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政策措施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区交通局

题目:“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资料提供时间:2022-07-05

目录

更多

重磅!沈阳发布“十四五”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文章下载

重磅!沈阳发布“十四五”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是治理大城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交通强国战略精神,深化公交都市建设,推动公交行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辽宁省加快推进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中国共产党沈阳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沈阳市“十四五”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沈阳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与上位规划,全面衔接《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沈阳市城市核心发展板块划定方案》《沈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沈阳总体城市设计》《沈阳市城市更新专项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沈阳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坚持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并成功获得交通运输部授予的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基本形成以城市公交、地铁为骨干,多种出行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格局,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轨道交通网络持续完善。相继开通地铁2号线北延长线、9号线、10号线3条地铁线路,形成“一横一纵双L”的网络化运营格局,地铁运营线路长度增加62公里,达到117公里,全国排名第17位。在建地铁4号线、2号线南延线、3号线、6号线和1号线东延线5条线路,在建里程140公里。 有轨电车方面,开通有轨电车4号线和6号线,运营里程增加28公里,达到97公里,与高铁、机场、地铁站点形成良好衔接。

公交线网规模大幅增加。进一步丰富公交服务模式,新开公交线路91条,其中新增微循环公交线路70条。进一步强化与地铁线路的接驳,调整优化公交线路117条。公交线路总数达到321条,增加公交线路运营里程952.9公里,公交线路运营总里程达到5261公里,公交线路道路覆盖率达到43%。

公交站点覆盖率显著提升。现有公交站点4507处,配套公交候车亭共计4929个。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100%,满足公交都市创建指标要求;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62%,满足《辽宁省加快推进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文件要求。

公交车辆实现绿色升级。围绕绿色交通发展要求,新购、更新公交车辆3359台,公交车辆总数达到6012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85%。

多措并举扩容场站规模。通过共享既有公交场站资源、挖掘立交桥下空间、施划公交停车位等措施,扩容公交场站规模,公交场站总数达到149处,占地总面积达到99万平方米,逐步缓解二环内公交车辆占马路停车问题。

公交配套设施持续优化。沈阳市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302公里,配套电子警察系统65套,设置公交优先路口共计280个,早晚高峰时段公交平均运营时速18.1公里/小时。 建成区内设置公交港湾站共计247处,主要分布于一环路、二环路、黄河大街、浑南大道等城市干路。

(二)问题挑战

“十三五”时期,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成绩显著,但在疫情常态化、轨道交通快速完善等要素影响下,对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期盼,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对比先进城市找差距,公交基础设施能力仍有待加强。 近年来围绕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沈阳市不断加大公交基础设施投入,但与国内交通发达城市对比,仍存在公交线路数量少、公交车辆保有量低、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数量少等问题,且尚未形成公交场站经营收益反哺公交运营的发展机制。

对照人民满意找短板,公交出行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 随着公交线网的持续优化,公交服务实现了“连线成网,全面覆盖”,但市民对公交出行服务的诉求从“走得了”升级为“走得好”,对公交服务提出“准点、舒适、方便、快捷、高效”的更高要求。

评估公交客流发展趋势,常规公交吸引力正逐步下降。 随着地铁线网的快速发展,常规公交客运量与地铁客运量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新冠疫情的常态化趋势,逐步转变了部分市民出行方式,常规公交客流从2020年断崖式下降后,一直难以恢复到2019年客流水平。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要求,测算公交分担率目标与公交客流需求,基于现状公交发展政策,将难以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亟需通过“以静制动”的停车管理政策以及公交优先的道路运管政策,限制小汽车方式出行,大幅提高公交吸引力。

反思公交发展问题症结,现状公交管理体制机制已经成为制约公交高品质发展的重要阻力。公交市场经营主体多达16家,成分复杂,导致公交线网调整难度大,无法做到车辆统筹调度、场站就近使用,给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造成极大困难。尚未建立公交成本规制和服务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导致公交企业缺乏改善服务质量的动力。同时,受经营管制、票价管理等政策限制,叠加客流下降影响,公交企业亏损严重,部分公交线路存在停运的社会稳定风险。

(三)形势要求

“十四五”期间,沈阳处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但公共交通仍将是城市客运交通的主导方式,是城市提升绿色交通出行比例、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

1.政策引领,聚势赋能

公交优先是国家长期实施的一项交通发展基本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交办运[2016]157号)《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国发[2021]8号)等文件均对公共交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吸引小汽车出行者改乘公共交通出行,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总量,减轻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形成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

2.步履铿锵,夯实基础

辽宁省作为全国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将城市公交列为先行先试四大试点方案之一,出台《辽宁省加快推进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省市联动机制。2020年沈阳市通过交通运输部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验收,获得“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2021年,为落实全省交通强国战略精神、体现我市公交行业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起草《沈阳市加快推进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以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城市公交为目标,通过5年时间示范创建,建立健全公共交通发展体制机制,确保我市公交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确保进入全国城市公交发展先进行列,确保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

3.蓝图已绘,砥砺奋进

“十四五”时期是沈阳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系列十四五规划已开篇布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正同步编制,公交体制改革、公交高质量发展正在稳步推进,为沈阳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进一步强化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支撑沈阳中心城市建设。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积极落实辽宁省省委省政府、沈阳市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和部署,围绕推动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和落实“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总要求,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运输服务时代特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倡导绿色出行理念。对标国内先进城市经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施“高品质、高效能”服务导向型的城市公共交通改革为主线,以人民满意为目的,着力构建多层次公交网、落实公交场站用地、提升公交配套设施、智慧赋能公交系统、重塑行业治理体系,更好发挥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大局。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深化沈阳公交都市建设,为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证,全面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把增进群众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求,推进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绿色低碳。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扩大有效供给;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公交优先战略向纵深发展,鼓励集约绿色出行。

坚持一体融合。 加强“常规公交+轨道+慢行”网络融合的城市公交网,协调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推动各层级与多方式交通间有机衔接;发挥交通在城市更新中的支撑和保障功能。

坚持创新驱动。 提升公交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应用,强化信息系统业务协同度应用,适应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求,提升综合交通智慧化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 深化常规公交行业改革,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广泛汇聚资本和资源,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发展定位

围绕“公益性+市场化”发展定位,开阔思路、创新举措、锐意进取、寻求突破,着力构建“1公里步行、3公里自行车、5公里常规公交、长距离轨道”的现代城市客运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公交高质量发展。

(四)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与党代会发展要求。依据《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沈阳市“十四五”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沈阳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绿色宜行城市交通。

全面支撑城市空间发展规划蓝图。结合正在编制的《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落实“一枢纽四中心”发展目标,支撑“一主三副、一河两岸、一廊两轴”空间结构。

全面支撑轨道上城市建设。全面对接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线网与正在编制的《沈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推动公交-轨道双网融合。

全面服务城市更新建设。结合城市道路建设、街道更新及地块出让,加密重点区域公交线网,开辟特色公交,保障公交场站用地,开展公交配套设施高品质建设。

(五)发展目标

以公交改革为抓手,持续深化公交都市建设,推进公交高质量发展,倾力打造“全覆盖、多层次、有颜值、有温度”的公交体系,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完善公共交通均等化出行服务,全面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基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面推动绿色出行。 优化出行结构,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达到60%,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实现100%。

——基于人民美好出行诉求,大力完善公交服务。实现出门有站点,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70%;到站车就来,公交来车信息预报率达到100%;时间有保障,公交专用道设置率20%;换乘一体化,公交换乘系数不大于1.5。

——基于公交高质量发展,充分保障公交设施用地。公交进场率100%,空驶率<2%。

三、构建多层次公交网

围绕轨道上的城市目标,结合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由快、干、普、支构成的四级常规公交网和由定制公交、旅游公交、城乡公交组成的特色公交网,形成多元化的公交服务网络。着力支撑轨道上的城市建设,强化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衔接。着力提升跨区公交出行效率,开发公交快线服务产品。着力引导城市核心功能板块发展,加密外围发展区域公交线网。着力推动“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探索优化旅游专线、定制公交。

(一)推动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双网融合

遵循优势互补、适度竞争的原则,结合地铁线路开通,逐步增加公交接驳线路、优化公交竞争线路,无缝衔接地铁出站口与公交站点,整合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运营管理。

1.优化调整竞争线路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客流走廊特性等因素,对轨道运营后客流损失量较大的竞争性公交线路进行调整。与轨道交通重合10个及以上轨道站或重合段公交站点占线路总站点数达70%以上的公交线路为强竞争性公交线路,地铁开通半年后公交客流向地铁转移比大于等于30%,则应研究采取长线截短、抽疏站点、调整路径或取消线路的方式优化线路;客流转移比小于30%,宜抽疏站点或调整路径。与轨道交通重合5~9个轨道站且重合段公交站点占线路总站点数小于70%的公交线路为一般竞争性公交线路,地铁开通半年后公交客流转移地铁比大于等于30%,宜对公交线路进行长线截短、抽疏站点或调整路径。竞争线路中具有旅游、休闲观光等特殊功能的线路,可予保留。

2.加密延伸接驳线路

结合轨道交通沿线大型居住社区、商业中心及生产制造区等客流聚集地,新增微循环公交支线,加强与轨道交通的接驳。对于首末站在轨道站点2公里服务范围内但未形成接驳的公交干线和普线,选择合适的路径延伸至邻近轨道站,增强轨道交通站点的公交接驳服务。

3.强化轨道站点与公交站点无缝衔接

结合在建地铁、街路更新、地下管线建设及道路拓宽等工程项目建设,逐步迁移公交车站至地铁出站口,实现公交与地铁换乘距离小于50m。结合在建地铁站点规划设计,落实微循环公交支线首末站用地,实现公交首末站候客区与地铁出入口无缝衔接。

4.加强轨道与常规公交运营整合

试点实施与轨道运营计划相协调的接驳公交线路运营时刻表,减少乘客候车延误,实现乘客候车延误不超过3分钟。结合地铁运营,逐步延长兴华街、青年大街、鸭绿江街、虎石台大街、南京南街、胜利大街、沈营大街、沈本大街、长青南街、富民街、浑南路、南阳湖街、沈新路、北二路、沈北路等道路公交运营时间,让城市夜归人感受公交温度。

(二)新增公交快线

公交快线作为轨道交通重要补充,为城市组团间的长距离公交出行提供快速、直达的服务。研究对现状公交快线进行优化延伸,将301路等公交线路延伸至沈阳南站等交通枢纽。探索优化调整既有跨区公交线路运营模式,对168路等联系旅游景区的公交线路,在节假日和周末增加大站快车,服务周末娱乐客流需求;对328路等联系外围新城的跨区公交线路,在早晚高峰,定点增加大站快车,带动外围新城产业发展。结合城市外围既有跨区客流走廊、新建道路桥梁、核心功能板块地块开发,研究开辟公交快线。探索打破行政壁垒,以沈抚新区为试点,开行沈抚跨市公交,推动沈阳都市圈一体化建设。通过增强公交快线标识、合理制定快线票价、改造升级沿线站点公交站亭,塑造公交快线品牌特色。

(三)优化调整公交干线与普线网

1.加密外围地区公交线路

围绕“一主三副、一河两岸、一廊两轴”空间布局和35个核心功能板块划定方案,重点对南部主城、西部副城、北部副城、东部副城等公交覆盖薄弱区域公交线网进行加密,带动浑南新城、经开区、沈北新区等外围区域及上沙、中德园、丁香湖、王家湾、汽车城等核心功能板块开发建设,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2.优化调整核心区公交线路

结合地铁开通、道路施工,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为导向,按照“一线一策”的优化思路,逐步优化调整既有公交线路。 针对公交线路过长的公交线路,按照公交干线公交12-22公里、公交普线8-15公里、公交支线小于10公里的划分标准,通过线路拆分增加配车数量,保障公交运行准点率。针对非直线系数过高的公交线路,按照公交干线不大于1.4、公交普线不大于1.8的划分标准,通过裁弯取直调整线路走向,提高公交运行效率,降低热点路段公交线路重复率。

(四)丰富完善特色公交

1.优化旅游公交线路为全面支撑沈阳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国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显著提升沈阳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产品供给力、产业竞争力,全面优化旅游公交线路。强化旅游公交公益性属性,设置观光巴士线、景区直通线、夜游观光线3类旅游线路,覆盖全部重要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实现“快进出、慢游玩”。

观光巴士线在现状旅游观光1号线基础上,基于城市文化脉络,进一步丰富完善,串联沈阳重要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地标建筑等,展现沈阳城市风光,打造城市名片。

景区直通线在现状观光一线、浑河西峡谷旅游专线、蒲河廊道观光旅游1线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线路走向与运营服务,结合沈阳客流特征,串联大型景区和综合交通枢纽,提供“快速直达、一客一座”的高品质出行服务。

夜游观光线重点围绕一河两岸、青年大街等城市夜间景观、亮化街道、地标建筑,开行公交专线,展现万家灯火、不夜盛京。

2.试点推广定制公交

研究在城市外围新兴产业区及不具备开通公交条件的区域,结合市民实际出行需求,探索发展定制公交,强化点对点的直达客运服务。探索搭建定制公交APP平台,优先在科创园区、国有企业、政府单位等机构宣传推广使用,逐步培育定制公交客流。

3.推动农村客运公交化与城乡公交一体化

因地制宜选择农村客运运营模式。对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镇,灵活采用城市公交延伸、城乡公交、镇村公交、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等模式推动全域公交发展。 对临近主要城镇和国省干线的地区,可灵活选用城乡公交或客运班线延伸的方式统筹推进通客车工作。

四、落实公交场站用地

以“全市统筹,车随站走”为原则,按照“外扩、内优”的发展思路,持续加大公交枢纽站、停保场和首末站的建设力度。城市外围新增场站用地以建设枢纽站和停保场为主,城区内部新增场站用地以建设小型首末站为主。全面实现公交车进场率达到100%,新建场站100%配建充电桩,满足公交“新能源、小型化”的转型需求。

(一)积极推动公交枢纽站建设

强化轨道交通站点与公交场站多方式一体化换乘,续建完成沈阳站西广场、钻石山等公交枢纽,升级改造世纪大厦等公交枢纽,规划新增铁西宝马、中关村、全运路、世博园、沈阳南站西广场、望花街、蒲河路南等外围枢纽,探索对月星、曹仲、轩兴四路等枢纽结合地块开发进行TOD综合建设,实现公交与国家铁路、城市轨道、小汽车、长途客车等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接驳换乘。

