。如今的锦屏,稻花香里不仅伴着虫鸣蛙叫,更有“渔悦”之声。

当代先锋网2019-8-19

 

 

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福建省福安市下洋镇推广“稻鱼共生”种养模式 文章下载

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福建省福安市下洋镇推广“稻鱼共生”种养模式

立夏到来,农事生产进入繁忙时节。福安潭头镇下洋村村民们正在生态种养稻田里忙碌着。

“很快,这里的稻田可以孵化出20多万尾鱼苗,今年村里的生态种养稻田要增加到1000亩。”下洋村党支部书记林建平说。

水田曾被农民视为金贵的土地,但长期以来单纯种稻的增收效益不明显,不少地方出现了水田被闲置甚至抛荒的现象。3年多来,下洋村通过发展“稻鱼共生”项目,每年为村民增加收入近百万元,“稻鱼共生”拓宽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路。

如何让水田“金地生金”

下洋村是潭头镇北部最偏远的村庄,与寿宁县交界。从福安城区出发,沿38公里的弯曲山路行驶到下洋,车程要1个多小时。

下洋村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农民世代伴田而居。因海拔高、山田坡度大,不只农机上不去,连用畜力耕作都很困难。

山区梯田种稻也有其天然优势,这里植被丰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梯田有着原生态的自流灌溉系统。即便如此,村里依然面临种植效益低、谁来种稻的大问题。“下洋每‘走’一位老人,就要荒了一片地。”当地农民如是说,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村民选择外出务工。

“在下洋,不抛荒意味着必须种上水稻,没有水稻,下洋梯田将不复存在。”林建平说,正因如此,尽管种稻不赚钱,村里许多60岁以上的老农依然在田里忙活,有的还流转了别人家的土地来耕种。

鉴于许多农户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感,村两委组织大伙到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实地考察“稻鱼共生”模式。村两委还牵头建立了百亩“稻鱼共生”生态系统项目,成立了田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三洋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6年,下洋村投入资金200万元,折合成百股认缴出资。村党支部发动种养大户入股合作社,村民占股90%、村委占股10%。

农户还可以土地流转、劳务出工等形式入股,获得收益后,按比例进行分红,形成了“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当年春季插秧时,村民在流转的300多亩水田里投放10万多尾鱼苗,“稻鱼共生”项目正式启动。

以“稻鱼共生”为突破口

“稻鱼共生”的学名为“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生长模式,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所推广。

在梯田里,水稻的叶子、碎谷和田间的小虫都是鱼的“大餐”,鱼粪则成了水稻生长的肥料,鱼还能为稻田清除杂草和害虫。

稻因鱼而优,稻谷比常规种稻增收约三成以上。由此加工出的大米纤细密实、色泽洁白,煮成的米饭洁白润泽、清香弹齿,大米单价也比以往高出两三倍。

鱼因稻而贵,散养在高山冷水稻田中的鲤鱼食取稻花,加之无污染源,鱼肉质地细嫩、味道鲜美。

“稻鱼共生”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去年水稻还未收割,客户就打电话来预订。大米最高卖到20元一公斤,鲤鱼70元一公斤。”入股合作社的村民黄云生,去年靠发展稻田养鱼,收入2万多元。

去年,村里“稻鱼共生”基地增加到500余亩,有101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为助力精准扶贫,村两委动员村里10户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并让他们在合作社打工。依托“稻鱼共生”项目,村中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已全部实现脱贫。脱贫户陈大枝算了一笔账:自己在合作社上班,加上自家种植茶叶的收入,年收入有1万多元。

下洋“生态稻鱼米”荣获“红品项目”首届全国红十字系统众筹扶贫大赛决赛三等奖,为村里争取到10万元项目资助金。2018年,下洋村人均收入16669元,同比增长7%,村集体收入也从近于零增加到10万元,大大增强了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

产业融合促绿色发展

初夏的下洋村草木葱茏、山泉清澈,流水、梯田、人家组成一幅清新明快的乡村图。

如何实现“田”与“景”和谐发展,让乡村旅游业为村民增收再助一分力?

林建平说,停留于“稻鱼米”和“稻田鱼”本身的经济价值开发,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为此,村里在“造景美田”上下了功夫:一方面夯实田间基础设施,使之“宜种宜观”,在梯田景区建设了观光亭、游步道,既方便农民耕种、收割,又方便游客漫步赏景;同时,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使之“可赏可玩”,开辟“农事体验区”,让游客深入体验下洋村梯田独特的农耕文化。

近两年稻子成熟时,下洋村都会举办“开镰节”。割稻、抓鱼,借助“稻鱼共生”项目的体验式旅游活动,掀起了下洋村乡村旅游的热潮。“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近两年,回村的村民多了,不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春耕、秋收前后都有很多游客到村里。我准备把家里空房改造成民宿。”村民林建华说。

此外,统一包装印有“田福”字样的农副产品,带动了山羊、蔬果、米酒、农家粉扣等下洋土特产销售,为来乡村的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收获,也为村民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更宽的渠道。

目前,下洋村正计划通过众筹方式投资300万元建设稻米加工厂,打造“稻鱼米”生产、包装、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开拓节假日游客稻田休闲消费体验,打造一个集游、乐、玩、吃、住等为一体的体验休闲度假区,做大做强“稻鱼共生+”产业。

南方水产鱼苗信息网2019-5-20

 

 

一亩地收获多重收益 武夷山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升级 文章下载

一亩地收获多重收益 武夷山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升级

既保护生态资源又给村民带来可观收益的“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如今在武夷山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在自古便有稻田养殖稻花鱼传统的武夷山,福建省农科院生态研究所近期与企业共建国家绿肥体系“稻渔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将水生绿肥红萍引入“稻花鱼”系统,示范推广“稻萍渔”种养模式。

3月4日和3月20日,在科技特派员黄世勇的指导下,武夷山市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分二批将红萍放进水田里扩繁。从此,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稻鱼综合种养升级为稻萍渔综合种养。不仅增加了红萍,也将“鱼”扩展为“渔”。

据国家绿肥体系岗位科学家应朝阳介绍,红萍不仅是传统绿肥,还是优质的饵料,把红萍引入“稻花鱼”系统,既可以做稻田绿肥又可以提供稻花鱼的部分饵料,能够有效减少稻田施肥量,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

从“鱼”到“渔”,一字之差,区别却很大。稻田里的收益来源不再局限于水稻和稻花鱼,还增加了泥鳅和田螺。

从小便在田地长大的省级科技特派员、武夷山市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站长黄世勇,对检验稻田是否生态有一个妙招:“晚上用手电筒照一照,泥鳅多不多就知道了。”

按照去年合作社稻田的生态条件,黄世勇估算,一亩田大约可以产30公斤田螺和5公斤泥鳅。“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一亩稻田可以多赚一千块钱。”4月3日,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树兴说。目前,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300亩稻田。

岚谷乡地处武夷山脉南麓,生态条件好,森林覆盖率超过85%,自古便有稻田养殖稻花鱼的传统。2012年,岚谷乡横墩村村民张树兴流转300亩农田,于2013年年初牵头成立了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改“先放鱼苗再打田”的传统稻花鱼养殖方式,张树兴采用坑沟式养殖法,不仅可以保证鱼苗不受白鹭的掠食,也可以在有效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基础上,促进稻花鱼的生长。

“稻鱼共生”种养模式既保护了生态资源,又给村民带来了可观收益。据统计,2018年,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获8万多公斤“鲤鱼米”和1万多公斤稻花鱼。得益于在2017年“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论坛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和优质渔米评介活动”获得“优质渔米评比金奖”,“鲤鱼米”售价整整翻了一番。总结5年多来的成绩,张树兴用20个字形容:“同样一亩地,种出双效益;同样一斤米,卖出好价钱。”

“稻萍渔”种养模式,能够更加体现生态的效益。“从这个月下旬开始,田里便有钱收了。”黄世勇说。据了解,4月至7月,是泥鳅、田螺的收获期。8月起,则是“鲤鱼米”和稻花鱼。

闽北日报2019-4-7

 

 

让稻虾鳖共生“三赢” 文章下载

让稻虾鳖共生“三赢”

沈竑这个人,有点“闲不住”。

25岁硕士毕业后,他捧上了国家海洋局的“铁饭碗”,却在33岁时放弃了这一切,“另起炉灶”跑到崇明去养蟹。

40岁时,他突发奇想准备在稻田里养小龙虾,为此专门在崇明竖新镇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如今“稻虾鳖”共生的产业链已成熟,产品叫好又叫座。

53岁时,他发现林地里的沟渠可以用来养鱼,就在百余亩林地里开始尝试,如今成群的鱼在林间小溪里畅游,养出来的鱼健康又美味。

今年55岁的沈竑已是上海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上海滩涂生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可谈及生态农业的发展,他依然“脑洞大开”,依然充满“绿色想象力”。

高级工程师辞职下农村养蟹

沈竑是浙江湖州人,大学学的是水产养殖,1989年在当时的上海水产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工作,30岁出头就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这样的职业生涯起点,可谓顺风顺水,不过“闲不住”的沈竑并不满足于现状。“我想从事水产养殖与科研,正好当时工作中常坐着渔船到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做生物资源调查,发现蟹苗难以繁殖、全靠捕捞,价格昂贵,就想挑战一下自己。”1997年,沈竑辞去了国家海洋局的工作,跑到崇明岛,受聘于上海瀛生实业有限公司,研究河蟹繁殖。

沈竑先后在崇明团结沙等养殖基地工作,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差:基地里没有自来水、没有有线电视、没有空调和浴室,晚上的娱乐活动就是守着一台图像模糊的电视机;三伏天关着房门太热,一开门就有无数蚊子来“打招呼”;寒冬腊月里,北风钻进门缝,冻得人直哆嗦。

在这样的环境里,沈竑坚持研究,最终繁殖出了崇明首例人工河蟹苗。“在显微镜下看到河蟹胚胎出现心跳时,那种快乐无以言表,最终河蟹胚胎顺利发育成熟、破膜而出。那次成功,坚定了我扎根崇明从事生态农业的决心。”

初获成功不满足,还要“三赢”

2004年,沈竑又有了新想法:民以食为天,他想尝试种水稻。能否和自己的老本行——水产养殖结合起来?这一琢磨,“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就有了雏形。

沈竑告诉记者,“稻鱼共生”在浙江等地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鱼是一种很好的“监测器”,如果鱼的生长出现异常,就说明田里的水有问题,可及时采取措施。经过研究后沈竑发现,鱼苗对于稻田里农药的敏感性,不如虾苗。“既然要选‘监测器’,就要选最敏感的。”

选河虾还是小龙虾?沈竑最终选了小龙虾,因为河虾的繁殖季节和水稻的生长时间不匹配:“如果小龙虾能安然在水稻田里繁育下一代,农药指标就一定没问题。”

于是,沈竑2004年在崇明竖新镇流转了数百亩土地,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尝试“稻虾共生”种养模式,当年水稻和小龙虾都有了可喜的收成。但沈竑还不满足:这个“生物链条”能不能更长些?甲鱼以龙虾为食料,能不能探索稻虾鳖共生?

2008年,上海春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一条种养结合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可依靠小龙虾、鳖来解决;小龙虾是鳖的美食;水稻种植过程中不施化学农药,田里的益虫种群数量增加。在这种模式下,水稻生态无污染、小龙虾肥壮、野生鳖营养价值高,可谓“三赢”。

如今,沈竑将合作社里养了两年的鳖转手给家庭农场养殖,同时提供技术支撑,生产出的农产品统一销售,带动周边家庭农场致富。目前,合作社的合作伙伴已有十余家。

从事农业也应保持好奇心探索欲

沈竑的“想象力”还不止这些。从2017年开始,他又开始研究新项目:跑道养鱼。

所谓“跑道”,其实就是活水。在崇明竖新镇的一片林地里,记者看到了这些“跑道”。这片林地目前有120亩,其中有4条25米长、4米宽的河道,这些河道都是在林地里原先沟渠的基础上开挖而成,每条河道的一端都装有一个水泵,可以让河水达到每秒0.5米左右的稳定流速,加州鲈鱼、昂刺鱼等在里面欢快游动。

沈竑告诉记者,传统的鱼塘养鱼,鱼虽然也在游动,但“运动量”不够,肉质、口感往往一般。“我们让水流起来,让鱼游起来,鱼的运动量增大,肉质就会更好。而且,我们在每条河道的末端3米处装上滤网,鱼过不去、鱼的排泄物可以过去。”含有鱼类排泄物的尾水,会先进入附近农田,农田吸收一部分尾水养料后再经过沟渠、湿地通过生物手段净化过滤,经过处理的尾水可再次进入河道供水产养殖之用。

沈竑告诉记者,从事任何行业都应该保持好奇心,保持探索的欲望,农业也是如此。“希望更多有技术、有热情、有想法的年轻人才到农业领域来‘开脑洞’、来发挥想象力,共同助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一站互联2019-5-20

 

 

山盆镇:发展“稻+鱼”产业 开辟脱贫致富新路子 文章下载

山盆镇:发展“稻+鱼”产业 开辟脱贫致富新路子

今年,山盆镇利用富含多种矿物质的红色土壤,结合村情、民情,以“村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千亩优质“稻+鱼”产业,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带动当地群众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仲夏时节,记者在山盆镇丛坝村“稻鱼共生”示范基地看到,千亩稻田连片成方,绿意盎然。稻田旁,一场培训会正在开展,村民们围在一起,认真聆听农技人员讲解水稻夏季田间管理知识。

山盆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黎明说,我们丛坝的“稻+鱼”水稻是不准使用农药的,我们采用的是每亩地4至5块的防虫板,保持田间的水深8至10公分,因为低于这个水位,我们的鱼会导致缺氧,缺氧就会死掉,只要做好这两点以后就能保证我们丛坝村大元组的“稻+鱼”基地水稻高产和丰产……

培训结束后,村民们纷纷走进田间,娴熟地开始清除杂草。眼前这位村民名叫孙永刊,之前是丛坝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她将3亩稻田用于发展“稻+鱼”产业,成功实现脱贫。

山盆镇丛坝村村民孙永刊说,3亩地的谷子加上鱼收入有将近2万元。今年,我又去租了1亩地来种,就有了4亩地,可能今年的收成有三万元,像现在我们过的生活,就没有以前那么困难。

据了解,以前,一年一季的水稻,是丛坝村民解决温饱的主要经济来源。去年,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依托扶贫资金,探索发展200亩“稻鱼共生”项目,并开办大米加工厂,打造丛坝大米品牌,促进村民增收。当年底,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销售结合,丛坝村“稻+鱼”实现总收入31万元,45户种植户户均收入达6800元,其中20户贫困户因此脱贫,丛坝村也摘掉了省级二类贫困村的“穷帽子”。今年,村里将“稻+鱼”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又发展了1000多亩,覆盖全村650户,其中贫困户120户。