(二)持续扩大公交场站规模

积极落实沈阳市公交场站专项规划,结合核心功能发展板块,统筹规划控制枢纽场站,探索公交场站综合开发。

二环以内核心区,按照“促疏解,保服务”的要求,优先满足公交车辆运营停放需求,以满足接驳换乘、夜间停放功能为主,逐步疏解现状场站驻车保养功能,实现公交场站资源集约化、功能专业化。规划储备新增惠民新居、高官台街场站、兴隆大天地等公交停车场,扩大公交场站数量规模,实现城市核心区域公交车辆全部进场。

二环以外中心城区,以“强便利,重复合”为引领,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公交场站用地,建设大通湖街细河路、劳动路场站、长堤湾西等公交场站。探索建立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反哺运营机制,形成“以站养站”良性循环。

高快速路周边交通设施用地,按照“助实施,增用地”的要求,扩大公交场站规划控制面积,提高建设标准,在满足城市外围公交线路车辆停放需求的同时,承接四环以内城市公交车辆停保功能。重点结合四环快速化改造及服务区建设,储备胜利大街东、沈祝线等公交停保场,通过完善公交车辆停保设施,逐步完善服务全市公交的驻车保养场站体系。

(三)探索建立公交首末站配建制度

探索制定《大型建筑公交场站配建指引》及《建筑配建公交首末站设计导则》,在大型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以及公共建筑体配建公交首末站,逐步以配建首末站就近替代地块周边临时公交场站。

(四)优化提升既有公交场站

试点既有场站综合开发。深入研究北一路、九一八、软件园等既有公交场站综合改造,探索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较好的公交场站进行用地综合开发试点,完善城市公交用地综合开发增值效益反哺机制,缓解公交公司运营资金缺口。

充分挖掘既有场站富余能力。根据既有公交场站的运营使用情况,结合公交线网的完善与调整,通过公交车辆调度集中化、场站运营信息透明化,充分盘活具备富余能力的场站。建立完善统筹机制,打破经营主体壁垒,协调好、维护好场站经营主体的利益,促进公交场站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优先解决周边马路停车及新增公交需求。

五、提升公交配套设施

落实公交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优化公交配套设施,着力提升运营品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合理设置公交港湾站、更新公交站亭。增设公交专用道,实施交叉口公交优先,强化公交路权,提高公交核心竞争力。优化公交车辆配置,支撑多层次公交线网发展,及时更新运营车辆,提升车辆品质,保障运营安全。合理制定公交车身广告导则,塑造良好城市形象。

(一)结合城建项目完善公交配套设施

结合地铁建设、街路更新、快速路及市政管线施工后道路恢复工程,研究将建设公交港湾站、更新公交站亭纳入街路全要素管控导则,实现公交站点与道路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建设公交港湾站。按照街道全要素设计导则,结合道路施工恢复工程,高标准建设完善公交港湾站。统一公交港湾站建设标准,对慢行空间不小于14米的路段,设置深港湾站,满足公交双排停靠;对慢行空间小于14米,不小于10米的路段,设置普通港湾站,满足公交单排停靠;对慢行空间小于9米的路段,设置标线港湾站。

更新公交站亭。依据《沈阳市公交候车亭设计导则》,结合公交港湾改造、公交车站迁移、街路更新等项目同步更新改造公交站亭。

(二)拓展公交专用道网络

完善公交专用道网络。结合我市路网规划建设的总体安排,针对新建道路,通过流量预判及公交线路建设等前提条件,适时增建公交专用道。新增专用道以早、晚高峰小时公交专用为主,并允许通勤车、大客车借用走行。

推动公交节点优先。针对公交专用道交叉口断点,延伸公交专用道至交叉路口,探索采用智能手段确保高峰时段公交车辆信号优先,全面实现公交专用道连续性和通达性,充分发挥专用道网络化效益。

(三)优化公交车辆配置

优化公交运力配置。结合公交线网完善及客流需求,进一步扩大公共汽(电)车辆数量规模。对运营里程达到40万公里的公共汽(电)车实施报废更新。新增、更新车辆向安全化、电动化、小型化、多样化、高档化转变,依据“快-干-普-支”公交线网,精准匹配公交车型,公交快线、干线采用12-15米车长大型巴士;公交普线逐步调整8-10米车长中型巴士;公交支线逐步调整为5-7米车长小型巴士以适应支路街巷通行条件。

提升公交车辆服务形象。进一步对公交快线、支线车身进行设计,增加线路定位与编号等标识性,提升车辆质感,打造城市名片。研究制定《沈阳公交车身广告设计导则》,对车身广告展示内容、位置、画面色彩、制作品质等实行全要素管控,力求简洁、清晰,符合沈阳都市形象。

六、智慧赋能公交系统

聚焦“人、车、线、站”等关键要素,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运营调度、视频监管和信息服务系统的智能网联。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北斗卫星、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深度融合应用。推进公交大数据平台与智能公交服务场景建设,支撑政府规划决策、行业运营管理和公众智慧出行服务,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强化公交运营数据发掘与利用

有效收集分析公交车辆定位、视频监控数据,为公交日常指挥调度、线网优化调整,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针对平峰、高峰、特殊赛事活动等时段,利用实时数据灵活制定运营组织方案,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推动运用场景接入“一网统管”平台,运营数据反哺其他政务系统开发需求。

(二)建设智能公交服务场景

将公交出行服务纳入“盛世通”APP,为市民提供公交实时信息、等车时间等服务,强化“一码通城”。推广应用电子站牌等智能终端设备,为乘客实时提供班次到达、车厢拥挤与路况信息。试点建立MaaS(出行即服务)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平台的应用场景,逐步推广MaaS平台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应用。

(三)打造智能公交示范线路

通过大东汽车城专线、经开区智能自动驾驶示范线试点,逐步实现道路公交绿波引导、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车速控制、自动精准停靠等功能,使公交运行更加安全畅通、精准可控。构建“车、路、云、网、图”协同的V2X(车用无线通信)公交车联网系统,打造全市精准智能公交网。依托智能公交示范线路运营经验,不断完善驾驶辅助系统功能,开展探索无人驾驶公交。

七、重塑行业治理体系

(一)大力推进公交行业体制机制改革

结合《沈阳市城市公交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开展成本规制、资源整合、票制优化、企业管理等行业改革。

完善公交补贴机制。制定《沈阳市城市公交运营成本规制暂行办法》,推进公交票款统一平台结算,精准补贴公交企业。制定《沈阳市城市公交运营财政补贴暂行办法》《沈阳市城市公交运营服务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实行服务质量考核与成本规制补贴相挂钩机制,搭建行业运行监管综合平台,健全行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能力。

整合优化公交资源。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规划对公交线网逐步进行调整,科学解决公交线网重复系数高、非直线系数高、车辆空载率高、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完成对外围公交线路回收计划,重点统筹外围副城、新城公交运输服务,逐步推行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推行城乡间换乘优惠等措施,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按照“场(站)运分离、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思路,对公交场站实行统一经营,建立场站反哺公交机制,为各公交营运企业提供开放的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稳慎推进公交票制改革。按照国家、省相关要求和市政府部署,以“财政可承担、乘客可承受、企业可持续”为原则,加强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政策研究,择机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票制改革,建立多层次、差别化公交票制票价体系,使公交的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化,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的整体吸引力。

提升公交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国有公交企业体制机制改革,配强领导班子,引进先进人才,推动企业向“公益性+市场化”运营模式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开通定制公交、旅游公交、通勤公交,满足广大市民差异化出行需求。在满足不同时段和不同区域市民需求基础上,科学调配和使用大中小车辆,用最低的资源投入满足最大的出行需求。

(二)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从公交接驳换乘、公交港湾站设计、配建公交首末站、专用道设置、公交线网优化、公交车身广告等全方位制定公交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内容完整、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城市公共交通标准体系。制定出台《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衔接城市交通枢纽服务指南》,结合交通枢纽设施布局,制定公交车站优化调整原则,实现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接驳换乘。制定《沈阳市建设项目公交首末站配建指南》,明确配建公交首末站规模要求、配建区域,制定相关行政审批、验收流程。出台《沈阳市公交线网优化调整导则》,明确公交线路优化调整的原则、方法,形成功能明确、层次清晰、协调均衡的公交线网体系。制定《沈阳公交车身广告设计导则》,对车身广告展示内容、位置、画面色彩等实行全要素管控。

(三)筑牢公交安全防线

建立更加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压实各级安全责任、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深化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公交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与政府监管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化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责任。大力推进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化运行,制定完善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明晰安全监管职责。

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管理,摸清风险底数,建立风险清单,确定防控要点,强化动态监测;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推动隐患清零,落实重大隐患“一事一办”“专人督办”制度。建立专家“体检”式检查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安全管理状况,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

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常态化应急管理领导机制,优化部门应急管理职能配置,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物资装备配备,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及时救援、有效救治、妥善救助“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部门联动、专家辅助决策等工作机制,实现内部运转高效、外部衔接顺畅。

构建安全文化体系。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推动公交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严格常态化教育,特别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高危岗位人员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深化交通行业“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宣传“平安交通”建设内容,不断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文化氛围。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动公共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形成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让公交车辆更加环保、公交出行更加低碳。推进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严格执行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三同时”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制度,优化工程设计方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施工材料。推广低碳设施设备,对达到运营年限的老旧公交车辆向新能源汽车更新,推进公交场站充电设施设备建设,鼓励合理布局光伏发电及储能设施。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公交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公共交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深入学习领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政治保障。

(二)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组织协调,健全综合交通决策协调机制。构建大交通管理格局,成立市政府领导下的“大交委”常设机构,作为协调推进交通发展工作的牵头部门,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就重大交通决策进行讨论、协调与决策。

(三)坚持规划引领

开展公交线网、公交场站等专项规划研究,强化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发挥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对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科学发展的先导作用。建立公交投资建设项目库动态更新制度,制定重大项目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结合每年需求动态更新,确保规划实施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四)加大财政扶持

明确城市公交社会公益性属性,完善对城市公交的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创新投融资政策,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资产证券化、政府投资基金等筹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等参与公共交通项目建设。

(五)增强风险防控

提前研判公交体制机制改革风险,制定有效预案,做到早发现、早化解,确保公交改革顺利推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构建形成效益增长与风险防控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

(六)强化公众参与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强化公交线网调整、公交场站建设等规划的公众意见征询工作。积极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大力宣传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和绿色生活理念,让公交出行成为“社会新风尚”。

沈阳市政府2022-5-15

 

 

重磅!房山区“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公布!以后出门方便了! 文章下载

重磅!房山区“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公布!以后出门方便了!

各位邻居:

近期,房山区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房山区“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其中明确提到,择机推进研究推进利用城市副中心线服务乐高乐园;研究京原线服务世界地质公园可行性,加强道路交通接驳规划建设,服务全域旅游。市郊铁路京原线,支撑周口店、十渡、云居寺等旅游景区提质发展……

原文内容较多,如果大家赶时间,可以直接看标记的地方!

文末还有 “十四五”时期房山区道路重点建设项目,大家可以看看有没有自己家附近!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中心,区直属各单位:

现将《房山区“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房山区基本建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路网,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架构,统筹实施了一系列交通综合治理措施,交通运行秩序初步改善,交通运输服务更均衡,交通行业管理更精细,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四通八达的路网系统基本建成。“十三五”时期,房山区积极推动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新增公路里程232.3公里,基本形成了以三条高速(京港澳、京昆、西六环)、四条国道(G107、G108、G230、G234)、三条山区连接线(涞宝路、六石路、十霞路)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络;京雄高速(北京段)开工建设,新增一条联系中心城区、雄安新区的高速公路通道,房山区在京保石发展轴的战略支点作用进一步凸显。同时,建成石夏路东延等城市道路,打通13条断头路,城市道路里程达到248.2公里,增幅达到23.7%,新城路网承载力持续提升。

公交优先深化落实,多层次的公共交通体系初步构建。“十三五”期间,轨道交通燕房线和房山线北延通车运营,极大改善了房山轨道交通出行条件。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西延至良乡站,再增一条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联系的快速通勤走廊。房山区公交改革基本完成,持续推进公交线网调整和建制村通公交(客车)工作。建成篱笆房客运枢纽,便捷区域交通快速转换。截至“十三五”末,房山区地面公交线路达123条,施划公交专用道25公里,公交场站达32处。

市民需求即响即应,交通综合治理能力逐步提升。理顺交通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统筹停车秩序管理、慢行系统改善、农村公路管养等工作安排。针对交通堵点、乱点实施交通优化方案调整,对重点街道进行整治,完成房山妇幼保健院、昊天大街东关路口等多个点位治理。推行路侧停车电子收费,在良乡拱辰北大街等12条道路建成路侧电子收费车位1504个。落实公共自行车平稳运营和有序退出,引入互联网租赁规范发展。

适应发展变化,交通行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开展货运调查工作,提升货物运输管控水平,超限超载率保持1%以下。配合安监局对化危运输行业完成风险评估工作,达到公安部四类重点车辆违法清零率99%以上的考核目标。以行业考核为手段,推动汽车租赁、省际客运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开展新技术应用试点,在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开通中国第一条5G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累计开放11条道路18公里。

信息化应用推广,交通管理趋向智能高效化。推进交通信号灯增设和升级工作,扩大电子执法和移动执法终端设备覆盖。加强运输车辆动态信息管理,公交、出租、省际客运、旅游客运等车辆全部完成定位系统安装。保障北京市西南交通枢纽综合管理平台有序运行,强化对区内综合检查站、超载运输关键点等监控视频覆盖。

总的来说,“十三五”时期,房山区各项交通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随着区域功能定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交通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存在一定问题和挑战:一是设施建设难以充分满足增长需求,路网结构不尽合理、次支路占比少且断头路多,公交场站和停车设施供需矛盾突出,区域对外向中心城区和内部三大组团间、山区与平原间的交通连接性仍有待提高;二是公共交通整体效能未完全发挥,轨道交通局部区间满载率偏高,地面公交线网覆盖和服务水平不高;三是交通治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差、停车秩序乱等问题仍未完全得到改观,交通行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仍需加强。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房山区加快建设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重要节点、科技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的重要阶段。在新的功能定位下,房山区空间发展和人口就业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在交通出行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交通出行需求仍将保持增长和变化的趋势。区域持续发展离不开交通的支撑保障,需要进一步提升交通系统的承载与服务能力,需要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交通发展模式、深层次治理交通问题。

二、总体二发展目标

对外加强与新机场、副中心等市域重点地区及雄安新区、河北的交通联系,发挥交通先行引导作用,使房山区融入区域交通发展体系。对内适应新城和乡镇的不同发展特征,强化交通综合治理,全力提升交通出行品质、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初步构建房山区“通达、高效、绿色、智慧、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架构。

“十四五”时期房山区交通发展主要指标

三主要任务(一)加强重大设施建设,提升交通配套保障能力

加强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的交通联系。着力推动区域对外交通“两横三纵”的公路网主骨架基本成型,支撑城市南部地区和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促进京津冀公路互联互通,协调做好跨区道路衔接,打通房山与各邻近新城间的通道。建成京雄高速,统筹推进阎河路、魏永路西延、G107、长双路等公路建设和推进G108三期、房易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西段)整体提升工程,研究推进新城联络线S6线西段(黄良铁路)规划建设,加强房山对外轨道交通联系。结合全市场站枢纽外迁和功能调整,配合推进阎村客运枢纽规划建设。

加快落实重大项目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择机推进市郊铁路京原线,支撑周口店、十渡、云居寺等旅游景区提质发展,服务国际旅游休闲区建设。随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高端制造产业基地、良乡大学城、长阳镇0607街区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区域建设,积极推动配套道路、公交场站和停车设施建设工作同步实施,带动周边交通环境的提升,为承接人口疏解提供便利条件。

改善区域内部交通通达性。推进顾八路北延,提升进入南北沟的通行能力。加快推动石水路、胜南路、阎河路、G108、新泗路副线、山区外围线等公路改造提升。积极推进西太路改建并与张涿高速公路连接,实施大堂路二期和马五路建设工程,改善山区和重点景区公路通达性。

二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引导区域高效集约发展

加快推进“四网融合”发展。把握区域铁路资源优势,推动利用京原线、良陈线、黄良线等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市郊铁路,提升区域内市郊铁路运营效能。实施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西段)整体提升工程,加快建设长阳站,研究推进南关站、窦店站、琉璃河站等规划建设,推动实现高频次公交化服务。推动落实市郊铁路枢纽站规划,谋划与轨道交通房山线的快速换乘。推动燕房线支线择机建设,推动房山线与燕房线实现贯通运营和提速改造,推动房山线与9号线直连直通,便利房山、燕山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

强化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对接落实全市规划布局,加快良乡站轨道微中心规划建设。在街区控规编制中,组织周边用地一体化方案编制和实施方案细化,积极落实轨道交通一体化管控要求,推动站点周边城市微更新、微改善,形成功能复合、紧凑集约的新城市活力中心。

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开展公交刷卡刷码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公交出行需求,推动区域公交线网优化研究,持续优化公共交通线网,促进公交与轨道两网融合。强化区域对外公交辐射,增加通达邻近区的公交线路。完善良乡大学城等重点功能区、旅游景区、轨道交通站点和居住组团之间的公交联络,提升通勤和旅游主要方向上的公交供给,引导区内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加快公交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微循环线路、定制公交、商务班车、季节性旅游专线、快速直达专线等多样化公交服务,提高区域公交线网覆盖和服务品质。科学安排运营班次和车辆选型,合理均衡线路运行效率,完善村村通公交服务。随车辆更新升级,逐步拓展公交实时查询服务覆盖线路。

推进公交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结合各乡镇街道及良乡大学城等重点区域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配套预留公交场站设施用地,结合公交线网布局,综合考虑公交场站设施用地布局和规模。建设大学城公交场站,加大推动公交场站充电加气等新清能源车辆配套设施建设,支撑保障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根据乡村出行需求,在有条件的乡镇,利用乡村集体建设用地,采取多种模式建设乡村公交场站。随公路和城市道路新、改、扩建,同步规划建设公交港湾、公交站台等附属公交设施。持续做好公交站亭新建更新工作,推动公交港湾、公交站台改造,规范车站周边交通标线,切实改善公交候车环境和交通组织。提高轨道车站周边换乘距离小于 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缩短换乘距离,提升地面公交和轨道的换乘效率。

三完善步行自行车网络,提升慢行出行品质

构建连续安全的步行自行车网络。随城市道路新改扩建,对标法规标准,优化道路空间资源配置,实施步行、自行车出行空间精细化设计,保障步行自行车通行空间。加强城市道路慢行系统与园林绿道、滨水道路三网融合,落实市级道路融合规划,强化新城组团间的绿道联系,配合推动小清河、刺猬河绿廊建设,加强绿道、滨水路与城市慢行系统衔接融合。结合历史文化走廊,推动打造2条乡村骑行路径,满足骑行健身需求。

持续开展慢行系统综合整治。建立慢行系统动态评价机制,排查和识别步行自行车系统存在的问题,制定区域慢行系统整治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开展慢行系统综合治理,组织实施局部路段缺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的增设工作。加强示范引领,推动在良乡大学城等区域开展试点示范,打造具有良乡大学城特色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

完善非机动车管理体系。组织开展非机动车停放需求摸排,因地制宜统筹用地,有序增加非机动车停放设施,规范非机动车停车秩序。继续实施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总量调控政策,建立车辆规模动态调整机制,引导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有序投放。健全企业服务质量信用考核,加强行政执法约束,逐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以轨道站点为重点,增加停放设施供给,逐步扩大电子围栏管理范围,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管理。

(四)加强道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路网承载能力

加强组团间骨干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京良路西段建设,研究推进京良路西延、凯旋大街、长于路南延等道路前期工作,加强良乡、燕房、窦店组团间的道路联系。

持续提高道路网密度。推动建立规划道路建设台账,每年有计划地打通一批断头路、实施一批微循环改造工程。加快代征代建道路移交进度,加快推动已建道路功能恢复。结合良乡大学城、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和长阳镇0607街区棚户区改造等,统筹周边配套次干路和支路建设时序。加快推进圣水大街东延、良乡东路东延等道路前期工作,提高路网承载力和集散能力。

(五)强化交通综合治理,不断提升交通服务水平

实施年度交通综合治理。落实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任务,加强区域交通综合治理监测评价,制定区域实施交通综合治理专项工作方案,拟定并组织实施交通拥堵治理、慢行环境整治、公交线网优化、道路停车改革、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年度工作重点。建立交通设施一体化管理机制,协调推进慢行系统提升、公交站台改造、停车改革、标志标线标牌设置等随道路新改扩建同步实施。围绕区域发展和群众关切,以商圈、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分批分步研究制定和实施区域交通治理,提升重点区域交通运行效率。

构建停车管理体系。在分类施策的总体思路下,坚持区域差别化发展原则,构建房山停车设施供给和管理体系。推进完成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和动态更新机制,实现集中建设区停车设施信息报送工作100%覆盖。推动利用边角地、疏解腾退空间等挖潜停车空间,因地制宜增加停车设施供给,拓展共享停车资源,缓解居住停车压力。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推动驻车换乘(P+R)停车场等停车设施建设。推进801个路侧停车电子收费车位上线运营工作,推动实现道路停车管理改革全覆盖,对道路停车位实行总量控制和动态优化。持续加大违法停车执法力度,强化科技支撑,逐步实现公共空间执法全覆盖、昼夜停车执法全覆盖。鼓励开展智慧停车服务试点,促进区域智慧停车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加强道路交通执法。以静态交通秩序为重点,兼顾动态交通秩序整治,深入抓好外埠小客车限行、超标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载货汽车限行等政策实施。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公交专用道、应急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四道”和外埠车、货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四车”的治理,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规范路面交通秩序。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配合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科学制定道路养护大修和安全设施建设计划,逐年分级分类开展绿化、交通、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治理,完善高风险路段交通安全监测系统和安全防护、避险设施,实现公路事故高发路段及隐患点位综合治理全覆盖,减少事故数和伤亡数减少30%以上,杜绝因货车超限超载导致桥梁垮塌或其他人员死亡的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持续开展公路修复养护工作,积极对桥梁、隧道等进行预防性养护和专项养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入融合,及时改造危旧桥梁,修建窄路错车道,打造一流的乡村公路设施,促进乡村交通提质升级。

加大交通文明宣传。加强交通文化宣传动员,多方式宣传交通发展理念,培育和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开展交通志愿者活动和交通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在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规范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秩序等方面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参与。落实“接诉即办”工作要求,加快市民诉求响应,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六)构建智慧交通系统,提高科学决策服务能力

提高智慧交通设施覆盖。制定实施区域智慧交通提升行动计划,开展交通设施改造升级,增加智能调控交通信号灯、道路综合监测设备等,加强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选取主要道路组织实施道路信号灯绿波带建设,在昊天大街、京周路、房山南大街等常发拥堵路段增设交通诱导和停车场信息发布板,强化出行引导。推进在“两客一危”、农村客运、重型营运货车等领域扩大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安全运行监管技术应用,提高交通安全运行监管智能化水平。

提升交通决策管理水平。推进道路流量监测、道路停车监测、城市管理监测视频等数据资源共享,拓展服务公众出行、交通拥堵治理、行业监管、交通执法和应急指挥的相关功能。扩大公交线路实时查询服务覆盖,发展需求响应式公共交通。加强停车动静态数据汇集,提升停车管理服务,鼓励停车服务企业开发智慧化停车服务应用等便利服务。

推进新技术创新应用。依托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引导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成果就地转移转化。积极推进基于卫星定位或蓝牙通信技术的电子围栏示范应用,在重点区域试点入栏结算管理,规范互联网租赁停放秩序。以窦店新城组团为试点,实施车路协同智能化改造,继续扩大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开放,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支撑L4级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测试运营。

(七)改善旅游交通设施,提供优质旅游交通服务

积极推进区域旅游资源的交通衔接。推动市郊铁路服务国际旅游休闲区建设,研究推进利用城市副中心线服务乐高乐园;研究京原线服务世界地质公园可行性,加强道路交通接驳规划建设,服务全域旅游。 以G107、G108等主要交通要道和G234等七条南北沟联络线为基础,打造首都西南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房山区旅游景区间道路沟通和串联。开辟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公交专线、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公交环线。在旅游公路沿线,探索配套建设自行车道和步道,丰富绿色出行游览体验。

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旅游交通服务。以周口店遗址、琉璃河遗址、云居寺、十渡等旅游景区为引领,升级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优化景区周边旅游客车停车区及限时上下客区位设置,试点实施预约出行、车位预约等措施,提升旅游交通集散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结合闲置空地和未利用地布局旅游停车设施,提高旅游交通接待能力。完善休息站点设施和景观设施建设,优化G108、涞宝路、周张路、阎吕路、红井路、六石路、十大路等道路指引交通标识牌,打造景观化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加强对景区周边交通环境整治,组织开展专项联合执法,保障旅游景区道路交通秩序良好。

(八)推动行业提质增效,增强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有序深化出租和租赁行业发展监管。积极落实行业管理政策标准,动态调控出租汽车车辆规模,引导车辆能源结构改善,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运营车辆的质量,鼓励出租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在大型商圈、居住区、医院、宾馆等区域调整优化出租汽车专用停车位,提高车辆出车效率。

持续做好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扎实推进行业备案管理制度,组织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和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建立机动车维修和服务质量投诉登记制度,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引导机动车维修企业合理布局、规模发展、分级分类发展,探索试点建设钣喷中心。持续推进维修行业污染防治能力,落实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鼓励企业不断创新经营模式,采用环保型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强化交通、环保、安全多部门联合执法,积极发挥机动车维修企业治理超标排放车辆的作用,全面整治违法违规经营。

积极助推货运行业转型升级。推动西南(房山窦店)智能化物流基地加快布局。充分利用现有铁路货场和线路,推动重点货类由公路向铁路转移。推动建设货运企业分级监管模式,做好货运车辆检验检测改革工作,落实动态监管。完善道路冷链运输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冷链运输车辆使用过程管理,提高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持续实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优化应急状态下的进出京生产生活物资运输车辆检查工作流程,提升检查检测效率。

提高综合检查站服务水平。落实全市治超站点规划和京津冀治超一体化格局,加快推进薛庄站、琉璃河东站等综合检查站新增建设,争取检查站随道路同步规划与建设。研究推进G108河北镇辛庄站等公安检查站外迁,提升治安检查站、公路卡口人员和车辆检查效率,分流过境交通与周边乡镇进京交通。提高综合检查站装备水平,完善非现场执法设施布点和增建,实现主要货运通道执法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推广新清能源车辆应用。坚持“宜电则电、宜氢则氢、宜油则油”原则,通过逐步替代和示范应用,继续做好黄标车等高耗能车辆淘汰工作,推进公交、出租(含巡游、网约)、旅游、货运等交通行业车辆“油换电”。加快新清能源车辆配套设施建设,落实充换电基础设施、加气站、加氢站等设施服务网络。积极对接全市氢能产业布局,发挥燕山石化氢气资源优势,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

健全运输行业信用管理措施。继续在机动车维修、巡游出租汽车、货物运输、道路运输等领域,开展对运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动态评价,配合推进行业信用信息归集。扩大信用管理覆盖范围,在互联网租赁、省级客运、汽车租赁、驾培等行业推行信用考核评价,创新行业监管手段。加强对运输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的诚信宣传,促进信用管理信息化。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理顺区级层面的归口管理体制,加强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合理确定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任务实施时序安排,完善规划任务分工与考核机制,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位。

(二)协调落实用地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房山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2035)》等上位规划的指导下,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储备与批次供地的保障制度,优先安排落实公交枢纽场站等基础设施用地。

(三)完善资金保障

坚持交通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配,在疫情后财政资金紧张的前提下稳定交通领域财政投资。建立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市场化经营手段做好公共交通、枢纽场站、道路和停车设施的投融资、建设和管理。

(四)强化跟踪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把握房山交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全面评估,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

北京新闻2022-7-1

 

 

未来五年成都交通如何打造?这份“十四五”交通物流规划给出答案 文章下载

未来五年成都交通如何打造?这份“十四五”交通物流规划给出答案

畅达国内主要城市群的“137”高铁交通圈、1小时通勤轨道上的都市圈、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近日,由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成都市口岸物流办牵头编制的《成都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获得成都市政府批复,并于6月27日正式印发。从提升枢纽能级,到形成低碳交通运输结构,《规划》的众多细节描绘了成都交通未来五年的新蓝图。