山盆镇丛坝村党总支书记孙伟说,我算了一下增收账,每1亩稻谷能够收到1000斤左右,加工成米有50%-60%,市场价能够卖到每斤8元,我们的总收入就可以达到400万元左右,鱼每亩地能够产5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每斤10元,可以卖到50万元,1000亩地“稻鱼共生”,可以让老百姓户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据悉,丛坝村只是山盆镇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一个试点。接下来,山盆镇还将大力发展“稻+鱼”产业,按照“村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农民提供谷种、鱼苗、技术及销售渠道,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鱼共赢,帮助更多贫困户实现增收,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清零”工作。

山盆镇党委书记简祖雄说,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我们立足丛坝、雨台、新华三个村的海拔、土壤、气候和水资源特点,将在今年1000亩“稻+鱼”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再推广建设5000亩“稻+鱼”,力争实现产值2000万元,覆盖2500户1万人以上,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通过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人民网2019-8-1

 

 

新时期谈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文章下载

新时期谈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摘 要:daoyu综hezhongyang作为yizhongzaichuan统dao田mo式下fazhande一个xinde领域逐渐fazhancheng为xian代农业heyu业fazhande一zhongxindemo式he发展fang向这zhong稻渔综合zhongyangmo式shi通过利yongshui稻下面de水田jiuxing渔业yang殖通过互xiang利用、种yangjie合有xiaodeshixianliao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既有xiaodeti高liao水田的利用率有dui环境的bao护和sheng态系统的发展chansheng重要的影响,最后可以实现种养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本文就xin时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yan究背景和现状jin行fenxi,就当前还cun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最后提出xin形shixin时期下guanyu如何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geng好发展的几dian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

27年以lai,在guo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全guo范围内开展稻渔综合种养,ju有众多优点的新模式新思想一qi了guangda农户的极大关注,收成效益的大幅提高,生态环境的迅速gai善,带来一定效益的同时,给环境的治理和bao护带来一定的tui动,使得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过今年来了不断进bu,发展模式不断chuang新,jishu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所推出的示范田的规模不断kuo大,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优化。发展模式的不断进bu,收成效果的不断增加,也在cu进几年以来研究者对其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大,本文就是在这种大潮流大发展的推动下,结合最近几年以来的发展成果,思考了在人员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希望在新时期能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进一bu发展起dao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1.研究背景

217年《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指导意见》指出,稻渔综合种养是我国在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tu出以粮为主、ju有wen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mu前,我省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掀起了新一轮发展高潮。为进一步推动我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指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要不断完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技术,充分调动农业新型经ying主ti积极性,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pin牌化运作扎实推进。我省稻渔综合种养一要突出以粮为主、二要突出生态优化、三要突出产业化发展,要把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成“养鱼稳粮工程”。dao220年底,全省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00万亩,综合效益达到100亿元;全省稻田养鱼总面积达到500万亩,综合效益达到300亿元。并就抓好ke学规划、抓好示范pian建设、抓好优质稻渔品牌pei育和抓好服务ti系建设等提出具体的措施要求。

2.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家和农业部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从2007年被选入2008-2010年的主推科技到2011年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列入《全国渔业发展第shi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再到2015年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具体扶持方案的出tai,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已经具有成熟的发展机制和良好的运行环境。但是就如何更好的发展如何更高效的实现最大的利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提高。

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及思考

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保zheng水稻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利用稻田的湿地zi源开展shi当的水产养殖,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优势,既能有效的提高水稻的产liang又能积极促进鱼的成chang还能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

2.关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思考

(1)加qiang专业人才pei养。技术人才是企业和公司发展的命脉,当然也是我men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农户发展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新时期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我men一方面要学hui培养xiang关的技术人才,要联合政府,联合相关的学校积极开展对口服务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保证人才队伍的源源不断,才能保证后续力量的充分。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留住人才,由于稻渔综合种养基本在室wai工作,工作条件比jiao辛苦,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导致一下刚刚毕业或者工作時间较长的枯燥fan琐的技术人员选择离开,我们要积极改变技术人员的思想,积极开展技术人员的工作,解决生活或工作zhong存在的问题,尽量安排家庭成员的工作,让他们能zhen正感受到工作带来的不是压力而是快乐。

(2)加大研究力度。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进步中发展,在不断发展中进步,在学习中进步,不断的学习是实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断发展的关键。我们通常讲的学习是学习种养技术,这里不仅仅是学习种养技术,更要学习管理模式,学习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技术,研究发展理念。深入开展相关的技术理论研究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是工作者必须要具有的生存意识,要定期的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积极的参加相关的研讨会,更要积极的参观同行的种养模式,种养成果和借鉴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技术人员应当积极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探索,要积极进行技术的改革创新和模式的优化建议,要积极发现还未开发的潜在jia值。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还要学习开展相应的评价体系,学会互相之间的评价借鉴,这样可以更好的在促进中进步,在扶持中发展,在交流中获益。

(3)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我们要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积极的研究和改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思想,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新源泉。完善现有的发展机制,对现在的发展机制进行一定的创新是最重要的,主要从培育新型主体、完善服务体系和da造生态品牌三个方面具体完善。对于培育新型主体,就是尽一切力量将现有的稻渔综合种养农户尽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这样既可以有效的强化发展方向的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也可以实现标准化管理和营销,可以尽可能的实现一体化的产业机制;对于完善服务体系,我们要积极进行国家水产技术的zhi识学习,积极进行规模化养殖种植课程培训学习,积极进行相关的综合种养技术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学习建设,争取在产业化模式的推动下形成一整套完整服务体系;对于打造生态品牌,我们要大力的开展生态健康品牌建设,大力加强对健康生态品牌的开发利用,大力发现和发展生态价值,有效的提高农户的积极性,提高农户的收入。

(4)加大xuan传,提高销售。如何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形象、增加附加值,xuan传的形式至关重要。宣传不仅仅是拍摄制作一套光盘那么简单。制作宣传片的最终目的是传播企业形象,销售产品。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如何销售,如何将前期的努力付诸实践是在整个发展模式和规划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技术的改进和优化,通过将具体的情kuang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政府的加大扶持力度,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肯定会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取得重大的进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巨大的优惠和实惠让广大的人民知道,让他们知道有这种模式的成功,有这种采购的qu道。这就需要扩大宣传力度,首先就应该通过各大广播媒体积极宣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增收、促渔和稳粮等方面的重要措施和重要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这种模式的巨大的发展前景,了解这种模式在新形势、新时期的优势和成功之处。还要积极向客商宣传,提高他们对这种模式的认识,提高销售量。另外,作为当地的农户要积极向相关部门讲解、报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最新发展情况和发展的成效,积极营造一种全方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长久以来发展迅速增长的成功模式,是受到国家和农户认可的有效模式,在长久以来的发展中,本文就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研究力度、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加大宣传,提高销售等几个小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小小建议和改进措施,意在继续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继续大步向前发展。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研究中会继续关注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具之家2019-4-7

 

 

浅谈稻鱼共生系统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文章下载

浅谈稻鱼共生系统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稻鱼共生系统水稻与田鱼共生是一种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关于这种种植模式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病虫害,但是不能因为这一问题就不采用这种绿色高效的方式。下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病虫害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1 稻鱼共生系统

1.1 系统简介

稻鱼共生系统在操作中,是将水稻插秧的环节中,将小鱼也放入水中,小鱼在水中生长,水稻也比较小,不会影响小鱼的生长。后期小鱼长大,水稻也在生长,水稻生长中也会有小草生长,鱼会将草作为食物。鱼在水中游动会导致草的松动,草的生长速度会提升。但是在这个环节中会产生病虫害问题,导致这一系统到现在也不能很好的普及。这种农做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早在汉朝时期,人们就开始种植水稻,同时养殖鱼类。

水稻和鱼类可以形成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这类系统不用采用农药的形式,不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污染,是一种传统的农业模式。早在1400年前,农民就发明了这种方法,在谷雨时节,他们会种植水稻,然后将鱼苗撒到水中,等到鱼苗长大后,鱼对水稻具有除草的效果,而且还能起到保肥施肥的效果,促进废料的分解,从而确保水稻可以吸收大量的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稻草又能起到遮阳的效果,使鱼可以快速生长。这项系统已经引起了联合国粮食组织的高度重视,已经被列为农业文化遗产。这一生态系统看似非常的简单,但是其中涉及到的技术比较多,鱼苗要在恰当的时机放入,如果放早了,对稚嫩的稻田产生不良影响,放晚了又会导致肥料等不能分散。鱼苗放置的数量与稻田的面积和水的深浅有紧密的联系,鱼苗放置的数量以不影响水稻生长为标准。

1.2 稻鱼共生系统出现的问题

在稻鱼共生系统中,容易产生病虫害,水稻的病虫害现象非常严重,水稻在生长的初期就会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影响。水稻会出现纹枯病,在叶子上面会产生枯萎的情况,而且枯萎会呈现条纹分布的情况。除了水稻本身容易产生病虫害,这个系统中也会导致企业灾害的产生。小鱼也会引来虫害问题,在杀虫的环节中也会产生污染。

2 稻鱼共生系统水稻病虫害

稻鱼共生系统水稻病虫害是因为水稻在生长中产生的虫害,严重了会导致整个稻田的收成。

2.1 水稻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水稻要在充足的水源下生长,在进行水稻培育的环节中,水稻一般独立的生长在水中。但是在云南地区为了提升场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稻鱼共生系统。水稻生长的环境中也会养殖鱼。鱼在生长的环节中会引来其他的生物,导致水稻发生虫害问题。

2.2 水稻病虫害的技术层面分析

为了完善稻鱼共生系统中病虫害的问题,应该先预防这一问题。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案,在掌握一定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在后期也应该综合治理。在具体的治理环节中,应该先治理虫害,然后再保护水稻,最后防治病害。其一,种植户应该了解稻田存在的问题,当地的部门应该完善宣传的力度,在当地发放宣传册,对常见的病虫害产生的原因进行普及,并且提出预防的措施。在发放宣传册的同时,很多种植户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他们不能对宣传册的内容全部了解,这时可以采用集体讲座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当地的种植户对病虫害的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节省的时间,也节省了印刷的成本。当地的养殖户在闲暇之余,就可以听讲座,采用生物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预防,从而可以减少病虫害治理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在进行水稻种植前,可以在水稻上喷洒适当的农药,选择合适的季节对水稻进行种植,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病虫害产生的几率。采用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在水稻种植的地方撒网,从而减少害虫对水稻的侵袭。在采用基础性的防御措施后,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水稻种植方法。提升当地农民对病虫害防范的意识,完善物理防治的措施。

3 稻鱼共生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

稻鱼共生系统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进行鱼的养殖,从而提高养殖和种植的效率。但是稻鱼共生系统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通过可行的措施都能规避。因此,我国云南地区在进行水稻种植的同时,要结合当地的环节中,完善系统,提升经济效益。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稻鱼共生系统的病虫害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能因为存在此类问题就放弃这种模式。应该对病虫害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保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我国南方地区水稻种植非常多,应该在南方地区对这一技术进行推广。

惠农网2019-1-21

 

 

宁夏贺兰稻渔空间:鱼游稻花香 农旅融合风光无限 文章下载

宁夏贺兰稻渔空间:鱼游稻花香 农旅融合风光无限

6月22日,小雨绵绵。在贺兰县稻渔空间,来自西夏区和吴忠市的170名游客在此游览。大家循着台阶登上园中观景塔,从高处远眺,眼前的风光无限美好:整齐划一的稻田绿意盎然,用稻禾勾勒的刘备、张飞、关羽等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稻渔空间负责人赵凯告诉记者,每年有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来此游览观景,可实现旅游及农业相关利润数百万元。这些美丽的“稻田画”不仅让曾经的农业园区变身成为宁夏的“网红景区”,也帮助周边的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愿望。

做活稻渔大文章

稻渔空间是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稻渔生态产业观光园。“我们一开始是种有机水稻,提高大米品质,渐渐发展成稻渔立体种养模式,直到形成现在的休闲观光农业。”赵凯介绍道。

2012年起,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开始打造水稻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区,将水稻产业做强做优,该公司结合旱育稀植技术和“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使水稻、空心菜、鱼、鸭、螃蟹、田螺和谐共生,实现了一田多用的农田新景观。

有了水稻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区的基础,2017年,广银米业投资800多万元,在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打造了宁夏稻渔空间生态休闲观光园。观光园先后建设了观景塔、玻璃栈道、稻田画、科普教育长廊等,举办了农耕文化插秧节、摄影大赛、秋季丰收节等休闲节庆活动,每年旅游观光人数达到了20万人次,为当地“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稻渔空间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核心,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的生产经营模式,融合发展有机水稻立体种养、大米加工生产、“互联网+农业”等,形成了种植、水产、加工、流通等互相渗透、互相提升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打造田园综合体

去年,稻渔空间新建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旅游卫生间、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同时增加植物及风车长廊、传统农机具及稻草人展示区、有机水稻认养认购区等园区游览体验项目,吸引了周边市民到园区从事农耕体验、作物收获、垂钓、特色餐饮等活动。

在观景塔上,游客张淑芬拿起手机不断地拍照、录视频,并将其分享至朋友圈。“感觉稻田画特别漂亮,很震撼,而且来这儿还能体验农事乐趣,吃农家饭,是周末出游的不错选择。”

赵凯介绍,为进一步拓展稻渔空间的业务范围,目前园区还租赁了一批周边村民的闲置民居,计划今年底前建成统一的民宿,力争打造田园综合体,给游客提供更好的田园生活体验。

致富不忘邻里人。每年园区能解决周边村民80余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园区每年还围绕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和休闲农业发展等主题开展培训班,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银川晚报2019-6-24

 

 

厉害了!稻田里玩出新花样,一份田出5份产值,生态共养不一般 文章下载

厉害了!稻田里玩出新花样,一份田出5份产值,生态共养不一般

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现在正是育苗插秧的好时候,南方的稻田里,一片忙碌。说起水稻,可能农村出生的您是一点都不陌生,但是今天要说的这水稻,或许您就没见过了。

就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的夏新界研究员在湖南省种出了一种非常罕见的水稻。为啥说它罕见呢?因为他的水稻田里还套养着甲鱼、青蛙、鸭子等,这好像也不奇怪,因为我们常见的是水稻田里养鱼或者养泥鳅的。别着急,我们慢慢讲。

在湖南,人们比较爱吃甲鱼,常见的菜有红烧甲鱼、青椒、炒甲鱼、甲鱼面等,所以甲鱼在湖南是很有市场的,如果是在生态环境中养出的甲鱼,那就更值钱了,一只就能卖到一百多元,而且还不愁销量。

要知道,这甲鱼好吃,但是不好养。现在比较常见的生态养甲鱼的方法是在稻田里套养,很多农户在做的事,但是养殖量不大,每亩稻田也就放两百只左右,放太多放水稻和甲鱼都会损失惨重。

别看甲鱼平时给人一副慢吞吞憨厚老实的样子,可一进到稻田里就闲不住。它喜欢在田里爬来爬去寻找食物,经常把水稻压得东倒西歪。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他们还会钻进水稻下的泥地里躲藏,把水稻的根碰断,水稻产量就会受到额外的损失。

还有,甲鱼啥都咬。保不齐哪个水稻就成了他们口中的美味了。它们之间还会互相斗殴,常常会打得不可开交。

有战争,自然就会有伤亡,甲鱼一旦被咬伤,伤口就很容易感染病菌,严重的时候死伤率能占40%呢。正是因为甲鱼太折腾,农户们只好把稻田中甲鱼的数量控制在每亩200只左右,数量少了,经济效益当然就有限了。怎么才能让稻田中养出更多的甲鱼呢?