门户枢纽四向通达

基本形成“137”高铁交通圈

放眼《规划》,提升枢纽能级被放在重要的位置。《规划》提出,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四极”之一的作用进一步彰显,泛欧泛亚空港陆港“双枢纽”能级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四向综合交通走廊通江达海抵边,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具体来说,在航空方面,基本形成协同运行、差异发展的“国际枢纽+区域枢纽”两场运行格局,国际(地区)航线达140条以上,实现国际航空客货运航线稳定运行,航空年旅客吞吐量力争达到8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力争达到100万吨。

铁路方面,则基本建成“1环15射”成都铁路枢纽网络,成都境内铁路里程达到1100公里;铁路集装箱吞吐量120万TEU,国际班列开行数量5000列;基本形成畅达国内主要城市群的“137”高铁交通圈(至重庆1小时,至长江中游、关中、黔中、滇中等周边城市群3小时,至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经济区7小时交通圈);建成“4主3辅”(成都站、成都东站、天府站、简州新城站为主,成都南站、成都西站、十陵南站为辅)铁路客运枢纽体系。

高速公路方面,成都境内高速公路里程将突破1500公里。要基本建成覆盖全域、畅接全省、辐射中西部、通达全国的“3绕17射”高速公路网,形成“3820”高速公路交通圈(至重庆3小时、至周边省会城市8小时、至北上广20小时)。

区域交通协同联动

基本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规划》聚焦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和成都都市圈发展“主干”功能,以“干支联动”引领五大经济区域协同发展,主动下好“先手棋”,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建“1轴1网7联”区域协同交通互联一张网。

围绕打造面向世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加快建设由“4条高速铁路+3条普速铁路+4条高速公路”组成的多通道体系,联动实施枢纽协同、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行动,实现成渝“双核”之间1小时通达。

在成都都市圈建设方面,《规划》聚焦建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做强全省“主干”功能,全面推动成都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加快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和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轴线一体化布局,推动打造“2环20射”轨道网、“3绕20射”高速公路网和“2轴31线”城际快速公路网,基本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核心功能,加快打造市域“3环19射8联”快速路网。

运输服务便捷高效

新增调整接驳地铁公交100条

在和市民日常出行息息相关的运输服务方面,《规划》着眼打造高品质的出行服务体系,提升综合客运服务水平则是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规划内容,将推动“互联网+道路客运”加速发展,鼓励客运班线小型化、定制化发展,为旅客提供城际“门到门”运输服务。在加快铁路通道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成都与周边城市及市域内铁路公交化运营,形成市域30分钟、成都平原城市群及成渝1小时交通圈。交通的发展事关民生,《规划》提出将优化铁路公交化票制票价,根据客流情况,建立多档次、灵活升降的票价体系,结合客流需求,采用丰富多元的购票方式。

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规划》则提出,依托轨道交通站点持续优化快速公交、高峰快线、主干公交、社区公交等公交体系,新增及调整公交接驳地铁线路100条。此外,还将推动提升常规公交准点率,通勤时段常规公交平均车速提高至18公里/小时,平均候车时间降低至5分钟。

绿色低碳智慧安全

2025年底公交出租车全面新能源化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此次《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体系。具体来说,到2025年成都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推动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

推广新能源车,作为形成低碳交通运输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规划》提出,2025年底成都全市公交车(除预留应急运力外)、巡游出租车全面实现新能源化(纯电动或氢能源)。

“智慧”是解决未来交通发展的关键。为此,《规划》提出推动高层次科技创新和智慧交通发展。对于广大市民来说,未来成都交通将更智慧,《规划》聚焦一站式、个性化出行服务,试点打造跨方式、跨区域、多模式一体化公众服务场景。持续推广停车场智能化升级改造,完善成都市智能停车综合管理平台,充分挖掘既有停车设施资源潜力,实现停车预约、共享、支付等多种便捷服务。推进成德眉资都市圈、成渝双城联程客运“一卡通”和“一码通”。

 

 

封面新闻2022-6-29

 

 

苏州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曝光!12个通用机场!与无锡轨交对接 文章下载

苏州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曝光!12个通用机场!与无锡轨交对接

刚刚,苏州公布了《苏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苏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其中曝光了一系列交通发展的重点!

先给大家划一波要点:

1,规划建设 12 个通用机场;深度参与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共建,努力推动民用运输机场规划建设。

2,推动苏州轨道交通与无锡轨道交通对接。

3,协同上海虹桥、浦东和苏南硕放等周边机场,加大开辟国际远程客运航线力度。

4,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融合衔接。

5,推进苏沪、苏通、苏锡常、苏杭、环太湖以及市域融合发展,助力苏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苏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展规划纲要

苏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具体内容重点如下: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瞄准打造“国际性枢纽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性铁路枢纽”,建设 “交通强国示范先行区、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市、交通创新发展示范新高地”。

二、机场与轨交

深度参与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共建,努力推动民用运输机场规划建设。推动苏州轨道交通与无锡轨道交通对接。加快通用机场落地实施,推动吴江、张家港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

三,铁路网和公路网

加快完善“丰”字型国铁干线铁路主骨架,加快补齐城际/市域(郊)铁路短板。继续完善高速公路和过江通道布局。

四,打造设“世界一流”的港口体系和“畅通高效”的水运网。

五,丰富的城市交通网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强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优化城市快速路网体系,畅通苏州各区之间主次干路通道。

六,客运服务体系

推进苏州北站、苏州南站、张家港站、太仓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协同上海虹桥、浦东和苏南硕放等周边机场,加大开辟国际远程客运航线力度。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融合衔接。完善城乡客运设施,加快城乡候车亭标准化改造。

七、国家级、省级重大战略

加强与上海对接通道建设,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协同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速提升自贸试验区国际直达能力、区域联通能力和区内服务能 力。

苏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

规划纲要

苏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具体内容重点如下:

一、战略定位和目标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到 2025 年,完成高铁综合枢纽建设示范、智能网联道路建设示范等十大示范任务。

到 2035 年,现代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支撑现代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加强。“123 出行交通圈”,“123 快货物流圈”。

二、发展规划

构建“三横两纵”的综合立体交通主轴,新增通苏杭综合立体交通主轴。规划形成“4+9+N”的综合客运枢纽布局和“10+32+N” 的三级综合货运枢纽布局。

规划建设 12 个通用机场,提升航空出行服务品质,支撑航空产业发展;构建“丰字形”干线铁路网 670 公里;构建“环+放射”城际和市域铁路网 436 公里。

公路网和水路网:规划苏州沿江港“一港三区十二个作业区”空间布局,规划港口岸线 72.73 公里。规划“三纵五横一环二联六通道”高速公路网共 800 公里。

规划“八横五纵”城市快速路体系、“十四横十四纵”城市结构性主干路系统。

推进苏沪、苏通、苏锡常、苏杭、环太湖以及市域融合发展,助力苏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2个通用机场,轨交网,丰字铁路网、公路网、水路网,两大交通运输规划几乎对苏州的所有交通网络都进行了升级。

从各方面推动了苏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未来苏州去往周边的城市甚至全国城市都非常方便,同时也助力于苏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网易新闻2022-5-24

 

 

临沂“十四五”交通规划蓝图敲定! 文章下载

临沂“十四五”交通规划蓝图敲定!

打造“三横三纵”综合交通通道

逐步构建“五横五纵”高速公路网……

日前,

《临沂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已经市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

并印发实施,

“十四五”交通规划蓝图已经敲定!

越来越密的交通网络(资料图片)

《规划》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综合交通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结构合理性进一步增强,运输方式衔接顺畅性有所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改善,行业管理和支持保障能力实现升级,逐步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网两圈两枢纽”以及“来”字型综合通道,基本支撑临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实现交通现代化。

《规划》要求,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着眼支撑“交通强市”目标部署,统筹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重点实施“三网两圈两枢纽”工程,逐步构建综合立体大交通格局。

打造“三横三纵”综合交通通道

构建形成“来”字型

综合交通网络格局

在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山东省“四横五纵”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以及“向北辐射京津冀、向南承接长三角、向东靠港出海、向西通边疆入亚欧”发展趋势,规划打造“三横三纵”综合交通通道,构建形成“来”字型综合交通网络格局。

“三横”综合运输通道分别是:

日兰通道:横向贯穿临沂中部,向西衔接中原城市群,是临沂与中西部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向东通达日照港,是连接临日都市区的主通道和日照港集疏运通道。通道构成主要是日兰高铁、新石铁路、临沂启阳机场、日兰高速、岚菏高速,辅以G327、G518等国道。

鲁中通道:向东连通青岛港,向西对接广大中部地区,通道构成主要包括鲁中高铁、瓦日铁路、青兰高速,辅以G342国道。

临徐通道:连通淮河经济生态发展带,通道构成主要包括临枣城际、临徐城际、枣临铁路、临徐高速。

“三纵”综合运输通道分别是:

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纵贯临沂,是北连京津冀、南通长三角的重要通道,也是京沪综合大通道的辅助通道,促进临沂与全国重要城市群、经济区的互联互通。通道构成主要是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潍坊至宿迁段、胶新铁路、长深高速,辅以G206、G205等国道。

临临通道:向北沟通淄博、潍坊,通道构成主要包括沂朐铁路、临淄到临沂高速。

济临连通道:斜穿临沂西北、东南方向,是联系济南、华北、华东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通道构成主要是临滨高铁、临连高铁、京沪高速,辅以G205、G327等国道。

逐步构建“五横五纵”高速公路网

推动6条高速公路建设

通车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

高速公路方面,《规划》中指出,结合交通区域需求,对临沂境内高速公路网布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十四五”期间,完成临临高速、临滕高速公路建设,推动董梁高速、临东高速、临徐高速、蒙邳高速、日照至临沂高速、潍坊至邹城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期末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逐步构建“五横五纵”的高速公路网。

“五横五纵”的高速公路网分别是:

横一:青兰高速,由诸城沂水界至沂水沂源界,全长48.3公里,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已建成通车。

横二:董梁高速,规划董梁高速临沂境内长约94.7公里,由莒县沂水界至蒙阴新泰界,拟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横三:日兰高速,由莒县沂南界至平邑泗水界,全长112.4公里,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已建成通车。

横四:临滕高速及日照至临沂高速,临沂境内路线全长约159公里,其中临沂枣庄界至G2京沪高速段70公里、G25长深高速至临沂日照界54公里,拟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G25长深高速至G2京沪高速段约35公里,拟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横五:岚菏高速,由岚山莒南界至兰陵峄城界,全长138.6公里,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已建成通车。

纵一:长深高速,由沂水临朐界至鲁苏省界,全长142.9公里,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已建成通车。

纵二:临临高速及临东高速,由沂源沂水界至鲁苏省界,拟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其中临临高速长约69.2公里、临东高速长约93公里。

纵三:京沪高速及临徐高速,京沪高速临沂段由新泰蒙阴界至鲁苏省界,全长169.9公里,按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已建成通车。临徐高速由罗庄区至临沂徐州界,临沂境内长约27.1公里,拟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纵四:蒙邳高速,由蒙阴县至江苏省邳州市,路线全长约128.6公里,拟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纵五:新台高速及潍坊至邹城高速公路,新台高速由新泰蒙阴界至平邑山亭界,路线全长75.8公里,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已建成通车。潍坊至邹城高速公路临沂境内全长约70公里,规划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加快完善快速交通网、普通干线网、基础服务网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规划》明确,在快速交通网方面,构建以客运专线、高速公路、民航为主体,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的快速交通网。

其中,客运专线方面,临沂市东连日照,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南邻徐州、连云港,与多个地市相连,是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间的重要节点,本次规划期内重点实施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规划期末形成“一横一纵”高速铁路网,同时开展莱临、临连、临沂至枣庄至徐州等项目的前期研究,逐步构建“米”字型客运专线网,力争到2025年,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330公里左右。

“一横一纵”高速铁路网:

横一:日兰高铁日照至曲阜段,日兰高速铁路位于山东省南部,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连接通道,也是山东省“四横六纵”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兰高铁为双线客运专线,全长494公里,东起日照,向西贯穿临沂、曲阜、济宁、菏泽、兰考,其中日照至曲阜段已于2019年末通车运营,全长241公里,设曲阜东站、泗水南站、蒙山站、费县北站、临沂北站、莒南北站、厉家寨站、日照西站、日照站。

纵一: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潍坊至宿迁段,线路北接天津至潍坊铁路,途经潍坊市、日照市、临沂市等重要经济节点城市,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横八纵”之一的京沪通道的组成部分,也是山东省“四横六纵”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华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重要铁路,线路全长336.9公里,临沂境内164公里。“十四五”期间,力争建成通车。

搜狐网2022-4-24

 

 

丽水市“十四五”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规划 文章下载

丽水市“十四五”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规划

本规划遵循以《2021 年度浙江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考核实施细则》为指导,根据丽水市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的实际需求,共对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丽水市经济社会及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剖析

分析丽水市的城市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产业结构、人口变化等关键要素特征,总结丽水市城市交通治堵工作所处的宏观背景。

对丽水市交通总体需求、路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地区交通运行、公交、停车、慢行、交通组织管理和智慧化等方面情况分析,全面掌握丽水市城市内外交通的基本情况。

根据现状与已有工作成果,综合查摆当前丽水市交通治堵过程中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丽水市综合交通发展形势需求分析

系统总结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省、市各层面的战略布局和上位规划要求,梳理新时期丽水市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的外部环境。

在详细的现状综合交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土地利用、人口和就业岗位分布等为关键变量,对“十四五”期间丽水市综合交通需求特征进行预测分析,为具体治理规划方案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总体形势要求及需求特征变化分析,抛出“十四五”期间丽水市交通拥堵治理在设施规划、运行管控、需求管理等诸多方面实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丽水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与策略

统筹制定“十四五”期间丽水市城市交通治堵的总体目标,细化建立涵盖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交通运行状态、智慧交通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指标体系,提出“十四五”期间丽水市城市交通治堵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先进城市治堵经验的总结和类似城市的对比分析,研究确定丽水市城市交通治堵的主要策略。

4、丽水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重点任务

提出丽水市综合路网设施完善规划方案,包含重要对外通道、中心城区交通干道、重大枢纽集疏运网络等。

提出丽水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规划方案,包含场站建设、线网优化、车辆更新、可持续运营服务等。

提出丽水市停车设施及综合管控优化方案,包含停车设施布局建设、秩序整治、管理组织、创新发展等。

提出丽水市慢行交通环境整治规划方案,包含慢行交通网络布局、公共交通服务衔接、重点片区慢行空间环境综合整治等。

提出丽水市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方案,包含重点片区、路段、交叉口交通组织与资源配置优化等。

提出丽水市智慧交通管理赋能规划方案,包括城市智能交通感知基础设施、信息数据中心与传输网络、监测分析和智能化决策管理平台建设等。

提出丽水市交通拥堵城乡统筹治理原则,包括城乡毗邻地区的交通治堵、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提升、县域交通治理工作等方面的指导要求。

5、丽水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实施计划清单

综合各项任务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施可行性,汇总细化提出“十四五”期间丽水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的计划清单,明确每项具体任务的内容、投资匡算等。

6、规划保障措施

从体制机制、财政投入、用地保障、人才队伍、数字赋能、舆论宣传等方面提出保障“十四五”时期丽水市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顺利开展的具体措施,确保规划任务顺利推进、全面实施,保质保量完成规划预定目标。

丽水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保障畅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2-03-21

 

 

解读《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文章下载

解读《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4月28日(星期四)16时30分,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德芳做客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解读《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主持人:关注民生、解读政策,你关心的,“在线访谈”为你解答。大家好!欢迎收看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德芳,为大家解读《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马副厅长您好,欢迎您来到“在线访谈”栏目。

马德芳: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非常高兴来到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

主持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请您简要回顾下“十三五”期间我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成就。

马德芳:“十三五”期间,我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从“基本缓解”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转变,为全省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跨越式增长。综合交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万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4倍。铁路营运里程新增1573公里、达到4233公里,高铁营运里程达到1105公里。公路总里程新增5.7万公里、达到2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新增5000公里,是“十二五”末的1.25倍,达到9000公里(2021年底达到10000公里)。新增内河航道855公里、达到5108公里,新增港口泊位60个、达到357个,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增运输机场2个、达到15个,通用机场建成7个。邮政普遍服务局所达到1818个,快递网点9180个。

二是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形成。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有序推进,中越通道开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昆玉河铁路开行动车;中老泰通道昆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玉磨铁路2021年建成通车,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开通国际集装箱运输;中缅通道瑞丽、腾冲猴桥、孟定清水河等口岸通高速公路,大临铁路建成通车,大瑞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国内运输通道建设全面提速,铁路“八出省”、高速公路“七出省”通道加快构建,我省联系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内重要经济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复合通道实现贯通,水富港至长江中下游水上运输业务快速增长。

三是交通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0.75万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成功创建7个国家级、15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推行“公路养护+精准扶贫”,设置公益性岗位吸纳沿线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公路养护,帮助群众创收增收。

四是综合运输服务覆盖不断扩大。铁路旅客列车通达全国26个省(区、市),高铁直达17个省(区、市),12个州、市通铁路,8个州、市通高铁动车。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通高等级公路,110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库湖区水运出行条件显著改善。民航客货航线达到666条,国内外通航城市185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航线全覆盖。乡镇邮政局所覆盖率达100%,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9.8%。国际道路运输合作范围已扩展到越南6省和老挝10省,开通了29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昆明与滇中城市群其他主要城市实现1小时通达,昆明地铁通车里程达139.4公里。我省特色“交通+旅游”加速融合,完成106个高品质高速公路服务区提升改造,“美丽铁路”“美丽公路”“生态旅游航运”稳步推进。

五是行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在全国率先形成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邮政“大交通”管理体制。全面完成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撤站任务,交通运输行政许可事项持续精简,在西部省份中率先进入“信用交通省”建设典型省份行列。完成约11万公里的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完成1470余座危桥(隧)改造,“两客一危”闭环管理全覆盖,全面落实寄递安全“三项制度”。深入推进“数字交通”建设,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水平不断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近期,我省印发《云南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对全省“十四五”及中长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作出了部署安排。只要我们有觉悟、有担当、有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建设交通强省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主持人:我们也相信建设交通强省的目标一定能在我们不懈努力之下实现的,接下来要请您介绍一下《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编制背景以及主要目标都有哪些?

马德芳:好的,“十三五”期间,是我省交通运输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获益最多的五年。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与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定位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十四五”期间将是我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由“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适度超前”转变的关键时期,推动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主动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二是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门户枢纽,构建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陆海新通道。三是促进区域协调与民族团结,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进一步提高省域互联互通水平,加快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交通强国试点省份,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五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发展全域旅游,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全过程。六是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规划》提出,到2025年,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高品质快速网、高速率干线网、广覆盖基础网、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多层次交通网络布局更加完善,支撑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建设的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综合交通投资规模力争达到1.3万亿元以上,实体线网总里程达到36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力争达到6000公里(高铁是1600公里),建成和在建铁路里程达到800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35万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总里程确保达到1.3万公里、力争达到1.5万公里,新改建普通国省道3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改善航道里程1000公里、航道总里程达5300公里,新增内河港口泊位60个。在建及运营运输机场总数量达到20个。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

马德芳:《规划》包括发展环境、总体要求、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交通保障能力、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效率、推动综合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交通强国试点示范、支持保障措施、环境影响及对策9个部分。其中,“十四五”期间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提升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交通保障能力。包括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3个部分。重点是实施综合交通八大重点工程,即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工程、农村公路“巩固提升”工程、铁路“建网提速”工程、民航“强基拓线”工程、水运“提级延伸”工程、邮政快递“网络覆盖”工程、综合交通枢纽“立体协同”工程。

二是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效率。包括提升旅客出行服务品质、促进货运服务集约高效、推进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运输装备技术提升4个部分。

三是推动综合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包括强化科技智慧创新引领、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3个部分。

四是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强化人才和软实力建设4个部分。

五是推进交通强国试点示范。包括推进大滇西环线交旅融合发展试点、昆明机场一体化规划设计和协同建设试点、数字交通建设试点、昆明市交通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试点、昆明市智慧停车水平提升试点5个交通强国试点任务。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的很多都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那么在“十四五”期间,我省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都有哪些呢?

马德芳:我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是实施综合交通八大工程:

一是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围绕“加密滇中、拉通沿边、滇西循环、互联互通”目标,按照“推国高、稳在建、保竣工、抓储备”的原则,续建“能通全通”工程项目32个、1978公里,有序推进“互联互通”工程项目78个、6024公里,以及增补的高储备项目31个、1938公里。力争实现125个县通高速公路,相邻县之间基本实现直达,州市间连通不再“绕道”,高速公路网整体的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对固定资产投资、新型城镇化建设、旅游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国省道升级改造工程。推进普通国省道既有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基本消除断头路、瓶颈路、等外路和无铺装路面。重点加快沿边国道G219云南境内剩余路段1300公里的建设,串联沿边8个州(市)25个县,提升稳边固防能力。对长期超负荷运行、路面破损严重的路段,实施路面改造,提高普通国省道安全性、抗灾能力和行车舒适度。全面提升普通国省道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农村公路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的高质量发展,巩固交通扶贫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重点加快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通硬化路率要达到65%。推进重要县乡道升级改造,实施具备条件的乡镇通三级公路,通三级及以上公路的乡镇比例达到65%。建设一批美丽农村公路,推动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危桥危隧改造等工程建设,消除村道安全隐患。全省广大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出行条件不断改善,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交通发展的红利。

四是铁路建网提速工程。补齐铁路短板、优化运行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全力加快出省出境铁路项目,加快大瑞、丽香、弥蒙、叙毕等在建铁路建设,争取大丽攀铁路、保山至泸水铁路、滇藏铁路尽快开工建设。全面启动沿边铁路,尽快开工建设蒙自至文山、文山至防城港段,打通北部湾出海新通道;尽快开工建设临沧至普洱段,推进芒市至临沧、普洱至蒙自段前期工作。

五是民航强基拓线工程。推进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蒙自机场、迁建昭通机场建设,推动元阳、楚雄、宣威、玉溪等机场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丽江等13个支线机场的提升改造,在建及运营运机场总数量达到20个。构建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完善机场布局和航线网络,巩固民航强省地位,全面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

六是水运提级延伸工程。发挥金沙江—长江航道作用,提升水富—宜宾航道等级,加快百色枢纽通航设施建设,畅通右江—珠江航道,航道总里程达5300公里。打通金沙江出省到长江干线、右江出省到珠江的水运通道,实现水运通道的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大宗货物“公转水”,降低物流成本。

七是枢纽立体协同工程。加快构建全省“一主三辅四支”的骨干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以昆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一主”核心,以大理、曲靖和红河(培育)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三辅”支撑,以昭通、文山、德宏、西双版纳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四支”补充,共同形成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八是邮政网络覆盖工程。优化完善邮政快递枢纽建设,合理布局冷链仓储、集疏运、快递分拣等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国际班列运输邮件快件,提高邮政业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国家开放合作水平。大力发展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推进交邮深度融合发展。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要保障运输通道的内外畅通,那么在保障运输通道畅通这方面我省将有怎样的举措?

马德芳: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加快建设5条国际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推动中越、中老泰国际运输通道全面畅通,推动中缅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取得进展,统筹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通道内铁路建设,提升通道内公路服务能力,巩固和拓展民航国际航线,推进水运航道建设,提升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支撑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国际综合交通经济走廊建设。

二是加快建设5条国内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推动京(蓉)昆、京(渝)昆、沪昆、广昆通道铁路提质、公路扩能,打通滇藏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加密和优化民航国内航线,推进右江百色库区高等级航道(云南段)及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建设,形成高效发达的出省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全面支撑昆明—京津冀、昆明—长三角、昆明—粤港澳大湾区、昆明—西藏国内综合交通经济廊带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5条省内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围绕“畅通综合通道、完善方式配置”,贯通铁路、公路通道,统筹推进通道内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支撑滇中城市群、沿边、滇东北—滇东南、滇西—滇南、滇西北—滇东北5条省内综合交通经济轴线建设。

主持人:运输服务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省交通运输转型发展以及提升治理能力的相关目标。

马德芳:转型发展方面:

一是创新智能成效凸显。科技创新对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不断增强,行业创新能力、重点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等取得新成效。二是绿色交通成效显著。新增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城市公交、出租车占比不低于50%,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5%,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3.5%。重点港口码头岸电配套设施全覆盖。三是安全应急保障有力。设施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提高,运行监测覆盖范围更加广泛,运输安全态势保持平稳,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建成。四是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快进慢游”的旅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旅游客运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治理能力方面:

一是政府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深化。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持续增强,审批重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覆盖。二是市场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市场环境更加公平统一开放,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监督体系更加健全,市场治理规则更加明确,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更加完善。三是人才队伍精良专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行业人才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主持人:非常感谢马副厅长的详细介绍。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网友关心的问题。有网友说,数字交通有助于交通调度,大家的出行体验也会更好,云南应该怎么发展数字交通?

马德芳:今年,省交通运输厅出台了《云南省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一平台、一中心、六网、两体系”,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物联感知网络互感互联,重点交通业务数据融合共享,行业治理和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

一平台:就是加强与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建设,实现平台共建共享、智能协同、迭代完善,支撑综合交通运输数字化治理、智能化应急、智慧化服务三大应用。

一中心:就是持续打造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

六网:一是整合提升全省交通运输感知网络。二是构建综合交通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三是升级现代行业协同治理网络。四是健全行业安全监测与应急网络。持续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系统,构建安全风险全过程动态监测体系。五是构建一体化便携出行服务网络。六是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网络。

两体系:一是创新数据赋能升级发展体系。二是巩固新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主持人:还有网友比较关心“智慧停车”方面相关情况。我省将如何推广“智慧停车”,让群众停车更方便呢?

马德芳:“停车难”是一个关系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民生问题,也是交通运输部门一直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严重,省会昆明尤为明显。《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将“昆明市智慧停车水平提升”列为推进交通强国云南试点示范,通过先行先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而推广到全省。

试点内容包括:一是整合昆明市各类停车场(库)车位信息资源,构建智能停车场(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完善交通出行信息引导系统建设,推动线上线下多渠道静态交通资源信息引导。三是以“车位信息共享”为重点,加强昆明市信息共享。四是依托城市智慧停车信息平台,加强大规模机动车用户出行数据分析能力建设。五是优化停车流程,提高停车位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增强车位数据可获得性和精确程度,提升社会用户停车体验。

截至目前,昆明主城区1680个经营性停车场、70.15万个泊位均已完成信息联网,联网率达100%;实现了联网停车场网上信息查询、停车引导、电子支付三大基本功能。60个停车场已实现无感支付,还有40个试点停车场通过租赁泊位方式实现了共享停车。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为大家详细解读了《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期待通过政策的实施,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再次感谢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厅。

马德芳:非常高兴做客“在线访谈”。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今天的节目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2-5-1

 

 

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及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八大任务 文章下载

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及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八大任务

日前,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发布了《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及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交通运输重大科技研发和应用取得新突破,研究构建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施工、运营三阶段标准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先进信息技术赋能交通运输发展,基本建成面向全省行业业务领域跨层级的省级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构建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及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及信息化建设“一脑、五提升、两体系”的发展目标。

总体框架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依托“吉林祥云”应用支撑云平台,统筹全省交通运输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集约化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打造吉林“交通大脑”。进一步加强新技术应用,深化“互联网+”管理,加快“智慧公路、智慧出行”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数字化、行业治理现代化、公众出行便捷化、物流服务高效化和科技创新支撑水平。构建交通运输“标准体系”“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支撑保障科技及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以服务管理、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目标,构建满足吉林省交通运输“一脑、五提升、两体系”的科技及信息化发展目标的总体框架。

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及信息化总体框架

八大任务

规划提出强化科技攻关及成果应用;构建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体系;强化交通运输“互联网+”监管和服务;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防护;规范创新成果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的八大任务,具体如下:

1

强化科技攻关及成果应用,提升行业创新水平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有效融合,围绕交通强国建设吉林省试点任务要点,突破一批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农村公路养护技术、季冻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应用,有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加强交通强国试点支撑技术研发。集中科研优势力量,汇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依托旅游大通道(G331吉林境内段)建设,重点开展东部山区公路建设、边坡稳定与防护、交旅融合、安全监测与预警,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监测、车辆主动管控技术等研究。开展旅游航道、松辽水系入海通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农村公路建养技术攻关。支撑“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农村公路低成本养护、路面结构优化、技术指标评定、安全应急保障、小型养护机具等技术、材料和设备研发。