这个难题在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金井镇这个难题得到了破解。中国科学院的夏新界研究员就在他的水稻田里平均每亩放下600只甲鱼,比其他农户多出了两倍。不但数量多,养的也好,水稻还获得了丰收,稻穗都很饱满。

更重要的是,他养的水稻很罕见,就像芦苇一样高大的巨型水稻,一株一株的足有2米多高,比一般的水稻高出近一倍,所以这水稻也就取名巨型稻。

巨型稻的根能扎得很深,单单根部就70多厘米,是常规水稻的三倍,也正是因为根扎的深,所以耐水淹不容易倒伏。在巨型稻生长的中后期,夏新界会让水深保持在60厘米左右,这样也不会影响巨型水稻的正常生长.

为什么要保持60厘米的水深呢?因为巨型稻的高度很高,所以在种养的时候,就要专门保持水的高度。巨型稻的种植密度,比我们常见的水稻将稀的多,所以如果俯视来看,巨型稻的稻穗很密,一个一个紧挨着。可如果到了水田中,则会看到巨型稻的下面很稀疏,植株间很宽敞,这就为套养留下了空间。

其实刚开始,巨型稻的套养,还只是奔着试验的想法去的,夏新界觉得巨型稻田的水,要比正常稻田里深一些。而种植密度也要比正常稻田要稀疏,对于甲鱼,他估量着,按照每亩600只甲鱼投了下去。

焦虑的观察了3个月之后,一切正常,夏新界最担心的死鳖情况没有发生,并且水稻生长的也很健壮。巨型稻田里的水深了,甲鱼的活动就空间大了,彼此在稻田中碰面的机会也就少了,就算是不小心碰到了弱一点的甲鱼,弱甲鱼也有机会躲进水稻的植株里躲过一劫。所以为了争地盘而出现的鳖打斗受损,在这个稻田里就很少见了。

另外,因为水多了,虫子和螺蛳也多了。甲鱼吃螺蛳,那是小菜一碟,一口一个。自己吃饱的同时,还保护了水稻。吃饱玩累了,甲鱼就懒洋洋的爬到田埂边,去晒晒背,那叫一个享受。

但是这甲鱼也不老实,它会趁你不防备,就组团逃跑。所以夏新界在稻田周边围上了一圈一米二的彩钢板。逃不出去的甲鱼就只能安心地在稻田里生活了。

在稻田中甲鱼吃虫子和螺狮,成了水稻的卫士;它爬行的时候,就是在帮水稻松土;捕食的时候,就是在帮水稻除害;排出的粪便还成了巨型稻的有机肥。就这样,水稻的产量不但没有受影响,平均亩产在800公斤,而且品质还更好了.

湖南人还都喜欢品尝一种美味:辣炒蛙肉。这娃肉先用文火慢煎,再加点葱、姜、辣椒爆炒,是不是很有食欲呢?

一般情况下,农户们在稻田里养蛙,一亩养上个10000只,稻田里就被折腾的不成样子了,稻子稀稀拉拉,产量不高。可夏新界的巨型稻田里,每亩居然放养了20000只青蛙,是常规稻田套养量的2倍,关键是蛙和稻都长得很好。

这蛙白天几乎看不见,但一到清晨和傍晚,就纷纷从稻田里出来,在饲料台上集体吃饭。这场面也算壮观了。

白天,蛙们都所在巨型稻茂密的枝叶下避暑,一到夜里,它们就忙活开了,他们就出来捉虫子。

为什么夏新界的稻田就能比普通农户多养一倍的青蛙呢?原来这都跟水质有关系,在常规的稻田里养青蛙,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质问题。成千上万只青蛙聚在一亩稻田里,每天大量的排泄物进入稻田的水中,水太肥了,就导致水稻后期疯涨,只涨个儿,少结稻谷。同时水肥了,水质变坏了,青蛙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中,很容易感染病菌死亡,所以这也是农户们在稻田养蛙时要控制养殖数量的原因。

这巨型稻下养青蛙是挺好的,可是养的青蛙多,同样也会带来水质过肥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夏新界他们想到了泥鳅。

泥鳅是杂食性的,不挑食还能吃藻类和浮游植物,对于青蛙残余的饵料,甚至是排泄物都能吃。在游动时,泥鳅还能搅动水流,增加水中的氧气,能够明显改善水质。在巨型稻田里套养青蛙水肥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只是需要注意,每亩稻田投放泥鳅苗的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夏新界的经验是10000尾泥鳅比较合适。

解决了水质的问题,青蛙和泥鳅在水中互不干扰,都能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青蛙长得特别欢实,巨型稻高大的茎秆,如同天然的保护屏障,尤其是在夏季,炎热会让青蛙容易发病死亡,巨型稻茂密的枝叶,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凉棚,能让青蛙们避暑纳凉。青蛙的活动范围变大,他们在活动时压倒的杂草,让水稻根部通风的同时还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除了鳖、青蛙和泥鳅,这水稻田里还有一种东西,就是鸭子。

为了养出好吃的鸭子,许多农户会把鸭子放到稻田里去养殖。可是稻田养鸭子的效益不理想,常规的稻鸭模式都是在秧苗期放入小鸭子去帮助水稻除杂草、吃虫子,但是到了水稻扬花前都会把鸭子赶出去,否则,鸭子会把稻穗给吃了。

迁出稻田的鸭子就需要新的养殖场地,这样一来,养殖成本也就高了,经济效益就差了。可是在夏新界的稻田里稻谷都已经成熟了,稻田里却还养着鸭子,就不怕鸭子吃稻谷吗?

你可别忘了,这是巨型稻,鸭子在长个,巨型稻也在长,而且长得比鸭子快多了,到杨花的时候已经长成了两米高的大个子,即使稻子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头,对于鸭子来说仍是高不可攀,对于水稻产量几乎没有影响。

在巨型稻的整个生长周期里,鸭子都可以呆在稻田里。它们帮助水稻清除虫子。而鸭子的粪便,却成了水稻的肥料。水稻的品质好了,鸭子也能在稻田中从小一直长到大。根据夏新界的经验,在巨型稻下养鸭子一般每亩放40只左右比较合适。

巨型稻不仅在套养上能一份稻田多挣4份钱,在收割的时候,还省了许多事,因为巨型稻个头大,所以传统的弯腰收割就省了,人可以直立收割,腰都不会疼了。

收割时候,只收割上面的稻穗,下面还会留下一米高的套杆,这是让养殖周期长的青蛙和甲鱼,继续留在稻田里生活。

夏新界和他的团队,利用巨型稻独特的优势套养了甲鱼、青蛙、泥鳅、鸭子,实现一亩多收。不过目前巨型稻的种植和套养模式还处于试验阶段,没有大范围推广。

禾园2019-3-29

 

 

耒阳“稻鱼共生”,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 文章下载

耒阳“稻鱼共生”,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

六月中旬的一个清晨,千年古邑耒阳夏塘镇新泉村的黄花菜基地一片忙碌,贫困户邓承元背着背篓,双手如飞,他要赶在日出前把含苞待放的黄花菜全部采摘完。

▲贫困户邓承元正在晾晒黄花菜

隔壁新江村的竹子冲黑山羊基地内,黑山羊和香猪正悠然地觅食,张国连也早早起来投放饲料,清理羊舍。尽管刚刚脱贫,但是致富之花必须靠自己双手浇灌……

近年来,夏塘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工作举措,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发动致富能人带头致富,走出脱贫攻坚的新路径,累计已脱贫368户1117人,其中2018年共脱贫112户307人,有力完成各项脱贫任务。

因地制宜 发展产业

▲新泉村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资料图)

春天,到新泉村去观赏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秋季,去新泉村“浑水摸鱼”,吃土菜。这是耒阳人周末休闲的新去处。

新泉村位于夏塘镇中部,风景优美,种植油菜花与黄花菜有悠久的历史,该村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种养业,为贫困户带来了脱贫增收的新路径。

近年来,新泉村精心打造近千亩稻田公园,夯实硬件设施,建设游步道和观光亭,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在金灿灿的花海中。为了提高稻田的附加值,该村成立“稻鱼共生”合作社,采取“村委会+村民+贫困户”模式,共吸引15户贫困户加入。

据新泉村党支部书记邓运根介绍,“稻鱼共生”产业基地有80余亩,种植的稻谷为生态大米,稻花鱼以稻田中的蚊、虫和掉落水中的谷花为食,能卖40余元一斤,生态大米也较普通大米价格高,2018年,贫困户每户能分红1100余元。

新泉村的黄花菜基地有120余亩,同样采取“村委会+村民+贫困户”的模式反哺贫困户,2017年,3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410元。

▲新泉村贫困户李主安满载着新鲜黄花菜

“我种了3亩黄花菜,采摘旺季每天能采1000来斤,能卖两块五一斤,但是我晒干了卖,这样划算些。” 邓承元乐呵呵地告诉记者,2013年12月他家因病致贫,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免费提供土地、种子,并帮忙销售,让他看见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在夏塘镇,以农业产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培育壮大贫困户富民产业,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除了新泉村的黄花菜基地和“稻鱼共生”基地,还有新江村的黑山羊基地、新牛岭鱼塘养鱼产业……

致富能人 带头致富

在新江村的竹子冲黑山羊基地,张国连负责照看、喂养黑山羊,一个月有近2000元收入,此外,每年年底他还有一笔收入——入股分红。原来,夏塘镇将扶贫资金入股到企业或合作社,试水探索扶贫新模式——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小股东”,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固定收入。其中,竹子冲黑山羊基地共入股5万元,按照8%的利息,张国连等3户贫困户能分红4000元。

“每年年底有分红,三年后能把本金取出来,如果企业效益不错,我就继续入股。” 张国连乐呵呵地说。

据基地负责人段乙军介绍,因为看见同村的人养殖黑山羊赚了钱,所以也学习了养殖技术。该基地于2018年建立,目前有黑山羊200余头,因为山羊放养在山中,吃青草,喝泉水,肉质鲜美,市场供不应求,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共吸收张国连等4名贫困户务工。

在新江村,养殖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有竹子冲、鸡冲两个黑山羊基地,以及一个香猪养殖基地,每个基地均有贫困户务工及入股。据统计,新江村养殖产业共分红31500元,其中黑山羊基地产业已为贫困户17户45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新泉村成立“稻鱼共生”合作社,图为稻花鱼

因为养殖户的带头作用,一些村民已经返乡,向养殖业发展。新江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勇介绍,新江村正在规划休闲旅游蓝图,休闲山庄已经建成,绿化、亮化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届时将打造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也吸收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夏塘镇党委书记曹云表示,尽管夏塘镇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未脱贫还有162户385人。夏塘镇将继续按照脱贫攻坚工作要求,不断深化帮扶力度,拓宽帮扶措施,继续推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重点,进一步健全长效帮扶机制。

耒阳事2019-7-31

 

 

晋宁沙堤村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滇池畔再现“插秧忙” 文章下载

晋宁沙堤村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滇池畔再现“插秧忙”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发展不再是一味模仿城市,而是守住生态,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呈现一幅鲜活灵动的图景,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安放梦想之地。

今年“五一”节,晋宁区晋城镇沙堤村的余家沟下村一片沸腾:伴随着秧老鼓、舞龙、耍狮的表演,村里数十名妇女们头戴草帽、挽起裤脚,走进水田,弯着腰种下一排排秧苗。

这是沙堤村第二届“插秧节”暨“开秧节”活动,当天许多市民及游客也闻讯而来,挽起袖子和裤脚,亲手插下一株株秧苗,感受田野种植的乐趣。

沙堤村希望通过恢复百年渔村的半耕半渔传统,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何重走“老路”?

“不种花、不种菜,哪里来的收入?”

“栽秧不是重走老路了吗?难道要倒退发展了?”

2018年初,当沙堤村提出将逐渐减少种花种菜、重新栽秧种生态稻谷的倡议时,全村人议论纷纷,都觉得不可理解。

沙堤村是滇池边的百年渔村,半耕半渔是村里延续了多年的传统。十多年来,随着蔬菜和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水稻种植,转而建起了蔬菜、花卉大棚。种菜、种花让村里富了起来,家家户户拆了土基房,盖起新楼房。

“刚开始,大家都不理解,工作很难做,只好一家家去解释。”沙堤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郑坤明说,种植生态水稻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加大保护滇池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想通过生态种植,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了消除大棚蔬菜花卉在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过度施用带来的污染,村里决定用余家沟下村环湖路边上的部分农田进行传统水稻种植试点。

此外,这些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蔬菜花卉种植规模盲目扩大,产品滞销导致农民收益滑坡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这种状况,沙堤村村组干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种菜种花在短期还有经济利益,但未来的发展一定要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这里靠近滇池,紧挨着古滇名城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先天优势。”郑坤明向村民细致描绘了村里的未来发展前景:通过种植生态水稻、套养谷花鱼,展示高原特色渔业文化和传统渔耕文化,开展生态农业摄影、农产品展销、生态鱼虾和泥鳅捞捕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在村干部的解释和动员下,部分村民被说动。2018年3月9日的这一天,至今让村里人记忆犹新:村民们拆除自家田里的花卉、蔬菜大棚,亲手拔掉自家的“摇钱树”,通过土地整理,种上了生态水稻。此次生态水稻种植试点面积为60亩,不施农药化肥,采取承包方式交由专业人员管理,栽完秧后投放谷花鱼苗。

“老路”上蹚出新意

“插秧节”上,54岁的桂丽妈站在水田里,弯着腰飞快地插下一株株秧苗。去年,她家拿出7分多地来试种水稻,在村里的支持下,卖生态稻谷收入7000多元,这还不含承包费。

“没想到水稻收入不亚于种菜。”桂丽妈乐观展望,她家还有2亩菜地,如果发展势头一直这么好,明后年计划全部种上水稻,也许以后还可以考虑开办农家乐。

去年沙堤村村民恢复传统水稻种植、套养谷花鱼的首次尝试,不仅在净化水体、助推乡村旅游上取得了成功,还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

对于更多村里人来说,种植生态水稻正成为记得住历史、守得住乡愁的载体。

“十多年没有栽秧了,但手一点都没生。”37岁的杨春丽和村里的伙伴们今年也加入了插秧志愿队。田埂上,一位大爷正在和栽秧妇女们对调子,时而高亢、时而清丽的歌声回荡在田间,诙谐幽默的调子让大家欢笑不止。

“我们都不会对调子了,只有老一辈才会。”参加今年的栽秧活动,让杨春丽唤起了童年的回忆:栽秧、对调子、上树摘果子、下河捞鱼、田间奔跑嬉戏……

“第一次带6岁的女儿感受泥土,感受粟米五谷。”在昆明工作的余龙这天也带着孩子来体验种水稻,看到孩子在稻田里手足无措的样子,禁不住在朋友圈发文感慨。

沙堤村去年开始举办的插秧节、渔米节活动,正以一种新的文化活动形式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今年的插秧节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及游客前来参加农事体验、观光、摄影,仅一上午的人流量就突破2000多人次,成为“朋友圈”里的网红。今年水稻种植试点在60亩稻田中栽种了红色、黄色、白色和绿色等彩色水稻,将绘就出一幅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滇文化为主题的稻田画。

“明年计划生态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郑坤明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给村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沙堤村立足滇池治理,通过农业节庆活动,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消费,打开乡村旅游发展市场,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齐头并进,推动沙堤农村经济的产业转型。

打造“百年渔村”名片

沙堤村地处滇池南岸,环湖南路穿村而过。全村辖区内共有8个自然村,总人口3865人。为了保护滇池,沙堤村在“四退三还”及退耕还湖政策下,全村原有耕地面积从2964亩减少为1833亩,人均耕地面积0.48亩。

耕地面积减少,村民的收入并没有减少。除了在现有土地上种植,经过多方努力,沙堤村与昆明盛达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当地用工的形式,参与滇池治理。9月的开湖季,公司免费为村民提供渔船和办理捕捞证,在晋宁“开渔节”期间出售自己捕捞的鱼虾。平时,村里150名村民是公司员工,用30条作业船轮流在滇池边巡逻、取缔违禁渔具、打捞垃圾等,曾经的“渔民”变为保护滇池的“卫士”,在保护滇池的同时,促进了村民的增收。

“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1.4万元,以后发展乡村旅游了,收入还会再提高。”郑坤明表示,沙堤村这个“百年渔村”,不仅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滇池情结,更积淀了深厚的渔耕文化内涵。

走进沙堤村,村文化广场的四周墙壁上,一幅幅滇池打鱼的大幅彩色绘画引人注目,旁边则是沙堤村渔耕文化的村史介绍。村里路面整洁干净,小河边杨柳依依,微风徐来,清新怡人。近年来,沙堤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整治,幼儿园、客堂、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通过路面翻新、卫生整治等措施,曾经的乡村土路全部改为水泥路,曾经浑浊的小河沟经过疏通整理变得清澈许多,整个村子焕然一新,展现出滇池湖畔渔耕农村的新风貌。

“下一步,这些楼房要全部改造成传统民居,开展特色农家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郑坤明指着稻田边一排楼房说,现在村里已经做了全面的规划,将通过恢复原先的传统水稻种植,一步步打造“百年渔村”,再现滇池南岸“三春杨柳、四围香稻”的鱼米之乡景观,推动特色乡村旅游发展。

生态好了,村里美了,人气旺了,产业强了,农民富了,村民就能看到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前景。沙堤村的大胆创新尝试,为更多滇池沿岸的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汇川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托起山盆千亩“稻+鱼”梦 文章下载

汇川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托起山盆千亩“稻+鱼”梦

盛夏时节,千亩稻田连片成方,绿意盎然“每亩稻田放置4至5块防虫板,保持田间水深8至10公分……”稻田旁,一场培训会正在开展,村民们围在一块,认真聆听农技员张黎明讲解水稻夏季田间管理知识、技术。

培训结束后,村民们纷纷走进田间地头,弯着身子,娴熟地开始清除稻田杂草。

说起如今丛坝村“稻+鱼”发展。还得从2016年说起,山盆镇刚从原遵义县划转汇川区,脱贫攻坚如火如荼,民宗局结对帮扶丛坝村,按照“一村一策”精准脱贫思路,汇川区民宗局想方法、谋出路,2016年落实结对帮扶项目,安排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万元发展稻田养鱼、5万元建设丛坝村尧湾组通组公路,2017年安排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6万元发展从坝村稻鱼大米加工厂。

乘借东风,借此契机。山盆镇结合村情、民情以“村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丛坝村为示范点,因地制宜发展千亩优质“稻+鱼”产业,通过一水两用、稻鱼共生,实现一田双收、稳粮增效。

“我去年收入近2万元,再不是贫困户咯!”孙永刊说,去年,经镇里的农技员指导种植,加上村合作社提供鱼苗和销售,她家的“稻+鱼”销售一空,挣了第一桶金。

“同孙永刊一样,还有19户贫困户通过‘稻+鱼’产业实现增收脱贫。”村党总支书记孙伟一边查看孙永刊家的稻、鱼长势,一边接过话头。

丛坝村原是省级二类贫困村,5754名村民中就有1108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9.23%。

如何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番思索、深入走访调研。

丛坝村层层梯田依山而建,水源较为充足,村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但只满足温饱。

“不如在田里做文章?”孙伟和同事们商量,提出发展“稻鱼共生”项目。从2016年开始,丛坝村一直探索“稻鱼共生”,这一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

同时,该村抓住市场需求,依托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资56万元在镇里建起大米加工厂,打造丛坝大米品牌,将丛坝大米卖到山外,把“稻鱼共生”变成致富的门路,增加村民收入。

当年,丛坝村发展“稻+鱼”200亩,实现总收入31万元,45户种植户户均增收6800元,20户贫困户因此脱贫,丛坝村也摘掉了省级二类贫困村的“穷帽子”。

今年该村将“稻+鱼”作为脱贫攻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了1000多亩“稻+鱼”覆盖全村650户种植户涉及贫困户120户。

“今年,我租了1亩稻田,主动找村里的领导,发展了4亩‘稻+鱼’,看现在稻、鱼的长势,预计可收入3万多元。”孙永刊笑着说。

“村民们只管种,我们却得算清账。”孙伟表示,他仔细算过,按当前发展趋势,1000亩稻田预计产稻米50万斤,参照市场价每斤稻米8元,收入可达400万元,加上每亩田产鱼100斤,参照市场价每斤鱼10元,可收入100万元,那么全村1000亩稻、鱼,总收入将达500万元以上,种植户户均收入近1万元。

如今,丛坝村“稻+鱼”项目发展风生水起,也为山盆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路径。

据山盆镇党委书记简祖雄介绍,接下来,全镇将立足丛坝、雨台、新华3个村的海拔、土壤、气候和水资源特点,以“村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今年1000亩“稻+鱼”试点基础上,推广发展5000亩“稻+鱼”,力争实现产值2000万元,带动2500户1万余人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助力农民增收。

汇川区委统战部2019-8-2

 

 

昆明滇池畔“三春杨柳、四围香稻”美景不再遥远 文章下载

昆明滇池畔“三春杨柳、四围香稻”美景不再遥远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发展不再是一味模仿城市,而是守住生态,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呈现一幅鲜活灵动的图景,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安放梦想之地。

今年五一节,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沙堤村的余家沟下村沸腾了起来:伴随着秧老鼓、舞龙、耍狮的表演,村里数十名妇女们头戴草帽、挽起裤脚,走进水田,弯着腰种下一排排秧苗。

这是沙提村第二届“插秧节”暨“开秧节”活动,当天许多市民及游客也闻讯而来,挽起袖子和裤脚,亲手插下一株株秧苗,感受田野种植的乐趣。

沙提村希望通过恢复百年渔村的半耕半农传统,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何重走“老路”?

“不种花、不种菜,哪里来的收入?”

“栽秧不是重走老路了吗?难道要倒退发展了?”

2018年初,当沙提村提出将逐渐减少种花种菜、重新栽秧种生态稻谷的倡议时,全村人议论纷纷,都觉得不可思议。

沙堤村是毗邻滇池的百年渔村,半耕半渔是该村延续了多年的传统,近十多年来,随着蔬菜和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水稻种植,转而建起了蔬菜、花卉大棚。种菜、种花让村里富了起来,家家户户拆了土基房,盖起新楼房。

“刚开始,大家都不理解,工作很难做,只好一家家去解释。”沙提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郑坤明说,种植生态水稻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加大保护滇池的力度,另一方面也想通过生态种植,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了消除大棚蔬菜花卉在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过度施用带来的污染,村里决定用余家沟下村环湖路边上的部分农田进行传统水稻种植试点,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此外,这些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蔬菜花卉种植规模盲目扩大,产品滞销导致农民收益滑坡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这种状况,沙堤村村组干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推动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种菜种花在短期还有经济利益,但未来的发展一定是绿色生态理念才为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这里靠近滇池,紧挨着古滇名城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有先天优势。”郑坤明向村民细致描绘了村里的未来发展前景:通过种植生态水稻、谷花鱼养殖,能展示高原特色渔业文化和传统渔耕文化,接下来可以开展生态农业摄影、农产品展销、生态鱼虾和泥鳅捞捕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在村干部的解释和动员下,部分村民被说动。2018年3月9日的这一天,至今让村里人记忆犹新:村民纷纷拆除自家田里的花卉、蔬菜大棚,亲手拔掉自家的“摇钱树”,通过土地整理,种上了生态水稻。此次生态水稻种植试点面积为60亩,不施农药化肥,采取承包方式交由专业人员管理,栽完秧后投放谷花鱼苗。

“老路”上趟出新意

今年“插秧节”上,54岁的桂丽妈站在水田里,弯着腰飞快地插下一株株秧苗。去年,她家拿出七分多地来试种水稻,在村里的支持下,卖生态稻谷收入七千多元,这还不含承包费。

“没想到水稻收入不亚于种菜。”桂丽妈乐观展望,她家还有2亩菜地,如果发展势头一直这么好,明后年计划全部种上水稻,也许以后还可以考虑开办农家乐。

去年沙堤村村民恢复传统水稻种植、套养谷花鱼的首次尝试,不仅在净化水体、助推乡村旅游上取得了成功,还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

对于更多村里人来说,种植生态水稻正成为记得住历史、守得住乡愁的载体。

“十多年没有栽秧了,手一点都没生。”37岁的杨春丽和村里的伙伴们今年也加入了插秧志愿队。田埂上,一位大爷正在和栽秧妇女们对调子,时而高亢、时而清丽的歌声回荡在田间,诙谐幽默的调子让大家欢笑不止。

“我们都不会对调子了,只有老一辈才会。”今年参加栽秧活动,让杨春丽唤起了童年的回忆:栽秧、对调子、上树摘果子、下河捞鱼、田间奔跑嬉戏……

“第一次带六岁的女儿感受泥土,感受粟米五谷。”在昆明工作的余龙这天也带着孩子来体验种水稻,看到孩子在稻田里手足无措的样子,在朋友圈发文感慨。

沙提村去年开始举办的插秧节、渔米节活动,正以一种新的文化活动形式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今年的插秧节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及游客前来参加农事体验、观光、摄影,仅一上午的人流量就突破2000多人次,成为“朋友圈”里的网红。今年水稻种植试点在60亩稻田中栽种了红色、黄色、白色和绿色等彩色水稻,将绘就出一幅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滇文化为主题的稻田画。

“明年计划生态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郑坤明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稻鱼共生的生态农业,给村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沙堤村立足滇池治理,通过农业节庆活动,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消费,打开乡村旅游发展市场,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齐头并进,推动沙堤的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

打造“百年渔村”名片

沙堤村地处滇池南岸,环湖南路穿村而过。全村辖区内共有8个自然村,总人口3865人。为了保护滇池,沙堤村在“四退三还”及退耕还湖政策下,全村从原有耕地面积2964亩,减少为1833亩,人均耕地面积0.48亩。

耕地面积减少,村民的收入并没有减少。除了在现有土地上种植,经过多方努力,沙提村与昆明盛达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当地用工的形式,参与滇池治理。9月份的开湖季,公司免费为村民提供渔船和办理捕捞证,在晋宁“开渔节”期间出售自己捕捞的鱼虾。平时,村里150名村民是公司员工,用30条作业船轮流在滇池边巡逻、取缔违禁渔具、打捞垃圾等,曾经的“渔民”变为保护滇池的“卫士”,在保护滇池的同时,促进了村民的增收。

“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是1.4万元,以后发展乡村旅游了,收入还要再提高。”郑坤明表示,沙提村这个“百年渔村”,不仅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滇池情结,更是积淀了深厚的渔耕文化内涵。

沙提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整治,通过路面翻新、卫生整治等措施,也让整个村子焕然一新,真正体现了滇池畔渔耕农村的新风貌。

走进村里的文化广场,四周墙壁上一幅幅滇池打渔的大幅彩色画引人注目,旁边则是对沙提村渔耕文化的村史介绍。村里,路面整洁干净、小河边杨柳依依,微风徐来,清新怡人。曾经的乡村土路全部改为水泥路,曾经浑浊凌乱的小河沟经过疏通整理变得清澈许多。村里,幼儿园、客堂、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下一步,这些楼房要全部改造成传统民居,开展特色农家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郑坤明指着稻田边一排楼房说,现在村里已经做了全面的规划,推动特色乡村旅游,通过恢复原先的传统水稻种植,一步步打造“百年渔村”,再现滇池南岸“三春杨柳、四围香稻”的鱼米之乡景观。

生态好了,村里美了,人气旺了,产业强了,农民富了,村民就能看到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前景。沙提村的大胆创新尝试,为更多滇池沿岸的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云报2019-5-15

 

 

福建罗源:稻鱼共生 生态种养且富且美 生态半寮蛙鸣螺肥 文章下载

福建罗源:稻鱼共生 生态种养且富且美 生态半寮蛙鸣螺肥

百姓要富,乡村要美,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农渔结合、一水两用、一田两收,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这种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型的综合种养模式,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拓展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值得探索,也有很好的市场潜力。

今天刊登了两个案例,一个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罗源县鼓励农民积极探索稻渔综合种养,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通过建立稻鱼共生生态循环系统,提高了稻田综合效益。另一个是建宁县回乡农民,发掘山村生态优势,探索梯田养螺,生产优质生态农产品,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的创业之路。

这两个案例都得借鉴。

2017年,农业部提出,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地区,创建100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随着凸显生态理念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逐渐兴起,作为福州的首个实验示范地区,罗源县的不少农民已经尝到“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的甜头。

罗源县通过县市产业政策推动,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既破解了国家要粮、乡村要美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又解决了渔业要空间、要效益的问题,并以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打造出独特的区域性农业生态文明产业格局。

稻渔综合种养,让抛荒地变聚宝盆

近日,记者走进罗源县飞竹镇洋头村,映入眼帘的是稻浪飘飘、竹海茫茫,连绵的稻田与青山绿水连成一片,和谐又壮观。

早在2016年,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就会同罗源县,在飞竹镇马洋村建立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这片土地原先大部分被弃耕抛荒,现在我们抓住国家与县市扶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契机,打造了300亩的国家级核心示范区创建基地,彻底改变了洋头村的面貌。”飞竹镇副镇长肖善冰介绍。

在基地的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一盏盏太阳能引虫灯,灯下装有网兜。夜晚灯具发出荧光,飞蛾等昆虫纷纷扑光而落入网兜。拿网中的害虫喂鱼,又减少农药使用,一举两得。

区别于传统稻田种植,稻渔综合种养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构建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稻田为鱼、虾、蟹提供丰富的食物源和活动场所,鱼、虾、蟹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和中耕。一方面极大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改善土地农残、酸化、板结、地力退化等耕地老大难问题,生态效益突出;另一方面稻渔共生互促,一水两用,一田两收或多收,大大提高了稻田亩产值。