开展季冻区绿色环保低碳技术攻关。深化分析季冻区绿色环保低碳需求,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实国家碳排放政策,推动开展季冻区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框架,以及碳排放监测等研究。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荐优秀的科研成果申报交通运输部创新成果库,鼓励先进、成熟且有标准规范做支撑的科研成果纳入工程设计;鼓励在关键控制工程、隐蔽工程中采用先进设备开展试验检测和评定,规模化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成果及专利技术,进一步落实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持续支持重点科研平台发展,加大对交通行业重点科研平台支持力度,支持其开展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及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鼓励对产品改进、工艺提升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改进”等群众性技术微创新;推动具有季冻区特色、彰显交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促进技术研发、成果推广与科普宣传有机结合,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

构建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体系,打造吉林“交通大脑”

推进智慧型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体系建设,建立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联动机制,完善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与高速公路大数据中心的建设,逐步建成统一的吉林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推动高速公路信息平台、地方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综合开发和智能应用,实现数据互通、业务互融、服务互促,构建吉林“交通大脑”;加强“交通大脑”与各市(州)“城市大脑”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公交、城际交通运输数字化、智能化;深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场景,推进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性研究,促进我省交通运输行业提质增效。

构建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体系。完善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规划,制定我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及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推动行业资源汇聚,构建省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推进高速公路大数据中心及地方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融合、治理、智能分析,为行业业务协同、公众服务、管理决策数据赋能,全面提升数据资产管理与服务水平。

完善行业业务协同联动机制。统一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省级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业务系统,并在全省行业内推广应用;高速公路及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分别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打造业务统一、数据融合、服务智慧的吉林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实现业务协同联动,管理高效集约,提升我省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将公路、客运枢纽与城市公交、出租车、新业态车辆、社会车辆等设施与装备的交通数据充分融合,积极推动轨道交通、航空和铁路等信息接入,建立服务于行业监管和公众出行的联动数据环境。

3

强化交通运输“互联网+”监管和服务,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统筹推动全省交通运输政务管理和服务数字化转型,推进交通运输数字政府部门建设,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和服务现代化水平。

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指尖办”“跨省通办”。加强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快告知承诺、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电子票据在政务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行政审批“一部手机、一张身份证”刷脸办理。

推进综合交通治理现代化。建设涵盖公路、运输、航道、海事、质量安全监管等各类执法业务的综合监管系统,实现执法全过程留痕、闭环监管和在线查询监管,实现非现场执法全覆盖。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信用信息应用、共享水平。通过建设海事水运监管、船舶检验、搜寻救助等系统,加强水上安全监管,提高应急救援、公共服务效率。

4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以新技术赋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推动大数据、北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公路、智慧航道建设,升级基础通信网络设施。对新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对已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依托提级改造或大中修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建立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感知“省地共建共用”机制,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打造整体优化、协同融合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智慧公路建设。推动大数据、AI、智能装备等新技术在路网运行监控、管理及服务的创新融合,开展季冻区环境下极端条件道路通行能力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提升全天候通行能力,促进公路基础设施建管养运全要素周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升级完善公路交通流量调查系统,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应用,建设监测、调度、管控、应急处置及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开展高速公路重点工程智慧工地建设,推进“互联网+”施工、检测、运营、管理全寿命周期指标参数可监控、可溯源;加强长大桥梁、隧道、高边坡、长大下坡、互通立交等重要路段实时监控与主动安全预警,提升公路安全应急管理水平;推进公路智慧服务区、服务站、公路驿站、司机之家建设;配合做好中俄国际交通运输走廊无人驾驶技术研究。

推进智慧航道建设。开展航道视频监控、水文自动监测、智能航标等数字化感知系统试点建设,逐步完善航道测量设施和监测感知网络。推动电子航道图建设与应用,初步形成以电子航道图为支撑的航道数据资产;推进BIM技术及智能监测技术在航道重点建设工程的应用,搭建航道运行监控平台,建设航道业务协同管理系统,推动航道业务发展转型升级。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基于“一张网”,打通全省交通主管部门业务系统专线网络,加强省地交通应急通信专网建设,完善国省道,特别是重点工程、重点路段“公(网)专(网)结合”的网络接入;升级改造高速公路基础通信网络;推动5G、LTE-V等通信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车路协同技术研究及试点部署,开展智能网联实车测试和验证,探索混合交通条件下的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应用;推进北斗时空信息服务、海事卫星系统、无线异构应急传输专网等先进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创新性应用。

5

推进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智慧便民体验感和获得感

以“123出行交通圈”为目标引领,以提高电子客票使用率为切入点,倡导多方式融合、多主体协同、全链条出行、一体化服务的“出行即服务”理念,推动客运枢纽智能化、城市公交智能化,引导市场主体打造跨方式、跨区域旅客运输数字化服务体系。

推进一体化智慧出行服务。引导市场主体通过多方合作方式,整合运输线路、站场等各种运输资源,发展基于智能终端一站式出行服务,在不同运输方式间建立共享售取票、乘降、驻车换乘等设备信息机制,发展“指尖出行”,推动不同运输方式间票务数据信息互联共享,力争实现“一站购票、无缝衔接、一票(证)通行”。围绕智慧高速建设,推进服务区智慧服务升级,提升准全天候通行服务能力。

推动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鼓励建设枢纽内智能导航等设施,提升车辆智能调度能力。推动客运售票、检票、安检、登乘等环节无纸化、无感化,加快道路客运电子客票推广,提升道路客运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省内二级以上客运站电子客票全覆盖。

推动公交出行智能化。加快推动城市公交、出租车和轨道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运营状态实时监测、智能动态排班、灵活设置线路、电子站牌管理、手机APP信息查询等功能,强化设施设备运行质量监测,提高运营效率和公众服务能力;推动交通一卡通虚拟卡、二维码等移动支付便民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老年人凭身份证、社保卡、老年卡等证件乘坐城市公共汽电车;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一码通行”、与城市内其他交通方式“一票联乘”,提高城市公交无障碍服务能力;推进城市静态交通建设,建立城市停车管理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推广ETC涉车场所应用。推进快速智能安检、快速支付等技术应用。农村公交推广应用“交通一卡通”,实现城市公交与农村公交协调发展,满足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出行多样化需求。

5

推动智慧物流发展,提升货物运输便利化水平

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为目标引领,以我省物流行业“一核三带四通道”发展格局为基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建立创新智慧物流运营模式,加强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促进交通运输与产业融合发展。

优化物流重点领域数字监测。在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等重点域实现电子运单管理,推动形成“一单到底”的高效多式联运体系。完善网络道路货物运输平台运行监测功能,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引导企业提升数据运营质量。推进行业和企业间物流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对接。推动物流枢纽智慧化升级,推进智能仓储配送设施建设。

加强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推动国际货运电子单证的试点运用,在中俄口岸,促进国际货运单证信息交换。建成吉林省国际货物运输网络平台,实现国际货物运输监管、生产调度、应急预警、联合惩戒等智能化监管与信息共享,在国际物流供应链调度保障、应急供给等方面,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的物流信息服务。

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推进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推广应用,助推农村物流快速发展。以客运站为节点,拓展客运站物流服务功能,完善物流设施设备,推动“客货邮同站”发展;依托建制村100%通客车的运输网络资源,以客运线路和车辆为载体,推进农村客运、邮政快递、农村物流等既有运输网络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农资、农村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满足农民群众“最初最后一公里”物流需求。

7

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防护,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完善风险评估及应急处理机制,提升重大风险应对保障能力,确保行业系统安全、设施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

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水平。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维,推动安全与应用协调发展。严格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安全设计、建设、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测评,确保交通行业信息平台、业务系统、网络架构和数据安全可靠。

提升关键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国密安全保护,推进安全可信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商用密码技术应用和安全测评,全面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建立行业网络安全与态势感知体系,提升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态势感知能力,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强端到端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对数据资源实行分级分类安全管理,强化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与保护。

加强数据安全与协同治理。建立多源数据汇聚协同治理模式,强化数据安全治理顶层设计,实现数据安全风险总体可控。按照“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原则,实现交通运输通信专网、交通控制网、电子政务网、信息服务网和互联网之间安全风险隔离和信息共享。严格落实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责任制,制定行业网络安全标准,构建与“数字吉林”“数字交通”建设相适应的多元共治、协同管控和有效防范的网络安全机制。

8

规范创新成果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健全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逐步健全吉林省交通运输标准体系,有序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发挥标准的载体作用。基于季冻区气候环境特点,加快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三个阶段指南的制订,结合吉林省交通强国试点任务、重大工程建养等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引导社会团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科研成果在交通运输领域创新应用,制订一批团体标准。强化部省市县(区)通信接口和协议统筹,编制信息(数据)编码、数据管理、数据字典、交通数据模型、数据交换等规范和办法,实现部、省、市(州)、县(区)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

吉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省级)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2022-7-5

 

 

保山交通运输工作“十四五”开局传捷报 文章下载

保山交通运输工作“十四五”开局传捷报

近日,记者从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工作暨交通运输系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视频会议上获悉:2021年,我市交通运输工作亮点频现、捷报频传,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保山市、腾冲市分别获评国家“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和示范县(市),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的州市,也是全省唯一拥有“四好农村路”全国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与示范县(市)的州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重获省级优秀表彰;政府隐性债务化债任务基本完成。尤其是面对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挑战,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补齐交通短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在项目建设方面,我市全力加快公路、铁路、机场等项目建设,全年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77亿元,占全市的18%,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21292公里,公路密度108.4公里/百平方公里。一是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昌保高速分段实现联网收费,施勐、瑞孟、链子桥至勐糯等高速加快实施,老营至板桥段、永昌高速进场道路实现开工,弥昌、昌链及腾冲联边高速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全年高速公路完成投资83.5亿元;腾冲机场一级路建成通车,保山机场周边道路改扩建顺利完工,泸腾二级路、龙陵至龙镇桥二级路和龙陵火车站至象达二级路等项目有序推进。二是铁路机场建设加速推进。大瑞铁路大保段保山境内工程及地方配套即将建成,保瑞段控制性工程及站场、蒲缥铁路专用线、蒲缥站前配套设施等项目稳步推进;芒市至腾冲猴桥铁路、保山至泸水铁路完成工可编制和咨询评估。保山机场新航站楼投入使用,保山、腾冲机场跑道延长等项目开工建设。

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农村公路建设与其管理养护皆取得明显成效。腾冲清水旅游环线建成通车,龙川江旅游资源路及施甸红色旅游线加快推进;全年协调争取乡镇通三级、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安防工程等农村公路建设计划590项、1103.6公里;实施危桥改造28座。“路长”责任制实现全覆盖;创新推广“村党组织+合作社+群众”等七种管养新模式,全市列养农村公路1.25万公里,设立农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5769个,县乡村道优良中等路率分别达84.45%、80.24%、78.68%。

在服务品质方面,“保腾芒”滇西机场群空地协同一体化运行平稳,开通省内外航线44条,完成航空运输总周转量11455.99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9.2%;航运旅游发展规划印发实施,11座便民码头及怒江中下游航道建设工程前期稳步推进,完成水上运输总周转量59.21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8.6%;道路运输稳步推进,新版《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严格落实,客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公路运输总周转量1509409.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0%;快递“进村、进厂、出境”工程加快实施,末端服务网点建设提速,全市累计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5610.63万元,同比增长43.8%。

在行业治理方面,严格落实应急物资运输车辆顺畅通行及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统筹抓好机场、客运站场、驾培机构、运输车辆、建设工地疫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腾冲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考点建成使用,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费政策全面落实,货运车辆年审、客货危从业资格证办理等热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网上可办率事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和“一门”进驻率均达100%;工程管理规范有序,建立高速公路“阳光工程·廉洁通道”长效机制,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专项整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简化设计审查审批流程,严控造价成本。

今年,我市交通运输工作以建设交通强市为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大抓项目年”为突破,聚焦项目建设和运输服务,全面提速公路、铁路、机场、水运等综合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三横两纵一联”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重点抓好大抓重点项目增投资、优化运输服务提品质、推动绿色发展树形象、聚焦行业发展严监管、突出政治建设抓党建、推进作风革命见实效等7个方面的工作,争取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亿元以上,为保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开路先锋。

九龙网2022-4-1

 

 

定了!眉山“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出炉,要干这些大事 文章下载

定了!眉山“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出炉,要干这些大事

成眉动车越开越密

天府大道仁寿段

剑南大道、岷东大道等建成通车

S5、天眉乐高速即将开工

......

近几年

眉山人的出行选择越来越多

而这只是刚刚起步

未来,还有惊喜!

··

日前

《眉山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出台

到2025年

眉山将初步建成

成都都市圈南部综合交通枢纽

你关心的道路

也都有所体现

一起来期待眉山未来交通的模样~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交通强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成眉同城发展、东彭仁新极核引领为抓手,着力构建“航空引领、轨道突破、路网加密、水路贯通、运输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打造成都都市圈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交通支撑和引领作用。

“十四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着力推动实现“对接两大机场、融入都市路网、畅联陆海通道”,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交通投资始终保持高位运行,形成“18纵10横”大通道,争创全省交通强市,初步建成成都都市圈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实现“233”交通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十四五”

目标已划定、蓝图已绘就

成都都市圈南部综合交通枢纽

如何一步步变为现实?

加快成眉交通同城

加速东彭仁新交通同城

.......

一个个重点任务要抓牢!