有了好收益,农民就有了种田的意愿。村民李兴木早些年在外做生意,看到家乡耕地抛荒,觉得可惜。借稻渔综合种养的契机,他从村民手中流转48亩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

“去年平均亩产稻谷427公斤、鲤鱼52.7公斤,亩产值将近7000元,纯亩利润2000多元,比单纯种水稻效益高了将近一倍。”李兴木笑着说。因为稻田养鱼绿色生态,稻米和鱼的市价提高了,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扩大了种养规模。不少人纷纷效仿,也加入到稻渔综合种养大军中。

稻渔综合种养一举多得,飞竹镇开发了700多亩抛荒田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务工等形式参与,也有了收入。

“生态环境变好了,美丽乡村更美了,就有条件以农业为基础,走产业融合之路,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肖善冰说。

在示范基地和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截至目前,罗源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2000亩,占全县稻田总面积3%,从业人员200余人,预计今年产值可超过1000万元。

助推乡村振兴,农渔融合遍地开花

罗源县多丘陵、山地,各村自然条件差异大,单一种养模式将限制规模效益。农渔融合发展潜力大,可因地制宜,多品种、多样化发展。

中房镇满盾村土壤肥沃,一条清澈的溪流两旁,碧绿的荷花田一望无际。朱师傅从荷花田中捞出一只只硕大的小龙虾,丰收的喜悦映在脸上。

“满盾村属于高海拔村庄,水质纯净,养出来的小龙虾个大皮薄、肉质饱满,市场供不应求。”福建中房长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长鸣介绍,这片莲田套养小龙虾就属于公司的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相对成熟,普通种养户也能够复制掌握。满盾村平均年产茭白1300吨,是福建著名的茭白之乡,如今村民学习了茭白套养泥鳅、小龙虾技术,提高了收入,着实是桩美事。

此外,飞竹镇的塔里洋村,100亩荒废的梯田重新种上水稻,高处套养田螺、低处套养鲤鱼;丰余村建立了20亩澳洲淡水龙虾育苗基地;梧桐村有50亩的莲田套养田螺、鲤鱼……多样化的种养模式扩大了覆盖面,让稻渔综合种养在罗源遍地开花。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兴旺。稻渔综合种养可塑性强,可结合种养模式发展旅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中房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走产业融合之路。项目总投资达2.2亿元,分4年建设,目前已种下荷花500亩,计划开发莲田1000亩、山地2000亩。

“我们栽种的荷花品种经过精心挑选,既具有观赏价值,又能够加工销售。”郑长鸣摘下一株莲蓬,向记者展示饱满结实的莲子,“荷藕种植、小龙虾养殖是第一产业,莲子、小龙虾加工是第二产业,我们以此为基础,带动赏荷等观光休闲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中房镇是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镇和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乡镇定位发展旅游与特色农业。中房镇镇长林云告诉记者,田园综合体将配合中房镇打造“高山荷花镇”“龙虾镇”,目前已经吸引一批年轻人返乡开办民宿、种植果树。

洋头村则结合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稻渔农耕文化主题公园。一方面挖掘洋头村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请闽江大学进行文创设计,整治村容村貌,将稻渔农耕文化与本村传统文化和谐统一起来。

叶承汀和邓青是洋头村人,原来在福州工作,看到家乡田地荒芜、产业凋零,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去年与洋头村合作创办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带动60多户村民增收。截至目前,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已吸引了20多名村民前后返乡,共同创业。

推进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罗源县的特殊县情,凸显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战略意义。近年来,罗源县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罗源湾渔业全面退养。“养殖空间急剧缩小,我们只能发展淡水养殖。”罗源县水技站站长王在文说,利用现有条件,稻渔综合种养是促进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法宝。

稻渔综合种养首年投入成本高,以稻田养鱼为例,一亩需2500元以上。为帮助种养户解决启动资金的难题,罗源县主动寻求金融机构合作。

“种养户提出申请后,我们渔业协会负责担保,农业银行将提供专项贷款。”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陈敏国说。

今年6月,福州出台《关于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十条措施》,明确提出扶持稻渔综合种养项目。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则对10亩以上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推广项目,每亩奖励800元。

与此同时,罗源每年给予稻渔生态综合种养补助1000元/亩。

稻渔综合种养涉及农、渔、水、科技等多个方面,罗源县整合多部门职能,加强支持力度。

县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人员赴浙江等地考察,引进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红米品种以及福瑞鲤、瓯江彩鲤、白鲫鱼等套养水产品品种,示范种养获得成功。

监管部门全程监控种养过程,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杜绝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县水技站和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共同为种养户提供技术支持,统一种养标准。

“比如稻田养鱼,要在田中开设鱼沟、鱼溜,便于鱼苗的光照、休息和病虫害防治。平时鱼在鱼沟中觅食生活,晒田、缺水时则将鱼引入鱼溜,所以3至5亩田内必须设一个鱼溜,做到沟沟相通,沟溜相通,鱼沟、鱼溜大小都有严格规定。”王在文介绍,水稻产量变化与沟坑占稻田总面积的比例呈一定的线性回归关系,稻渔综合种养的目标是“千斤稻、百斤鱼”,所以要求鱼沟占田比例控制在8%到12%之间。

整合行业,打造自主平台,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飞竹镇目前正搭建基地平台,与科技部“星创天地”项目对接。平台将统一组织种养、销售,打造自主品牌,打通销售渠道。平台内设立创业导师专家博士工作室、产品质量检测室、融资平台、项目对接平台、三农物联网一站式服务平台、稻渔产品交易中心等,全方位服务稻渔综合种养产业。

搜鱼网2019-5-29

 

 

点赞 稻鱼共生的生态学效应 文章下载

点赞 | 稻鱼共生的生态学效应

项目名称:稻鱼共生的生态学效应

申报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负责人:陈欣

01

项目简介

现代集约农业中生物多样性简单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效应常常被忽略,农业的高产稳产需要高投入来维持。现代集约农业能否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建立物种多样化的生产模式以增强其稳定性,是全球可持续农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生命科学学院陈欣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长期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利用途径,试图阐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并创建一套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与技术体系。

研究组自2005年起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开展研究,揭示出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及资源的互补利用是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的重要生态学机制,并于2011年12月13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2011, 108 (50): E1381-1387)。PNAS同期发表欧美学者撰述的 “Rice, fish and planet”长篇正面述评(2011, 108(50):19841-19842),Nature在其 “Research Highlights”栏目以“Eco-farming fish with rice”为题进行了报道(479:448-449,2011)。此外,英国、美国、意大利、印度等国的科学网站及主流媒体科学栏目也对此进行了正面评述和报道。

2018年1月16日,课题组再次在PNAS发表稻鱼共生研究论文,阐明稻鱼共生系统遗传多样性保育机制(Ren et al,2018. 115(3):E546-554.)。微卫星技术分析发现,稻鱼共生系统中田鱼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区域内虽然有明显地理隔离的田鱼,但种群间无明显遗传分化;景观遗传学研究指出,农户间频繁的种质交换活动驱动了基因流,使田鱼在区域尺度上形成集合种群和较大的基因库;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landmark-based geometric morphometric analysis)显示田鱼形态表型的多样性;连续摄像观察发现,表型不同的田鱼取食行为著显差异;稳定性同位素(15N和13C)的分析表明,不同表型的田鱼对稻田资源的利用格局明显不同;田间实验进一步表明,田鱼表型间的这些差异有利于种群适合度的提高,进而有利于田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维持。

基于研究成果所揭示稻鱼共生系统原理,课题组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稻鱼共生效应利用的模式及共性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和地方标准《稻鱼共生系统技术规范》。在全国南北稻作区建立了十多个稻鱼共生系统试验和示范验证基地与推广,2016-2018年仅在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等就推广200余万亩,净增109亿元。2018年11月29日浙江省农学会组织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等专家对稻鱼共生系统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探明了稻鱼共生系统的效应及机理,创建了稻鱼共生的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2

项目团队

图1. 研究团队照

生命科学学院陈欣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长期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利用途径,试图阐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并创建一套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与技术体系。

研究组自2005年起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开展研究,揭示出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及资源的互补利用是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的重要生态学机制,并于2011年12月13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2011, 108 (50): E1381-1387)。

03

科学解读

“互利共生”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指两种生物或者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通过资源互补利用等生态学效应,各方生物的生长发育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表现出共存的各方均有受益的现象。稻鱼共生是人类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将水稻和鱼类种养在同一稻田空间中。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南方山丘区(浙南、闽北、粤北、湘西南、桂西北和黔东南等)均有分布。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些区域稻鱼共生系统逐渐走向消亡。分布在浙南地区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具有1200年历史,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田鲤鱼(简称“田鱼”)和水稻“共同生活”在稻田浅水环境,这两类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将发生什么的生态学故事呢? 2005年开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欣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对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开展了研究,逐渐揭示出稻鱼共生的秘密。

图2. 研究图

长期适应和生活在稻田浅水环境中的田鱼,与水稻相互帮助、互利互惠。一方面,田鱼可减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对水稻的危害。用连续摄像观测到,由于田鱼的活动碰撞和取食,稻飞虱的去除率约为30%;田鱼直接取食水稻基部的纹枯病菌,也直接取食杂草或干扰杂草幼苗的生长,纹枯病和杂草的去除率分别为70%和90%;连续摄像还观测到,田鱼在一天的活动规律中有两个活动频率高峰:一个是在早晨,鱼的活动对水稻的碰撞导致露珠掉落,水稻叶片冠层湿度降低,降低稻瘟病的发生;另一活动高峰是傍晚,鱼的活动对水稻的碰撞干扰了蛾类害虫的交配和产卵。另一方面,水稻植株为田鱼创造良好环境。在夏季高温季节,稻株下光强降低72%,水温降低摄氏1.5度左右。水体铵态氮浓度下降50%。连续摄像观测表明,和水稻生活在一起的田鱼,其活动频率比生活在相同水深的池塘高40%。此外,田鱼和水稻共同分享着稻田氮素资源,使得稻田资源利用率提高。田间试验和饲料-15N标记受控实验显示,水稻籽粒和秸秆中31.8%的氮素来饲料;而通过被浮游生物吸收,进而被田鱼取食,化肥氮中约2.1%被鱼同化,水稻和田鱼分享不同氮素资源。稻田中有很多“闲置”的生物资源(昆虫、杂草、水稻基部叶片、藻类、浮游动植物等),这些“闲置”的生物资源都成了田鱼的“美味饵料”。稳定性同位素13C和 15N食谱分析显示,对田鱼食源的贡献达49.1%。这部分“闲置”的资源经过田鱼转化部分氮素以粪便形式返回稻田,DNA稳定性同位素探针研究发现,田鱼粪便中的氮素可进入稻田土壤微生物组分,维持着土壤肥力。

图3. 研究图

研究还发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田鱼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7种不同体色表型的田鱼,其中约45%的田块都有3种以上表型田鱼共存。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连续摄像和基于稳定性同位素的食谱组成分析显示,这些体色表型不同田鱼其形态不同、取食活动不同、食谱组成也不同。当这些表型不同的田鱼生活在同一稻田空间,与单一表型的稻田相比,其总活动频率、资源利用效率均提高,田鱼总生长量增加。

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学效应和机理的揭示对现代综合种养农业系统的构建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例如,研究组根据稻鱼共生系统种间互惠和资源互补利用的原理,研究了水稻生产和水产动物养殖的一些模式(如稻鱼、稻鳖、稻蟹、稻虾、稻鳅等),并研究这些模式中物种之间能产生共生效应的关键共性技术(包括协同密度调控、田间设施比例调控、氮素协同施用调控、延长共生期的再生稻技术等),指导现代稻渔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2500万亩,获得稳产、增收、农用化学品投入减少和产品优质等多方面的效应。

个人图书馆2019-4-10

 

 

福安下洋推广“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 文章下载

福安下洋推广“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

很快,这里的稻田可以孵化出20多万尾鱼苗,今年村里的生态种养稻田要增加到1000亩。下洋村党支部书记林建平说。

水田曾被农民视为金贵的土地,但长期以来单纯种稻的增收效益不明显,不少地方出现了水田被闲置甚至抛荒的现象。3年多来,下洋村通过发展稻鱼共生项目,每年为村民增加收入近百万元,稻鱼共生拓宽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路。

下洋村是潭头镇北部最偏远的村庄,与寿宁县交界。从福安城区出发,沿38公里的弯曲山路行驶到下洋,车程要1个多小时。

下洋村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农民世代伴田而居。因海拔高、山田坡度大,不只农机上不去,连用畜力耕作都很困难。

山区梯田种稻也有其天然优势,这里植被丰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梯田有着原生态的自流灌溉系统。即便如此,村里依然面临种植效益低、谁来种稻的大问题。下洋每走一位老人,就要荒了一片地。当地农民如是说,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村民选择外出务工。

在下洋,不抛荒意味着必须种上水稻,没有水稻,下洋梯田将不复存在。林建平说,正因如此,尽管种稻不赚钱,村里许多60岁以上的老农依然在田里忙活,有的还流转了别人家的土地来耕种。

鉴于许多农户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感,村两委组织大伙到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实地考察稻鱼共生模式。村两委还牵头建立了百亩稻鱼共生生态系统项目,成立了田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三洋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6年,下洋村投入资金200万元,折合成百股认缴出资。村党支部发动种养大户入股合作社,村民占股90%、村委占股10%。

农户还可以土地流转、劳务出工等形式入股,获得收益后,按比例进行分红,形成了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稻鱼共生的学名为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生长模式,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所推广。

在梯田里,水稻的叶子、碎谷和田间的小虫都是鱼的大餐,鱼粪则成了水稻生长的肥料,鱼还能为稻田清除杂草和害虫。

稻因鱼而优,稻谷比常规种稻增收约三成以上。由此加工出的大米纤细密实、色泽洁白,煮成的米饭洁白润泽、清香弹齿,大米单价也比以往高出两三倍。

去年水稻还未收割,客户就打电话来预订。大米最高卖到20元一公斤,鲤鱼70元一公斤。入股合作社的村民黄云生,去年靠发展稻田养鱼,收入2万多元。

去年,村里稻鱼共生基地增加到500余亩,有101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为助力精准扶贫,村两委动员村里10户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并让他们在合作社打工。依托稻鱼共生项目,村中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已全部实现脱贫。脱贫户陈大枝算了一笔账:自己在合作社上班,加上自家种植茶叶的收入,年收入有1万多元。

下洋生态稻鱼米荣获红品项目首届全国红十字系统众筹扶贫大赛决赛三等奖,为村里争取到10万元项目资助金。2018年,下洋村人均收入16669元,同比增长7%,村集体收入也从近于零增加到10万元,大大增强了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

林建平说,停留于稻鱼米和稻田鱼本身的经济价值开发,面临着同质化竞争。为此,村里在造景美田上下了功夫:一方面夯实田间基础设施,使之宜种宜观,在梯田景区建设了观光亭、游步道,既方便农民耕种、收割,又方便游客漫步赏景;同时,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使之可赏可玩,开辟农事体验区,让游客深入体验下洋村梯田独特的农耕文化。