加快成眉交通同城,打造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

加速东彭仁新交通同城,形成畅联内部路网

推动农村公路提标升级

推进“交通+产业+旅游”融合发展

促进绿色智慧交通赋能增效

提升客货运输现代化服务水平

构建协同联动的行业治理体系

眉山市委市政府官网2022-3-26

 

 

《钦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 文章下载

《钦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解读

一、出台背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总要求,深入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精准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广西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的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围绕着力实施“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四轮驱动战略,统筹推进“构通道、强枢纽、补短板、提品质、重创新、优治理”重点任务,全力打造“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枢纽,争当广西“面朝大海、向海图强”排头兵,编制了《钦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制定依据

(一)《广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

(二)《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三)《钦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钦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到8500公里,公路路网密度增加约13%,打造“七横六纵两联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镇镇通高速路和100%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屯通硬化路,确保实现镇镇通二级路;铁路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铁路网密度增加10%以上,集装箱装卸能力达到250万标箱,铁路集装箱装车比例提高至20%以上;钦州港建成生产性泊位110个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2亿吨和800万标箱以上,海铁联运集装箱运量达到100万标箱。平陆运河开工建设并加快推进,钦州内河港地区性重要港口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四、主要内容

第一章 概述。明确规划背景、规划依据、规范范围和期限以及规划思路。

第二章 钦州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回顾。从交通网络、枢纽站场、运输服务、交通信息化、绿色交通、行业治理以及战备保障等方面,总结回顾钦州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

第三章 钦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形势与需求。结合钦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展态势,从综合交通运输网与产业布局的匹配分析等角度,进行钦州市综合交通运输需求预测。

第四章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明确指导思想、规划原则、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

第五章 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与网络布局规划。提出形成“三横六纵一联”综合交通大通道格局、构建“七横六纵两联一环”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建设联县并辐射周边高等级公路网络、大力提升铁路发展效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协同完善“一环七纵六横”中心城区交通网络、加快推进万吨级航道网与平陆运河大通道建设等重点任务及目标。

第六章 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提出打造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加快港口能级提升与物流枢纽建设、加快补齐航空发展短板等重点任务及目标。

第七章 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构建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内外畅通的交通体系、建设智慧化便捷顺畅客运服务系统、打造高效衔接一体化货运服务系统、建设广覆盖高效协同邮政快递服务网络、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及目标。

第八章 综合交通保障体系和行业治理规划。提出发展智能交通、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强化交通安全保障、提升综合交通行业治理能力等重点任务及目标。

第九章 战备保障。把握交通战备工作阶段性特性,提出推进交通设施网络建设、强化交通设施运用保障、加强交通力量互补衔接等重点任务及目标。

第十章 实施安排。分析用地规模和资金需求,明确近期建设重点任务。

第十一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规划环境影响分析,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影响措施。

第十二章 规划评价。从方案规模合理性、方案布局科学性以及规划项目可实施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提出加强规划组织领导与实施、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营造良好治理环境等保障措施。

五、重点项目

提出“十四五”钦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重点推进建设项目81个(类)总投资约2265亿元。其中:公路建设项目39个(类)约1016亿元〔续建项目21个约144亿元、新开工项目18个(类)约872亿元〕、铁路建设项目6个约90亿元(续建项目3个约3亿元、新开工项目3个约87亿元)、水运建设项目25个约1039亿元(其中:平陆运河项目约680亿元)、物流枢纽项目11个约120亿元。

钦州市人民政府2022-4-15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文章下载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基本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为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基础保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强交通运输保障、促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里,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翻一番、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超大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成网,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京张高速铁路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战略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中欧班列开行列数快速增长,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交通扶贫百项骨干通道基本建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47万公里,新增通客车建制村超过3.3万个,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快递网点基本覆盖全部乡镇,建制村实现直接通邮。运输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旅客高品质出行比例不断提高,航班正常率大幅上升,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超过20%,快递业务量翻两番、稳居世界第一。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复兴号动车组上线运行,C919客机成功试飞,ARJ21支线客机规模化运营,跨海桥隧、深水航道、自动化码头等成套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船舶建造水平持续提升,网约车、共享单车、网络货运平台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铁路、空域、油气管网等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面取消,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营运货车、营运船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8.4%和7.1%左右,民航、铁路安全水平保持世界领先,道路运输重大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5%和69%左右。

与此同时,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不够均衡、结构不尽合理、衔接不够顺畅,重点城市群、都市圈的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存在较明显短板。货物多式联运、旅客联程联运比重偏低,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运输服务产品供给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不匹配。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部分关键核心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交通运输安全形势仍然严峻,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不足。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清洁能源推广应用仍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十四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国际物流体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从国内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区域经济布局、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人口结构分布、消费需求特征、要素供给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出新要求,交通运输行业进入完善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的关键期,促进一体融合、提升服务质效的机遇期,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要适应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优化发展布局,强化衔接融合,因地制宜完善区域城乡综合交通网络;要坚持以创新为核心,增强发展动力,推动新科技赋能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质量效率;要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韧性,调整发展模式,将绿色发展理念、低碳发展要求贯穿发展全过程,提高自身运行安全水平和对国家战略安全的保障能力;要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着力点,转变发展路径,促进建管养运并重、设施服务均衡协同、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全方位转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结构优化、一体衔接的设施网络,扩大多样化高品质的服务供给,培育创新驱动、融合高效的发展动能,强化绿色安全、开放合作的发展模式,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第二节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当好先锋。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充分发挥交通作为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的作用,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保障能力,有效支撑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提供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交通运输服务。

系统推进,衔接融合。坚持系统观念,合理确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规模、技术标准、建设时序,补齐西部地区路网空白,优化网络结构功能,科学合理挖掘既有设施潜力,精准补齐联通衔接短板,提升运输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协调融合发展。

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注重新科技深度赋能应用,提升交通运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破除制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交通运输市场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

绿色转型,安全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加强运行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互联互通和运输保障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智能化、绿色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能力利用率显著提高。以“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主骨架,以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衔接,以部分兼顾干线功能的城际铁路为补充,主要采用250公里及以上时速标准的高速铁路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普速铁路瓶颈路段基本消除。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的主线基本贯通,普通公路质量进一步提高。布局完善、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机场体系基本形成。港口码头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换装效率进一步提高。重点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络、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加快形成,沿边国道基本贯通。

运输服务更加高效。运输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客运“一站式”、货运“一单制”服务更加普及,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运输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持续缓解,农村和边境地区运输服务更有保障,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快递服务全覆盖。面向全球的国际运输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中欧班列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技术装备更加先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显著提高,数据开放共享和平台整合优化取得实质性突破。自主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推广应用,实现北斗系统对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全面覆盖,运输装备标准化率大幅提升。

安全保障更加可靠。交通设施耐久可靠、运行安全可控、防范措施到位,安全设施完好率持续提高。跨部门、跨领域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特大事故发生率进一步降低。主要通道运输安全和粮食、能源、矿石等物资运输安全更有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发展模式更可持续。交通运输领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铁路、水运承担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比例稳步上升,绿色出行比例明显提高,清洁低碳运输工具广泛应用,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明显降低,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比例显著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

治理能力更加完备。各种运输方式一体融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和管理运营养护等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更加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更加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形成。

展望2035年,便捷顺畅、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绿色集约、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快货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基本形成,基本建成交通强国。

专栏1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2020年

2025年①

设施网络

1.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

14.6

16.5

预期性

   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

3.8

5

预期性

2.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

519.8

550

预期性

   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里程

16.1

19

预期性

3.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万公里)

1.61

1.85

预期性

4.民用运输机场数(个)

241

>270

预期性

5.城市轨道交通②运营里程(公里)

6600

10000

预期性

衔接融合

6.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

59.5

>70

预期性

7.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③(%)

68

80

预期性

8.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率(%)

15

预期性

9.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

50

>90

预期性

智能绿色

10.重点领域④北斗系统应用率(%)

≥60

>95

预期性

11.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⑤(%)

66.2

72

预期性

12.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强度⑥下降率(%)

〔5〕

预期性

安全可靠

13.道路运输较大及以上等级行车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下降率(%)

〔12〕

约束性

14.民航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及以上事故率(次/百万小时)

0

〔<0.11〕

约束性

15.铁路交通事故十亿吨公里死亡率(人/十亿吨公里)

0.17

<0.3

约束性

注:①〔〕内为5年累计数。②指纳入国家批准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的大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③指国际枢纽机场和区域枢纽机场中连通轨道交通的机场数量占比。④指重点营运车辆、邮政快递自有干线运输车辆、应安装具备卫星定位功能船载设备的客船及危险品船等。⑤指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所有地面公交车辆的比重。⑥指按单位运输周转量计算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三章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按照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布局,构建完善以“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骨干,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以快速网、干线网、基础网多层次网络为依托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存量网络提质增效,聚焦中西部地区精准补齐网络短板,稳步提高通达深度,畅通网络微循环,勾画好美丽中国的“交通工笔画”。

第一节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

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建设综合性、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构建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交通走廊,强化主轴与走廊间的协调衔接。提升京沪、沪昆、广昆、陆桥以及北京至港澳台、黑河至港澳、额济纳至广州、青岛至拉萨、厦门至喀什等通道功能,推进待贯通段建设和瓶颈段扩容改造,畅通沿海与内陆地区通道。推动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机衔接。

加强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推进出疆入藏通道建设,扩大甘新、青新、青藏、川藏四条内联主通道通行能力,稳步推进川藏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新藏铁路和田至日喀则段前期工作、适时启动重点路段建设,有序推进滇藏铁路前期工作,密实优化航空航线网络布局,构建多向联通的通道布局。畅通沿江通道,加快建设沿江高铁,优化以高等级航道和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功能。升级沿海通道,提高铁路通道能力,推进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提升港口航道整体效能,构建大容量、高品质的运输走廊。贯通沿边通道,提级改造普通国省干线,推进重点方向沿边铁路建设,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铁路在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和港口在海上运输中的门户作用,强化东、中、西三条通路,形成大能力主通道,衔接国际运输通道。

专栏2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工程

1.出疆通道。建设和田至若羌、伊宁至阿克苏、若羌至罗布泊、精河至阿拉山口增建二线等铁路,实施精河经伊宁至霍尔果斯铁路扩能改造。建成京新高速公路巴里坤至木垒段,完成国道315依吞布拉克—若羌—民丰段建设改造。

  2.入藏通道。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推进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电气化改造、日喀则至吉隆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新藏铁路重点路段建设。建成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段、雅叶高速公路拉萨至日喀则机场段,提质改造川藏公路318线、滇藏新通道西藏段(丙察察),推动国道219米林至墨脱段建设,实施川藏铁路配套公路工程。

  3.沿江通道。建设成都重庆至上海沿江高铁。实施长江中上游干线航道等级提升工程,系统疏解三峡枢纽瓶颈制约,推进三峡翻坝转运、金沙江翻坝转运设施建设,深化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论证。推动宁芜高速、沪渝高速武汉至黄石段、渝宜高速长寿至梁平段以及厦蓉高速、银昆高速成都至重庆段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

  4.沿海通道。建设上海经宁波至合浦沿海高速铁路。按二级及以上标准推动沿海国道228改造,推进沈海高速火村至龙山段、福鼎至诏安段等扩容改造。

  5.沿边通道。有序推进酒泉至额济纳等铁路建设,开展波密至然乌等铁路前期工作。推动沿边国道219、国道331待贯通和低等级路段建设改造,实现85%以上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

  6.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黄桶至百色、黔桂增建二线、南防增建二线等铁路,实施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推动呼北高速灌阳至平乐段等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研究建设平陆运河。推进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和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建设。

第二节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提升全球互联互通水平和辐射能级。培育一批辐射区域、连通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合理组织集群服务网络,提高集群内枢纽城市协同效率。

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全球联通水平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增强部分枢纽国际门户功能。优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客货中转设施、集疏运网络及客运场站间快速连接系统。增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衔接转运能力,发展口岸枢纽。强化不同层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间功能互补、设施连通、运行协同。

完善综合客运枢纽系统。优化客运场站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布局,鼓励同站布设,加强与城市交通系统有效衔接。对换乘潜在需求大的综合客运枢纽,做好衔接通道用地和空间预留。推动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布局立体换乘设施,鼓励同台换乘,实施既有枢纽换乘设施便捷化改造,推动主要运输方式间便捷换乘。整合接入综合客运枢纽的不同运输方式信息资源,加强数据、时刻、运力等对接。促进综合客运枢纽站城融合,探索建立枢纽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枢纽与周边区域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加强开发时序协调、服务功能共享。

建设综合货运枢纽系统。优先利用现有物流园区以及货运场站等设施,规划建设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融合的综合货运枢纽,引导冷链物流、邮政快递、分拨配送等功能设施集中布局。完善货运枢纽的集疏运铁路、公路网络,加快建设多式联运设施,推进口岸换装转运设施扩能改造。实施邮政快递枢纽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邮政普遍服务和快递处理中心等设施建设,与铁路、公路、民航等枢纽加强统筹。推进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专栏3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重点工程

提升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枢纽城市的全球辐射能级。依托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广州白云、成都天府等枢纽机场以及深圳西丽、重庆东站等铁路客运站,建设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场站,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场站间直接连通,实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铁路枢纽优化工程,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建设天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重庆陆港型物流枢纽等综合货运枢纽场站。

  增强南京、杭州、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厦门、郑州、武汉、海口、昆明、西安、乌鲁木齐、宁波等枢纽城市的国际门户作用。完善杭州、宁波、厦门、郑州、武汉等枢纽规划,建设南京禄口、杭州萧山、厦门翔安、昆明长水、西安咸阳、武汉西站、宁波西站、海口新海港等综合客运枢纽场站,建设大连、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和宁波舟山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提升石家庄、太原、合肥、济南、长沙、南宁、兰州等枢纽城市全国集聚辐射功能。优化主要枢纽场站及集疏运设施布局,围绕济南遥墙、长沙黄花、南昌昌北、兰州中川等枢纽机场以及雄安站等铁路枢纽站,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场站。

第三节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构建以高速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的快速网,完善以普速铁路、普通国省道、港口航道等为主体的干线网,提高基础网保障能力。

建设现代化铁路网。坚持客货并重、新建改建并举、高速普速协调发展,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扩能改造,着力消除干线瓶颈,推进既有铁路运能紧张路段能力补强,加快提高中西部地区铁路网覆盖水平。加强资源富集区、人口相对密集脱贫地区的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建设。推进高速铁路主通道建设,提升沿江、沿海、呼南、京昆等重要通道以及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运输能力,有序建设区域连接线。综合运用新技术手段,改革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提高铁路网整体运营效率。统筹考虑运输需求和效益,合理规划建设铁路项目,严控高速铁路平行线路建设。

专栏4铁路网建设重点工程

1.普速铁路。建设柳州至广州、瑞金至梅州、温州经武夷山至吉安、定西经平凉至庆阳、太子城至锡林浩特、仙桃经洪湖至监利、太原至和顺、大理至攀枝花、乌北至准东增建二线等普速铁路,协调推进首都地区货运东、北环线铁路建设。推进富裕至加格达奇、南京至芜湖、鸦鹊岭至宜昌、天津至蓟县、汪清至图们、中卫至平凉等铁路扩能改造。

  2.高速铁路。建设北京经雄安新区至商丘、包头至银川、襄阳至常德、天津至新沂、西安至重庆、西安至十堰、长沙至赣州、雄安新区至忻州、太原至绥德、延安经榆林至鄂尔多斯、长春经辽源至通化、敦化至牡丹江、哈尔滨经绥化至铁力、上海经乍浦至杭州、宁波经台州经温州至福州、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阜阳至黄冈、益阳至娄底、铜仁至吉首、邵阳至永州、南昌至九江、湛江至海安等高速铁路。