近两年稻子成熟时,下洋村都会举办开镰节。割稻、抓鱼,借助稻鱼共生项目的体验式旅游活动,掀起了下洋村乡村旅游的热潮。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近两年,回村的村民多了,不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春耕、秋收前后都有很多游客到村里。我准备把家里空房改造成民宿。村民林建华说。

此外,统一包装印有田福字样的农副产品,带动了山羊、蔬果、米酒、农家粉扣等下洋土特产销售,为来乡村的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收获,也为村民农产品销售打开了更宽的渠道。

目前,下洋村正计划通过众筹方式投资300万元建设稻米加工厂,打造稻鱼米生产、包装、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开拓节假日游客稻田休闲消费体验,打造一个集游、乐、玩、吃、住等为一体的体验休闲度假区,做大做强稻鱼共生+产业。

第一头条2019-6-19

 

 

“稻鱼共生” 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 文章下载

“稻鱼共生” 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

六月中旬的一个清晨,千年古邑耒阳夏塘镇新泉村的黄花菜基地一片忙碌,贫困户邓承元背着背篓,双手如飞,他要赶在日出前把含苞待放的黄花菜全部采摘完。

隔壁新江村的竹子冲黑山羊基地内,黑山羊和香猪正悠然地觅食,张国连也早早起来投放饲料,清理羊舍。尽管刚刚脱贫,但是致富之花必须靠自己双手浇灌……

近年来,夏塘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工作举措,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发动致富能人带头致富,走出脱贫攻坚的新路径,累计已脱贫368户1117人,其中2018年共脱贫112户307人,有力完成各项脱贫任务。

因地制宜 发展产业

春天,到新泉村去观赏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秋季,去新泉村“浑水摸鱼”,吃土菜。这是耒阳人周末休闲的新去处。

新泉村位于夏塘镇中部,风景优美,种植油菜花与黄花菜有悠久的历史,该村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种养业,为贫困户带来了脱贫增收的新路径。

近年来,新泉村精心打造近千亩稻田公园,夯实硬件设施,建设游步道和观光亭,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在金灿灿的花海中。为了提高稻田的附加值,该村成立“稻鱼共生”合作社,采取“村委会+村民+贫困户”模式,共吸引15户贫困户加入。

据新泉村党支部书记邓运根介绍,“稻鱼共生”产业基地有80余亩,种植的稻谷为生态大米,稻花鱼以稻田中的蚊、虫和掉落水中的谷花为食,能卖40余元一斤,生态大米也较普通大米价格高,2018年,贫困户每户能分红1100余元。

新泉村的黄花菜基地有120余亩,同样采取“村委会+村民+贫困户”的模式反哺贫困户,2017年,3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410元。

“我种了3亩黄花菜,采摘旺季每天能采1000来斤,能卖两块五一斤,但是我晒干了卖,这样划算些。” 邓承元乐呵呵地告诉记者,2013年12月他家因病致贫,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免费提供土地、种子,并帮忙销售,让他看见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在夏塘镇,以农业产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培育壮大贫困户富民产业,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除了新泉村的黄花菜基地和“稻鱼共生”基地,还有新江村的黑山羊基地、新牛岭鱼塘养鱼产业……

致富能人 带头致富

在新江村的竹子冲黑山羊基地,张国连负责照看、喂养黑山羊,一个月有近2000元收入,此外,每年年底他还有一笔收入——入股分红。原来,夏塘镇将扶贫资金入股到企业或合作社,试水探索扶贫新模式——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小股东”,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固定收入。其中,竹子冲黑山羊基地共入股5万元,按照8%的利息,张国连等3户贫困户能分红4000元。

“每年年底有分红,三年后能把本金取出来,如果企业效益不错,我就继续入股。” 张国连乐呵呵地说。

据基地负责人段乙军介绍,因为看见同村的人养殖黑山羊赚了钱,所以也学习了养殖技术。该基地于2018年建立,目前有黑山羊200余头,因为山羊放养在山中,吃青草,喝泉水,肉质鲜美,市场供不应求,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共吸收张国连等4名贫困户务工。

在新江村,养殖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有竹子冲、鸡冲两个黑山羊基地,以及一个香猪养殖基地,每个基地均有贫困户务工及入股。据统计,新江村养殖产业共分红31500元,其中黑山羊基地产业已为贫困户17户45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因为养殖户的带头作用,一些村民已经返乡,向养殖业发展。新江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勇介绍,新江村正在规划休闲旅游蓝图,休闲山庄已经建成,绿化、亮化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届时将打造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也吸收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耒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夏塘镇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未脱贫还有162户385人。夏塘镇将继续按照脱贫攻坚工作要求,不断深化帮扶力度,拓宽帮扶措施,继续推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发挥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重点,进一步健全长效帮扶机制。

人民网2019-8-8

 

 

2019年水产小趋势,稻鱼(虾)风口再次撕开 文章下载

2019年水产小趋势,稻鱼(虾)风口再次撕开

我国有着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经过不断技术创新、品种优化和模式探索,我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走出一条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形成一个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在全国上下形成了新一轮发展热潮,是经济上划算、生态上对路、政治上得民心,值得下力推广的农业技术模式。

为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受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委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联合上海海洋大学编写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报告重点梳理了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和技术模式,分析面临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一、历史沿革

中国的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是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汉代时,在陕西和四川等地已普遍流行稻田养鱼,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唐昭宗年间(889—904年),稻田养鱼的方式及其作用就有了明确的记载。然而,直至解放前,我国稻田养鱼基本上都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民国时期,有关单位开始进行稻田养鱼试验,并向农民开展技术指导,但由于多年战乱,稻田养鱼的规模发展受到了制约。

图1 1982—2016年我国稻田养鱼面积和水产品产量

(一)恢复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鱼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年第三届全国水产会议号召试行稻田兼作鱼;1954年第四届全国水产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农村部部长邓子恢指出:“稻田养鱼有利,要发展稻田养鱼”,正式提出了“鼓励渔农发展和提高稻田养鱼”的号召,全国各地稻田养鱼有了迅猛发展,1959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突破1000万亩;此后20年,由于政治原因及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未推广,鱼苗供应受限,加之农药的大量使用,使稻渔共生发生了矛盾,导致一度兴旺的稻田养鱼急骤中落。70年代末,政府逐步重视发展水产事业,以及联产承包制的出现和普遍施行,加之稻种的改良和低毒农药的出现,为产业的新兴注入了发展动力,稻田养鱼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技术体系建立阶段

1981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倪达书研究员提出了稻鱼共生理论并向中央致信建议推广稻田养鱼,得到了当时国家水产总局的重视;1983年原农牧渔业部在四川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稻田养鱼经验交流现场会,鼓舞和推动全国稻田养鱼迅速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稻田养鱼在全国得到了普遍推广;1984年原国家经委把稻田养鱼列入新技术开发项目,在北京、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8个省份广泛推广;1986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达1038万亩,产鱼9.8万吨,1987年达1194万亩,产鱼10.6万吨;198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江苏联合召开了“中国稻—鱼结合学术研讨会”,使稻田养鱼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技术有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1990年原农业部在重庆召开了全国第二次稻田养鱼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问题,提出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先后制定全国稻田养鱼“八五”“九五”规划。

(三)快速发展阶段

1994年原农业部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稻田养鱼(蟹)现场经验交流会,常务副部长吴亦侠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指出“发展稻田养鱼不仅仅是一项新的生产技术措施,而是在农村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既是抓‘米袋子’,又是抓‘菜篮子’,也是抓群众的‘钱夹子’,是一项一举多得、利国利民、振兴农村经济的重大举措,一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事情。”同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原农业部向全国农业、水产、水利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稻田养鱼,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意见》的通知。随后的1996年4月、2000年8月原农业部又召开了两次全国稻田养鱼现场经验交流会,2000年,我国稻田养鱼发展到2000多万亩,成为世界上最大稻田养鱼国家,稻田养鱼作为农业稳粮、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效地促进了稻田养鱼的发展。

(四)转型升级阶段

进入新世纪,为克服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品种单一、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效益较低等问题,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稻田养鱼”推进到了“稻渔综合种养”的新阶段。稻渔综合种养指的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是这一新阶段的突出特征。

2007年“稻田生态养殖技术”被选入2008—2010年渔业科技入户主推技术。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明确,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稻田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各地纷纷结合实际,探索了稻—鱼、稻—蟹、稻—虾、稻—蛙、稻—鳅等新模式和新技术,并涌现出一大批以特种经济品种为主导,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千亩甚至万亩连片的稻田综合种养典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的积极响应。从上世纪末到2010年,随着效益农业的兴起,稻田养鱼由于比较效益较高被大力推广,为广大稻区农民的增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同时由于大面积的开挖鱼坑鱼沟曾引起了对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担忧,自2004年开始面积出现下降,一度从2445万亩下降到2011年的1812万亩。该时期尽管养殖面积下降,但由于养殖技术的进步,养殖产量仍稳定在110万吨以上。养殖单位产量从2001年的37.04kg/亩提高到2011年的66.22kg/亩。

(五)新一轮高效发展阶段

2011年是近20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最低点,此后养殖面积止跌回升。2011年,农业部渔业局将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列入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作为渔业拓展的重点领域。2012年起,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连续两年,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专项,2012年投入1458万元启动了公益性行业专项目“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年和2016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上海海洋大学、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承担的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共获得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3次;2016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上海海洋大学发起成立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功打造了“政、产、学、研、推、用”六位一体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2011年和2018年,浙江大学陈欣教授在美国科学学院院报(PNAS)发表了两篇关于稻渔综合种养理论研究的高水平学术论文。2016年~2018年连续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相关规划均明确表示支持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发展。2017年5月农业部部署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工作,首批33个基地获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见附件1);同年农业部在湖北省召开了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副部长于康震要求“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稻渔综合化种养产业发展道路”。在党和国家各级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已步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二、产业现状

(一)规模布局

据统计,2017年我国有稻渔综合种养的省份共27个,北京、海南、西藏、青海4个省份未见统计(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800万亩,其中湖北省502万亩、四川省464万亩、湖南省332万亩,上述3省份总面积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46.4%。另外,江苏、贵州、云南、安徽、浙江5省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均超过100万亩。

图2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分布图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194.75万吨,其中湖北省51.70万吨、四川省37.78万吨、浙江省28.66万吨,上述3省份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总产量的61%。另外,湖南、江苏、安徽3省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均超过10万吨。

图3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分布图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单位产量77.16kg/亩,其中浙江省达到261.21kg/亩,另外,上海、江西、湖北3省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单位产量都超过100kg,江苏、四川、安徽3省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单位产量也超过全国平均值。

从各省情况看,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较2016年2500万亩增加了11%,各省份中,河南省增加最多,增幅达到1127%,此外,吉林、新疆、上海、黑龙江、河北、湖北、安徽、湖南、江苏、山东10省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均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较2016年163.23万吨增加了19%,各省份中,河南省增加最多,增幅达到348%,此外,河北、吉林、湖南、湖北、宁夏、广东、黑龙江10省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均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单位产量较2016年71.77kg/亩增加了7.5%,各省份中,宁夏、甘肃2省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单位产量增加最多,均增加1倍,此外,河北、湖南、江西、湖北、广东、天津、贵州、云南、吉林9省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单位产量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

(二)产业效益

1.经济效益:据统计,全国单一种植水稻的平均亩纯收益不足200元,稻渔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据对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测产和产值分析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均效益增加90.0%以上,亩平均增加产值524.76元,采用新模式的亩均增加产值在1000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300亿元以上。

图4 六种典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亩均增收情况

2.生态效益:根据示范点测产验收结果,19个测产点中,最少的点减少化肥用量21.0%,最高的减少用量80.0%;农药用量最低减少30.0%,最高减少50.7%。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技术依托单位研究结果,稻渔综合种养平均可减少50.0%以上的化肥使用量,减少50.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研究表明稻田中鱼、虾等能大量摄食稻田中蚊子幼虫和钉螺等,可有效减少疟疾和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发生,稻田中蟹类活动和摄食可有效减少杂草的滋生,可有效节省人力并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田其温室气体排放也大大减少,甲烷排放降低7.3%~27.2%,二氧化碳降低了5.9%~12.5%。

3.社会效益:稻渔综合种养具有稳定粮食生产的作用。根据水稻边际效应原理和测产结果分析,在沟坑占比低于10%的条件下,稻渔综合种养不仅不影响水稻生产,而且可以解决稻田撂荒闲置和“非粮化”、“非农化”等突出的农村问题,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稻积极性,促进粮食稳产。稻渔综合种养是一些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2017年农业农村部扶贫工作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推进行动,在湖南湘西、内蒙古兴安盟、黑龙江泰来、贵州铜仁和遵义、陕西延安等省份贫困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导与培训,指导稻田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其中,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指导支持下,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与云南省农业厅及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积极推动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迅速建立起一个周期短、见效快、增收稳的扶贫新产业,使千年哈尼梯田既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景观田”,又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增收田”,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新路。韩长赋部长对此做出批示:“这件事做的好、做的实,一举多得,应坚持不懈的抓下去,把哈尼梯田打造成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中国样板”。

综上所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既是促进乡村振兴富裕渔民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还能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产业融合,并有利于农村防洪蓄水、抗旱保收,体现了渔业的多功能性;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提高了稻田能量和物质利用效率,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废水废物排放和病虫草害发生,显著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农耕文化与渔文化的融合;还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方向:作为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符合生态环境约束政策对渔业发展的严苛要求,也是发展休闲渔业的潜在资源。

(三)政策扶持

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把稻田综合种养,作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资金安排4800万元,建设了16个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化示范基地。

2.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稻田综合种养”。

4.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

5.《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以及《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等均对稻渔综合种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6.《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均明确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农业农村部还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和农业主推技术。

三、技术模式

(一)技术要点

稻渔综合种养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技术有:配套水稻栽培技术、配套水产品养殖技术、配套种养茬口衔接技术、配套施肥技术、配套病虫草害防控技术、配套水质调控技术、配套田间工程技术、配套捕捞技术、配套质量控制技术等9个方面。

1.配套水稻种植技术:宜选择茎杆粗壮、抗倒伏、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生长期长、分蘖力强、耐深水、耐肥抗倒、抗病虫、耐淹、丰产性能好、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水稻栽培应发挥边际效应,通过边际密植,最大限量保证单位面积水稻种植穴数。根据不同综合种养模式,采用“大垄双行,沟边密植”水稻插秧技术、“分箱式”水稻插秧技术、“双行靠、边行密”插秧技术、“合理密植、环沟加密”水稻栽培技术、“二控一防”水稻裁培技术、稻田免耕抛秧技术。

2.配套水产品养殖技术:应选择经济价值高、产业化发展前景好的品种,并且能适应稻田的浅水环境、较大温度变化、低溶氧、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中下层栖息性、草食性或杂食性的水产品种。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做好放苗前准备、苗种选择、苗种消毒、苗种投放、饲喂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工作。

3.配套种养茬口衔接技术:根据养殖品种生长特点,综合考虑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环境等多种因子,对稻—蟹共作,稻—虾连作、共作,稻—鳖共作、轮作,稻—鳅共作,稻—鱼共作等主要模式的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茬口衔接采用对应技术,合理安排翻耕、插秧、投苗、蓄水、收获等工作节点。

4.配套施肥技术:按“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一是测土配方一次性施肥,对土壤取样、测试化验,根据土壤的实际肥力和种植作物的需求,计算最佳的施肥比例及施肥量;二是基追结合分段施肥,将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以基肥为主、以追肥为辅,追肥少量多次。

5.配套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稻田中病虫草害有多种,如害虫有稻象甲、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等;稻杂草有稗草、慈姑、眼子菜、水马齿、莎草科杂草等;其他如鸟、鼠、蛇害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养殖产品的产量和收益。宜通过生态防控,降低农药使用量,通过建立天敌群落、生物工作等生态方式防虫,合理使用防鸟网、诱虫灯、防虫网等设备防鸟、虫,通过标准化田间工程进行控草。

6.配套水质调控技术:稻田水质常见的有低溶解氧、硫化物超标、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以及蓝藻水华等问题。一般应急调控采用注水、栅栏、筛网、沉淀、气浮、过滤等物理方法调控和混凝、沉淀、氧化还原和络合等化学方法调控。但多通过水位调节、底质改良、水色调节和种植水草、调整放养密度等方式,确保水质“肥活嫩爽”。

7.配套田间工程技术:根据不同综合种养模式,要对传统稻田进行工程化改造,改造过程中,不能破坏稻田的耕作层,开沟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0%。通过合理优化田沟、鱼溜的大小、深度,利用宽窄行、边际加密的插秧技术,保证水稻产量不减,同时工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机械化操作的要求。

8.配套捕捞技术:由于养殖品种不同,且稻田水深较浅,环境也较池塘复杂,捕捞时在借鉴池塘捕捞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茬口衔接状况,应充分利用鱼沟、鱼溜,根据养殖生物习性,采用网拉、排水干田、地笼诱捕,配合光照、堆草、流水迫聚等辅助手段,提高水产品起捕率、成活率。

9.配套质量控制技术:通过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品牌化产品生产,落实相关要求。把握稻田环境、水稻种植、水产养殖、捕捞、加工、仓储、流通等关键环节,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支撑,传感网络、可视化监控网络、RFID电子标签等手段,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全时空监控和质量安全动态追溯系统。

(二)主要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呈现出从单纯“稻鱼共生”向稻、鱼、虾、蟹、贝、龟鳖、蛙等共生和轮作的多种模式发展的趋势,已逐步形成稻—蟹、稻—虾、稻—龟鳖、稻—鱼、稻—贝、稻—蛙及综合类等7大类24种典型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各地区因地制宜,进一步本地化,区域特色明显。

1.稻—蟹共作模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浙江、上海、江苏、河北、湖北和云南等省份,已形成典型的“辽宁盘山模式”、“宁夏稻蟹共作模式”和“吉林稻田养蟹技术模式”等。

2.稻—虾连作、共作模式:由于操作简单、收益较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并且已经成为小龙虾的主要养殖方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四川、河北等省份,已形成典型的“湖北稻-小龙虾连作、共作模式”和“浙江绍兴稻-青虾连作模式”等。

3.稻—鳖共作、轮作模式: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北、福建以及江苏、天津等省份,已形成典型的“浙江德清稻-鳖共作、轮作模式”等。

4.稻—鳅共作模式:主要分布在河南、浙江、江苏、河北、湖北、重庆、天津、湖南、安徽等省份。目前只要有包括先鳅后稻、先稻后鳅、和双季稻泥鳅养殖模式,已形成典型的“浙江稻-鳅共作模式”等。

5.稻—鱼共作模式: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形成典型的“浙江丽水丘陵山区稻鱼共作模式”、“江西万载平原地区稻鱼共作模式”、“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等。

(三)技术标准

为规范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指导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相关省份水产技术推广单位和科研院所,制定我国首个稻渔综合种养方面的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其中“第1部分:通则”已于2017年9月30日正式发布,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通则”部分规范了稻渔综合种养方面相关术语定义、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技术评价等方面内容,适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技术规范制度、技术性能评估和综合效益评价;“通则”要求:平原地区水稻产量不低于500kg/亩,丘陵山区水稻单产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沟坑占比不超过10%;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纯收入平均提高50%以上,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不使用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系列分标准“稻—鱼(平原型、山区型、梯田型)”、“稻—蟹(中华绒螯蟹)”、“稻—虾(克氏原螯虾、青虾)”、“稻—鳖”、“稻—鳅”等系列标准目前正按计划制定中,预计于2019年发布。

四、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规划缺乏

当前,新思想、新战略、新部署对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要素条件提出了新要求,虽然国家和部分地方政府都对稻渔综合种养提出了政策支持,但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布局的整体规划还跟不上产业快速发展需求。难以保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与地方其他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产业发展;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很难形成产业聚集,发挥集聚效应,真正提高产业竞争力。一些地区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完全不顾自身发展能力,在对稻渔综合种养本身特性认识不够、研究不深,在地区发展能力与产业发展条件不匹配的情况下,简单复制,强行推广,重复建设。

(二)基础建设水平欠佳

配套田间工程技术是传统稻田养鱼向稻渔综合种养跨越的重要革新技术,但由于现代化、标准化的田间工程投资大,受资金限制及部分地区国土部门管控,目前,开挖简单的沟坑仍在稻渔综合种养工程中占主流,稻—鳖等对稻田工程化技术要求高的模式发展受到局限。

稻渔综合种养由于田间工程和茬口衔接等问题,对稻田机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尚没有开发出与稻渔综合种养相配套的农机,因此,部分稻渔综合种养田块甚至放弃水稻机械化收割,不符合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信息化是智慧农业的标志,物联网技术在部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得到应用,但应用面积仍不够广,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使用更少。

(三)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从全国情况看,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方兴未艾相比,稻渔综合种养基础理论研究仍不足。一是种业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与多样的养殖对象和模式相比,专门的水稻品种和水产品种严重缺乏,调查农户中64.2%的人表示需要新品种。二是稻田生态理论研究不足,生态管理技术缺乏创新。

尽管稻渔综合种养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但仍存在小范围病虫害发生,目前的“生态”仍停留在模式上,生态管理不够规范,防治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技术缺乏总结和创新。三是缺乏不同模式生产优势的理论解析,模式稳定性不足。新模式新技术更多停留在经验水平,由于缺乏理论指导,新模式缺乏稳定性。

(四)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

从全国情况看,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经营分散,10亩以下的农户占15.0%,10~50亩的占22.0%,50亩~100亩的占11.0%,100亩~500亩的占33.0%,500亩以上的仅占20.0%。组织化程度不高,87.5%的农户没有参加合作社或协会,市场博弈能力差。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意味着养殖所需资源分散、集中度不够,难以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形成合力,对稻田养殖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等均构成制约。另外,田块面积越小的农户,稻田开挖池塘面积越容易超出标准,偏离以渔促稻、生态环保的发展方向,不符合标准化发展趋势。

(五)从业者专业素质不高

稻渔综合种养是系统工程,其中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属于两个不同的技术工种,能否既掌握养殖和种植技术,又使不同配套技术有机融合,是对稻渔综合种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也关乎稻渔综合种养的成败。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稻渔综合种养职业农民严重不足,一是传统水稻种植从业者对水产养殖接触少,对鳖、蟹、泥鳅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知识尤其匮乏,缺乏必要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技术。二是水产养殖单位,重水产轻水稻,缺乏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难以保证综合效益。三是经营生产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质量安全管理技术和知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产品安全控制能力不足。

五、发展建议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成本的“地板”、资源环境的“紧箍咒”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稳粮增收面临新的挑战。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能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既破解了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又能解决了渔业“要空间”的问题,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好模式。目前,全国稻田面积4.5亿亩,保守估计其中15%以上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针对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以粮为主,工程化发展;生态优先,标准化发展;提质增效,规模化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化发展”原则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在全面分析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推动制定一批国家、地区或企业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区域布局,确保产业有序发展。争取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补贴范围,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稻田养殖基础设施建设、苗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简化申请审批手续,为稻田养殖户获得资金支持创造便利。

(二)强化技术集成创新与标准宣贯

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的平台优势,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和联合协作机制,针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加快主导模式和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加强水产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宣贯,加快推动稻—蟹、稻—鳖、稻—虾、稻—鲤、稻—鳅等模式标准的研究制定,确保模式发展不走样。

(三)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和经营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优势,积极构建与产业化相关的技术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苗种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经营主体,试点开展水产养殖互助保险,不断提升产业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稻渔综合种养产地环境和产品检验检测。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加工、销售等全过程信息化,建立可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积极培育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牌化经营,形成区域性的优势产业。

(四)加强培训示范和融合发展

整合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搭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经验交流平台,促进新型综合种养模式、稻田养殖技术、用药技术、质量安全管理技术和苗种等信息的交流传授和示范推广。做好国家级和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全国示范推广一批先进技术模式。挖掘稻渔综合种养“接二连三”功能,在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促进产业融合,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渔业、旅游业有机结合,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现代田园综合体样板。

(五)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和品牌创建

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方面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发展前景和所发挥的重要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争取上下认可、多方支持。总结宣传各地涌现出来的好模式、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宣传推介稻渔综合种养公共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产业品牌价值,扩大稻渔综合种养优质稻米、水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稻鱼共生:一水两用 一田多收 文章下载

稻鱼共生:一水两用 一田多收

盛夏时节,在平罗县通伏乡通城村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基地,一眼望去,嫩绿的稻秧在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一阵微风拂过,稻秧随风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稻田旁的农沟里,清澈的水面似一面镜子,不时被游动的鱼儿打破,泛起层层涟漪。

“不要小看那些小鱼,它们不仅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农业污染,还能使每亩地的收入增加千元左右。”通城村党支部书记马义解释说。

通城村属于盐碱地带,夏天白茫茫,冬天水汪汪是通城村十年前的真实写照,也是该村村民面对盐碱地束手无策的无奈感叹。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和盐碱地改良项目的实施,通城村抓住改革发展机遇,成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收储农民耕地4000亩,将过去“零碎化”土地“化零为整”,将“小块田”通过规划整合变成“大块田”,流转给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机械化率和新品种推广率,还让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18年,通城村村集体收入1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

盐碱地的蜕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平罗县绿康林家庭农场负责人周生林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2009年,周生林在村里流转1200余亩土地种植水稻,在惠民政策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周生林的家庭农场逐渐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道路。

“一样的田野,不一样的收入。”面对眼前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树成行的田园风光,周生林感慨地对记者说道。为了提高稻米品质,延长产业链,2018年,周生林拿出250亩地用于稻渔生态综合种养试验,通过稻田“稻鱼共养”方式,实现多重增收,该农场每亩最高实现增收1500元。

“走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子,大力提升稻米品质,提高品牌竞争力,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通伏乡党委书记方志斌告诉记者,今年,通伏乡在通城村开展1200亩稻渔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基地,在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按照水稻种植区域和水产养殖区域面积12:1的比例标准实施“稻鱼共养”,在不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农沟,新建环田沟,以每亩300尾的标准投放鲤鱼、草鱼、鲫鱼等鱼种,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根据稻鱼共生理论,水稻吸收肥料,净化水质,鱼类生活在良好的稻田环境中,摄食优质鲜活饵料,病原体相互感染的机会较少,体质健壮,抗病力强,稻鱼共生具有节水、节地、节肥、除害、除虫、改良盐碱地、疏松土壤、提高产量等多重作用,稻田原有的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平罗县水产中心主任马建勤说。

今年,在项目的支持下,周生林将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扩大到650亩,同时,还投放了500只鸭子,让稻、鱼、鸭融合在同一片水田里,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看到周生林的家庭农场去年收入可观,今年,我也投入300多亩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目前,水稻和鱼的长势良好,如果今年效果明显,明年将继续扩大面积。”该村种植大户郭小东乐呵呵地说。

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据了解,通过稻渔综合养殖模式,水稻每亩产量预计600公斤,以优质水稻价格每公斤3元计算,每亩收入1800元,秋收成鱼每亩100公斤,亩收入1200元,如此计算,每亩地可实现收入3000元。近年来,通城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全村9460余亩耕地全部种植优质稻。“我们将借力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实现形式,整合农业生产资源,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通城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提高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马义说。

石嘴山日报2019-8-5

 

 

稻渔产业已成江淮大地现代渔业新名片,百花齐放之势下,品牌之争将花落谁家? 文章下载

稻渔产业已成江淮大地现代渔业新名片,百花齐放之势下,品牌之争将花落谁家?

编者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成为我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近年来,在多方探索努力下各地掀起稻渔产业发展的蓬勃大势。在安徽,2018年也是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关键的一年,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广大种养户争抓发展机遇,完成农业种植效益的突围之“稻”。据安徽省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安徽省已有稻虾(渔)综合种养百亩点1078处、千亩连片122处,万亩连区13处。稻虾综合种养面积5万亩以上的市9个,仅小龙虾经济总产值就达190亿元。作为广大渔业从业者的香饽饽,安徽稻渔产业发展势头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无疑已经成为江淮大地现代渔业的新名片。

2018年12月29日,由安徽省水产学会主办、中国水产养殖网承办的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现代学术报告和稻虾综合种养品牌推介活动在合肥隆重举行,包括安徽省各市水产学会及有关单位代表及理事会代表、参加稻虾综合种养品牌推介活动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共约近300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九届安徽省水产学会理事会,并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知名专家做了学术报告,为学会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蒋军和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陆剑锋主持会议。

安徽省水产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

大会现场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蒋军主持会议

合肥工业大学陆剑锋教授主持会议

同时,由中国水产养殖网协办的稻虾综合种养品牌推介活动遴选产生了一批稻虾综合种养优秀企业和优质渔米品牌,对落实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促进安徽省稻渔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活动既是对过去尤其是即将过去的一年内安徽省稻虾产业发展情况的系统总结,也是为来年产业水平能更上新台阶进行谋划布局,得到了湛江利凯尔水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双能达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资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烟台鲤鱼门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科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湛江大丰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格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振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宜兴市苏亚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换届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安徽省水产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并选举出第九届理事会,合肥工业大学陆剑锋教授当选新一届理事长,副理事长包括蒋军、江河、赖年悦和鲍传和。此外,安徽农业大学万全教授当选监事长,监事包括殷永正和申德林。安徽省水产学会第八届理事会自2014年3月换届以来,至今已任期届满。近五年来,紧紧围绕全省渔业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会人才荟萃、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深入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服务,组织会员参加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为推进水产科技进步,实现农民增收、渔业增效提供技术支撑,为促进安徽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陆剑锋教授当选新一届理事长后发表了讲话,表示将努力承担起学会赋予自己的重任,学会将积极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新形式、新态势,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水产科技服务的迫切需求作为学会工作的出发点,团结全体会员和水产科技工作者,积极促进“政产学研推”相结合,协调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为我省水产事业和学会工作开创新的局面和创造新的辉煌。

现代渔业学术报告环节

随后,出席会议的部分领域专家分别就现代渔业和安徽省稻虾产业等内容作了专题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罗永康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罗永康教授就淡水鱼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功能评价作了报告,他重点谈到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鱼类蛋白资源在大健康产业中的竞争力和鱼类、鱼肉蛋白(肽)的开发与功能评价三点内容。据介绍,淡水鱼作为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水产食品,在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在医疗、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广泛得以应用。但是,鱼肉蛋白及蛋白肽的开发现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在生产方面,产品的得率比较低,产品良好的风味和加工特性未能有效开发,未全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在破解一系列技术难题后,淡水鱼蛋白资源将具有前所未有利用开发空间。

上海海洋大学罗国芝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罗国芝教授就养殖水体氨氮的转化途径与调控方式作了解析。她重点谈到了光合自养、自养硝化和异养同化三种氨氮处理方法的异同。光合自养即通过藻类/水生植物自然转化,此方式投入成本低,生态效益高,但是缺点是需光照,藻量不易控;相对较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自养细菌进行硝化反应,但硬件投资大,运行耗能大,会产生亚硝酸和硝酸盐,碱度消耗量最大(1g氨氮7.14gALK);而最后一种方式异养同化,具有高效、无需硬件、且不产生亚硝酸和硝酸盐等综合优势,其絮团悬浮会消耗能量,1g氨氮需3.57gALK,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增强。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蒋军

安徽省稻虾产业专题报告环节,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蒋军解读了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据介绍,工程实施中将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以沿江、沿淮、环巢湖区域为重点,创建工程标准化、稻田规模化、场区园林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生态循环、特色鲜明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到2022年建设3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00万亩以上的重点市,10个30万亩以上的重点县,20~30个连片规模5000亩以上高规格示范基地,20~30个稻田小龙虾秋苗繁育基地。

此外,提升科学种养水平,加强稻渔综合种养生态机理、技术模式优化创新研究,熟化、集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规范,集成先进实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到2022年打造3~5个有影响力的小龙虾和虾稻米品牌,培育10个科技型稻渔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联动,到2022年培育3~5个年产值超过3亿元的加工企业,创建3~5个农旅结合的龙虾特色小镇,打造10家稻虾综合种养融合发展领军企业。

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

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就《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发展趋势,要求(规范)和养殖模式》作了报告。他分别提到我国稻渔产业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稻蟹共作、稻鳖共作+轮作、稻虾连作+共作、稻鳅共作和稻鱼共作5种模式的技术要求和产业分布。最后还预测新型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4大趋势:

(1)规模化。土地流转,合作社,独立法人公司(国家示范基地)。

(2)特种化。从最初的稻鱼共作发展到现在不仅鱼,而且增添了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品种如虾、蟹、鳖、蛙等,在水产养殖品种中注重名优水产品的选择和种养的生态共赢

(3)品牌化。减药减肥,无污染。新型种养模式下还注重水产品饲料投喂和营养调控,保障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传统种养几乎不投喂饲料,水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受影响,同时影响种养的综合效益。渔米评比就是品牌化引领—培育精品品牌

(4)产业化。企业成为三产融合主体。生产销售旅游餐饮服务等一体化。农业文化遗产,美丽休闲乡村,美丽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精致农业 主要途径

中国农资集团安徽分公司负责人邓飞

中国农资集团安徽分公司负责人邓飞为大家介绍了优质水稻品种——泰优398,据了解,泰优398去年在江西、安徽、湖南各地方种植表现出超强抗稻瘟病能力,抗逆境能力。此外,经市场验证和消费者评价,米饭软而不粘,口感非常好,并获国优二级 ,目前米场订购谷价达145元/100斤。邓飞还就种植技术和市场效益等进行了简要分析,吸引了到场种植户的关注。

安徽省全椒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技师葛道林

安徽省全椒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技师葛道林讲解了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优质水稻品种的栽培,他认为稻米品质是个综合性状,不同用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就总体来看,稻米品质应从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等方面衡量。稻米品质的优劣取决于品种的遗传特性与环境条件影响的综合作用结果。对于选择策略,他谈及四个指标:

1、米质:常规品种优于杂交品种,上述杂交品种为三系品种。

2、移栽期:6月上旬选择生育期130-135天品种, 6月中旬选择生育期125-130天品种,6月下旬选择生育期120-125天品种。

3、种子价格:常规品种价低,三系杂交品种高。

4、抗倒性:杂交品种优于常规品种。

苏州捷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汪庆亚经理

水产养殖典型企业苏州捷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汪庆亚经理向大家讲解了安徽省稻虾共养综合服务智慧平台,他详细介绍了其平台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架构,通过手机客户端即全面收集了养殖企业基本信息、养殖环境信息、苗种投入品来源信息、药品使用信息、质量检测信息和流通信息。对于消费者,能够及时追溯目标水产品的产地、药残、卖场等相关信息,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对于政府主管部门,可实时监管辖区内所有水产品的生长环境信息、苗种信息、投入品信息、病防信息、质检报告、流通信息等供应链各环节信息,保障本地水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企业自身,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养殖效益;另外,平台还对接电子商务,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方便让优质水产品找到目标客户。

中化化肥安徽分公司周海庭副总经理

中化化肥安徽分公司周海庭副总经理介绍了稻虾专用肥料(虾稻宝),中化虾稻宝是2015年由湖北中化东方研制,融合有机肥、无机肥、生物菌剂及多年在水产鱼肥方面的积累,精心制造。2015~2016年中化委托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和潜江土肥站经过多年安全性实验、验证,产品适合虾稻共作模式,既能满足水稻稳产、小龙虾养殖安全性需求,还能改善水体抑制青苔,真正做到高产安全更环保。

最后,大会为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优秀企业和优质渔米品牌进行表彰推介,对获奖企业举行授牌仪式。

 

颁奖仪式

本次参评企业是通过安徽省学会推荐和企业自主报名的,经评选委员会遴选,综合各评比结果,对稻虾综合种养优秀企业和优质渔米品牌进行表彰推介。活动共设立了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口感奖“金奖“、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口感奖”银奖”、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小龙虾苗种示范基地、安徽省“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精品虾养殖示范基地四个奖项。28日下午,66家企业及合作社单位带来各自渔米(粳米、籼米),现场蒸煮展开较量,经过专家评委会和普通市民代表通过观、闻、品、比四道环节,根据其光泽度、香味、柔软性和弹性四项指标综合考量,一番激烈的角逐之后,各大奖项才最终产生。

 

 

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 文章下载

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

稻田浅水环境为许多水产动物提供了生境,也为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一个区域的稻田是否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常常受到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对有效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我国南方 10 省区为研究区域,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研究利用气象资料和农业统计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地理分布数据库,确定了 15 个影响稻鱼共生系统推广效率的指标,通过指标的层级模型和线性加权评分法对不同稻田的推广优先等级进行评估,并构建了基于稻田总面积、推广率和单产水平下鱼产量估算的简易模型。

结果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可划分为 4 个推广优先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等级1 占29.6% (3.59×106hm2),等级2 占16.9%(2.05×106hm2),等级3 占24.2%(2.94×106hm2)和等级4 占29.4% (3.57×106hm2);其中湖南、四川、 江西和浙江4 省区的稻田50%以上属于等级1 和等级2,而在云南和贵州基本上所有的稻田都属于等级3 和等级4。等级1 和等级2 的稻田适合推广集约型稻鱼共生模式,这两个等级的稻田每个生长季可产出最高鱼产量分别为 3.77×106t 和 2.15×106t;而等级 3 的稻田适合进行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相结合的推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最高鱼产量分别为0.62×106t 和 3.09×106t。

本研究主要结果为合理制定稻鱼共生系统推广策略提供借鉴,也可为国内外稻田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前 言

耕地和淡水资源是全球粮食可持续生产至关重要的基础,如何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环境负效应, 是全球农业系统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而言尤其如此。

水稻(Oryza sativa)和水产品是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两者的需求量均在不断地增加。据估测,到2025 年中国水稻产量将比2014 年提高2.6%,而水产品产量的增加比例将高达25.8%。但是,由于未来全球捕捞业的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缩小,水产品产量的提高将几乎全部来自于养殖的方式。然而,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崛起却因水土资源的限制及其集约化发展所引发的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而饱受争议。

稻鱼共生是在水稻生长季将水稻和水产动物放置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生态农业模式,是稻田水产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的最主要模式。稻鱼共生系统利用种养耦合的方式合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水土空间和养分,发挥水稻和水产动物之间的生态互惠作用,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双赢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稻鱼共生系统历史悠久,在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也早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便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地开展推广工作,并于2005年将我国南方山区梯田具有1200 多年历史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评选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以稻鱼共生为主的稻田水产养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许多亚洲国家如孟加拉国、老挝、越南和印度尼西亚都有快速发展。中国在20 世纪的50、80 和90 年代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稻田水产养殖的发展,成为了全球稻田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进入21 世纪以来,相关产业取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生产管理水平上的提升,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新趋势。

据估计,全球90%以上的稻田处于不同程度的淹水状态,约有1.34 亿 hm2 的稻田被认为能够开展水产动物的养殖。很早便有观点认为,如果所有合适稻鱼共生系统的稻田都能够被利用起来,即使是较低的生产水平也能对水产品供给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不论在亚洲其他国家还是中国,真正实践水产养殖的稻田比例远远小于人们的预期。

在中国,广袤的稻田对于水产养殖而言仍旧是有待开拓利用的潜在资源。目前用于水产养殖的稻田有1.51×106 hm2, 占总稻田面积的5%左右,而每年产出的水产品约1.5×106 t,仅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5%左右。一方面,稻田水产养殖有着巨大的推广潜力;另一方面,进一步的推广仍需克服基础理论、人才技术、经营销售和政策管理等多方面的不足。从国家和区域的角度出发,为了保证稻田水产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根据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要素条件进行合理的整体布局,使其跟上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全国的稻田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稻田分布及其开展水产养殖的适宜性特征以深入了解稻田水产养殖的推广潜力,是有效利用稻田资源、合理制定推广策略的重要基础。

目前几乎未见关于稻田水产养殖推广潜力的评估研究。中国稻作区内不同区域开展水产养殖的优势差异如何?如何结合各地区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推广方案?大面积推广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经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相结合开展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区划、适宜性分析和最佳选址等方面的分析,为包括水产养殖在内的不同土地利用的效应评估和决策制定带来了便利。这些研究为稻田水产养殖的推广潜力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 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准则决策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评估我国南方地区稻鱼共生系统推广潜力的指标体系和产量预测模型;并将我国南方10 个省市稻田划分为4 个推广优先等级,其中,等级1 和等级2 稻田适合推广集约型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分别占29.6%和16.9%,最大可获得鱼产量5.92×106 t;等级3 稻田面积占 24.2%,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集约型或粗放型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平均能获得鱼产量1.85×106 t。这些结果为合理制定稻鱼共生系统推广策略提供借鉴,也可为国内外稻田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农业环境科学2019-7-10

 

 

党建来“领航” 治贫有良方 稻花鱼变“致富鱼” 文章下载

党建来“领航” 治贫有良方 稻花鱼变“致富鱼”

日前,车子驶入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大片大片的稻田进入眼帘,不时还能看到悠闲的白鹭翩飞起舞,田里成群的鱼儿嬉戏追逐。此情此景让人想起“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优美诗句,只不过西塞山换成了岩门司村,鳜鱼变成了稻花鱼。

站在田垅上的村民不时叫道“抓到一条了,抓到一条了!”“快点,还有一条,就在你脚下啊!”人们欢快的笑声在田间回荡。

“瞧,这一片就是我们村用来养鱼的示范稻田,这里水质非常好,养出来的鱼,鱼肉嫩香,是煮苗家酸汤鱼的好食材。”在岩门司村稻田养鱼示范基地上,该村党支部书记田淋文高兴地对记者说。

田淋文还算了一笔经济账:“稻田养鱼”产业让水稻不减产,品质还提升。按照每亩田产鱼80斤,市场价30元一斤计算,合计一下,每亩田收入至少可增加2400元以上。

美丽乡村的嬗变,离不开黔东南州水务局的帮扶。

入户走访,岩门司村属深度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136户702人,村里田少人多、土少山多,除了传统耕作,没有其他产业。

但由于当地空气清新,自然环境良好,历来还有养鱼苗的传统。尤其是看到村民在家里办喜事需要到农贸市场买鱼,州水务局党组成员从中受到启发:“别人专业养鱼能赚钱,我们为啥不利用稻田养鱼满足自己的需求呢。”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通过稻田养鱼可建立良好的稻鱼生态种养环境,做到“优质、生态、无农残”,提升稻米品质,实现良好的综合效益。

于是,州水务局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支“两委”干部,下决心非要在这产业上搞出点名堂来。

“稻+鱼”这一模式最开始并不被村民看好,州水务局驻村干部、村两委就每天晚上去农户家里做工作,耐心向群众讲解其他地方养殖稻花鱼的成功经验和经济收益,从宣传发动、地块规划、种苗引进、技术指导、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全程参与,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并参与进来。

岩门司村水源丰富,但缺少水利工程的支撑。为让稻花鱼有一个“安乐窝”,在州水务局和各级相关部门的协调支持下,岩门司村修了新沟渠、拦水堰,维护了老沟渠,灌溉用水不断优化,且在每块稻田中央或靠田壁,均硬化了田坎,保障田间蓄水,布设了壕沟或水凼,满足鱼儿畅游需求。

张宗荣是岩门司村第一批尝到“甜头”的贫困户,积极响应政策,自学技术,2019年4月,插完秧后,投放的2亩稻花鱼陆续开始上市销售了。

看到张宗荣养殖稻花鱼喜获丰收,村民们也纷纷加入到稻花鱼养殖中来。今年,全村稻花鱼养殖农户有100多户,稻花鱼养殖面积近200亩。

为让所有养殖稻花鱼的村民都能从中获利,州水务局邀请技术人员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并无偿为群众做好产品宣传推广和寻找销路。有了鱼苗、技术和销路作坚强保障,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发展稻田养鱼能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能助民增收,又能利用农村闲置地。”州水务局驻村第一书记潘齐权说,稻鱼共生绿色环保,比单种水稻每亩纯利润多2000余元,十分适合农户规模养殖,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子。

近年来,州水务局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思路,以“民心党建”工程为统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攻坚堡垒作用和党员的主力军作用,探索“机关党支部+村支部”“党建+脱贫”模式,通过加强对帮扶村的工作指导服务,把发展稻花鱼养殖作为落实党建扶贫工程。同时,资助贫困子女入学、临时救济、引导困难群众发展生产,继而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促进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稻田养鱼这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是黔东南州充分挖掘自身生态优势,走生态路、发山水财、吃绿色饭的一个缩影。

“我家田养的鱼又大又肥,一亩估计得80斤,今年估计每亩养鱼收入2000元左右,稻花鱼成为了我们贫困户脱贫的‘致富鱼’。”村民田应华激动地说。

目前,岩门司村稻花鱼养殖在当地已小有名气,鱼儿因其鲜嫩美味的口感和原生态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城里人的青睐和认可。

  多彩贵州网2019-8-16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