完善公路网结构功能。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实施京沪、京港澳、京昆、长深、沪昆、连霍、包茂、福银、泉南、广昆等国家高速公路主线繁忙拥挤路段扩容改造,加快推进并行线、联络线以及待贯通路段建设。合理引导地方高速公路有序发展。加快普通国省道低等级路段提质升级,将西部地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提高到70%,实现对重要口岸、枢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有效覆盖,强化安全设施配置。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入开展示范创建,实现通三级及以上公路的乡镇比重达到85%左右,推动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因地制宜推进建制村双车道公路建设和农村过窄公路拓宽改造,强化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村内主干道衔接。推进渡改桥等便民设施建设。

专栏5公路网建设重点工程

1.待贯通路段建设。推进京雄等雄安新区对外高速公路以及呼北高速炉红山至慈利段、德州至上饶高速安徽段、溧阳至宁德高速黄山至千岛湖段、上海至武汉高速无为至岳西段、集宁至阿荣旗高速白音查干至乌兰浩特段、杭州湾地区环线高速杭州至宁波支线等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

  2.瓶颈路段升级改造。推进京哈高速绥中(冀辽界)至盘锦段、青兰高速涉县至冀晋界段、连霍高速忠和至茅茨段、沪昆高速昌傅至金鱼石段、荣乌高速威海至烟台段、济广高速济南至菏泽段、京港澳高速耒阳大市至宜章(湘粤界)段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推进国道210白云鄂博至固阳段、国道217阿勒泰至布尔津段、国道227贵德至大武段、国道353巨甸至维西段等升级改造及国省干线穿越城区段改移工程。

优化畅通水运设施网络。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支持山东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推进东北地区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推动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有序推进沿海港口专业化码头及进出港航道等公共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建设粮食、能源、矿产资源的接卸、储存、中转设施,推进沿海沿江液化天然气码头规划建设。提升内河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合理集中布局集装箱、煤炭、铁矿石、商品汽车等专业化码头。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扩能升级与畅通攻坚建设,完善长江、珠江、京杭运河和淮河等水系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进一步提升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出海能力,全面加强长三角、珠江—西江高等级航道网未达标段建设。推动重要支流航道和库湖区航道、内河旅游航道、便民码头建设。

专栏6水运设施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1.沿海港航设施。推进天津北疆与东疆、青岛董家口、南通通州湾、上海洋山、厦门翔安、深圳盐田、广州南沙、汕头广澳、湛江宝满、洋浦小铲滩、钦州大榄坪等集装箱码头工程。推进唐山京唐、黄骅散货港区、日照岚山、连云港连云、宁波舟山衢山、防城港企沙等矿石码头工程。推进营口仙人岛、黄骅散货港区、烟台西港区、青岛董家口、连云港徐圩、宁波舟山金塘、厦门古雷等原油码头工程。加快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推进曹妃甸港区煤炭运能扩容、日照港转型升级工程。推进锦州港、唐山京唐、曹妃甸、日照岚山、连云港港、宁波舟山条帚门、深圳港西部、广州港、洋浦港、北部湾防城港和钦州等20万吨级及以上航道建设。

  2.内河港航设施。积极推进涪陵至丰都段航道整治,研究推进长江干线宜宾至重庆段、宜昌至武汉段航道整治,加快治理安庆至南京段重点航段,进一步改善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条件,加快改善长江口北港航道条件,研究推进长江口南槽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推进大芦线东延线等河海直达航道工程。推进西江航运干线3000吨级航道整治和船闸扩能工程。开展京杭运河山东段航道整治,推进苏北段船闸、航道扩能工程,推进杭甬运河整治提升工程、常山江航运开发工程。推进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建设,开展淮河干线及沙颍河航道整治、船闸改扩建,推进淮河出海航道工程。推进右江百色、红水河龙滩等枢纽通航设施建设。推进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适宜河段通航。开展湘桂赣粤运河前期研究论证。

扩大航空网络覆盖。推动区域机场群协同发展,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世界级机场群。适时启动能力紧张枢纽机场改扩建工程,强化枢纽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合理加密机场布局,稳步建设支线机场和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提升综合性机场货运能力和利用率。有序推进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构建区域短途运输网络,探索通用航空与低空旅游、应急救援、医疗救护、警务航空等融合发展。优化航路航线网络,加强军民航空管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空管新技术。

专栏7民用运输机场建设重点工程

实施广州、深圳、昆明、西安、重庆、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国际枢纽机场和太原、沈阳、福州、杭州、宁波、合肥、济南、武汉、长沙、南昌、南宁、拉萨、兰州、银川、西宁等区域枢纽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呼和浩特、厦门、大连、三亚新机场。建成鄂州专业性货运机场,提升天津、郑州等机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嘉兴、瑞金、郴州、湘西、丽水、韶关、阆中、威宁、邢台、朔州、安阳、亳州、乐山、府谷、黔北(德江)、盘州、阿拉尔、和静等支线机场。

加强油气管网高效互联。完善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加快全国干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完善原油、成品油管网布局,推进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老旧管道隐患治理。推进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和支线管道建设,扩大市县天然气管道覆盖范围并向具备条件的沿线乡镇辐射。

第四节强化一体融合衔接

加快解决制约人民美好出行、货物高效流通的瓶颈,强化综合交通网络有机衔接。打通公路省际待贯通路段,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推进城镇密集地区干线公路过境段、进出城瓶颈路段升级改造。加强枢纽机场与轨道交通高效衔接,使换乘更加便捷。强化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进规模化农产品基地等集疏运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铁路进港口重点港区和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重点物资储备库。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航运安全,有序建设各种运输方式共享通道资源的过江跨海通道。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的大型综合客运枢纽间通过轨道交通互连。加快实现联系紧密的综合货运枢纽间通过联络线或专用通道互连。

专栏8综合交通网络衔接重点工程

1.港口机场集疏运工程。完善上海港、唐山港、天津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港、深圳港、福州港、北部湾港等港口集疏运系统。推动杭州萧山机场、厦门翔安机场、长沙黄花机场、昆明长水机场等接入轨道交通。

  2.省际间待贯通路段畅通工程。有序实施丹锡高速克什克腾至承德联络线河北段、本溪至集安高速本溪至桓仁(辽吉界)段、赤峰至绥中高速凌源(蒙辽界)至绥中段、安康至来凤高速渝鄂界至建始段、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西昌至香格里拉段等省际高速公路建设。

  3.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改造工程。推进国道104、国道107、国道205、国道207、国道210、国道220、国道228、国道233、国道309、国道310、国道312、国道319、国道320、国道329、国道343、国道347等城镇过境路段升级改造。

  4.过江跨海关键性工程。建成深中、黄茅海等跨海通道。建设涪陵江北、伍家岗至点军山、枞阳至贵池、靖江至江阴、崇明至太仓等公铁两用过江通道以及隆叙铁路改造过江大桥。推动钦州市龙门大桥、钦州至北海大风江大桥等跨海大桥建设。适时启动珠江口狮子洋、莲花山通道建设。规划研究沪甬通道。

第五节加强基础设施养护

推动落实全生命周期养护,强化常态化预防性养护,科学实施养护作业,加强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强化养护管理监管考核,提高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加强桥梁隧道、通航建筑物、港口锚地、跑道停机坪等公共设施养护管理。加大养护新技术推广力度,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鼓励自动化、信息化巡查,提高管理养护科学决策水平,推进养护机械化和标准化。加强铁路综合维修养护一体化管理。发展和规范公路养护市场,逐步增加向社会购买养护服务。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健全桥梁养护管理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航道常态化养护机制,推动航道养护基地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

第四章夯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础支撑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对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服务保障能力。

第一节有力服务区域重大战略

建设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京津冀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高标准、高质量打造雄安新区对外交通网络,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交通保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整体设计推进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补强沿江高铁和铁路货运能力,全力打通公路省际待贯通路段,提升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发展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加强港澳与内地的交通联系,支持香港提升国际航运、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推动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高效衔接和有机融合,协同推进港航、海事一体化发展,推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加快提升江苏通州湾江海联动示范区功能,打造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构建海南岛内畅通、陆岛连通、全球通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稳步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构建黄河流域绿色安全便捷综合交通网络,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

第二节支撑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补齐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短板,提升干线铁路覆盖度、干线公路通畅性和农村公路均等化水平,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小时交通网,畅通多向出川出渝综合运输通道。提升东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整体效能,进一步畅通对外通道,推动沿海内陆沿边一体开放。推进中部地区内陆开放大通道建设,增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功能,进一步巩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构建东部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提升重点运输通道能力和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级,实现交通运输优化升级。提升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对外通道能力,拓展网络通达深度,补齐生态退化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建设保障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交通基础设施。

第三节夯实乡村振兴交通基础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需要,逐步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巩固拓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成果,推动交通建设项目更多进村入户,鼓励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一体开发。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整合交通、邮政、快递、供销、电商等资源,构建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发展新模式。巩固建制村通客车成果,提升农村客运运营安全和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监管,推动构建农村客运长效稳定发展机制。推动农村物流融入现代流通体系,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便捷高效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双向渠道,打造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第四节强化边境交通设施建设

服务沿边城镇体系建设,以公路、机场为重点,大力改善边境地区交通出行条件,提升边境城镇人口集聚能力。统筹推进边境地区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建设,全面完善国道干线主骨架,推进沿边公路并行线建设和低等级公路提质改造,加快抵边公路建设,尽快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沿边公路网。稳步推进边境地区机场建设,构建多层级航空网,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面。补强同江、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瑞丽、磨憨等口岸后方铁路通道能力。加强抵边自然村邮政设施建设,实现邮政服务普遍覆盖。

专栏9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沿边抵边公路。建设集安至桓仁、珲春至圈河、泸水至腾冲、米林经墨脱经察隅至滇藏界、青河经富蕴至阿勒泰、布伦口至红其拉甫、巴里坤至老爷庙、莎车至塔什库尔干、二连浩特至赛罕塔拉、大红山至霍勒扎德盖、云南界至那坡平孟、西畴至富宁等沿边抵边公路。推进麻扎至公珠、孟泽至嘎拉、萨玛达至扎日、边巴至加玉等沿边公路并行线待贯通路段建设和低等级路段改扩建。

  2.边境机场。建设塔什库尔干、普兰、定日、隆子、绥芬河、昭苏、准东(奇台)等机场,迁建延吉机场,建设札达、叶城等20个左右边境通用机场。

第五章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现代化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分层分类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互联互通和一体衔接,促进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内交通运输协同运行,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运输率先实现现代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一节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

强化重点城市群城际交通建设。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干,提升城际运输通道功能,加强核心城市快速直连,构建多节点、网络化的城际交通网,实现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整体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加强与高速铁路、普速铁路一体衔接,扩大对5万人口以上城镇的有效覆盖。

有序推进其他城市群城际交通建设。提升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内的城际主通道功能,推进哈尔滨—长春、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内的城际主通道建设。建设有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多层次快速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运力开行城际列车。

第二节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衔接,合理推动轨道交通跨线运营。积极利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提供通勤服务,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运力开行市域(郊)列车,增加列车停站数量和在重要客流集散地的停站频率,鼓励高峰时段公交化运营,提高通勤服务质量。探索将重点都市圈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以合理制式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

完善多层次道路交通网。合理加密快速路通道,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都市圈环线和城市绕城环线。科学布局建设加油加气站、公交场站、停车设施。积极推动城市公交线路向周边城镇、功能节点延伸,鼓励都市圈内毗邻城市(镇)开行公交,开展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

专栏10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工程

1.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充分挖潜干线铁路城际功能,推进核心城市间城际铁路及区域联络线建设,建设雄安新区至石家庄、天津至承德、苏州经无锡至常州、衢州至丽水、深圳至惠州、佛山至东莞等城际铁路,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城际铁路网。

  2.重点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实施一批既有铁路的市域(郊)运输功能改造工程,利用既有萧甬铁路开行绍兴至上虞市域(郊)列车。推进北京东北环线等整体提升工程,建设上海嘉闵线及北延伸段、南京市域18号线、杭州至德清、宁波至象山、重庆至合川等市域(郊)铁路。

  3.高速公路环线。推动武汉、长春、西安等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建设,实施部分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改扩建工程,优化调整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线路。

第三节打造城市现代交通系统

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加快发展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绿色慢行交通,实现顺畅衔接。加强大城市微循环和支路网建设,优化快速、主干、次干、支路比例,加快城市支路街巷建设改造和畸形交叉口改造,分类分区优化停车设施供给,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加强资源共享和错时开放。合理提高中小城市路网密度,用好用足停车资源,适度增加停车设施,规范停车秩序。补齐县城、县级市、特大镇的城市道路和公路客运站设施等短板,稳步推进老旧小区、医院、学校、商业聚集区等区域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适度增加灵活便捷的道路班车配客站点。建设安全、连续、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高非机动车道和步道的连续性、通畅性,在商业办公区域、公共交通站点、旅游景区等场所增加非机动车停放设施,改善行人过街设施条件。

打造多模式便捷公共交通系统。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国家公交都市建设。超大特大城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快速公交网络,科学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推动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交通网络融合发展。大城市形成以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重要客流走廊快速公交。中小城市提高城区公共交通运营效率,逐步提升站点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推广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联动控制,保障公交优先通行;推广在电子公交站牌、互联网信息平台等发布公共交通实时运营信息,优化换乘引导标识,普及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等服务,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第六章扩大优质运输服务供给

顺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统筹考虑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的不同发展趋势及阶段性特征,兼顾基本需求和多样化需求,推动运输服务多元化、品质化发展,扩大经济高效安全的运输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第一节提升旅客出行服务品质

加快发展旅客联程运输。稳妥推动交通运输票务系统信息共享和对外开放,提高道路客运联网售票水平,普及电子客票,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道路客运站的电子客票覆盖率达到99%、省际和城际客运线路的电子客票覆盖率达到80%,努力实现一站购票、一票(证)通行。优化跨运输方式安检流程,推动安检互认。加强干线运输方式间、城市交通与干线运输方式间的运营信息、班次时刻、运力安排等协同衔接,做好首末班车“兜底”服务。推进城市候机楼建设,推行行李直挂服务。培育旅客联程运输经营主体,创新一体化联运产品,丰富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产品。

发展高品质客运服务。优化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扩大复兴号动车组上线运行范围,逐步实现高速铁路达速运行,提高普速铁路服务质量,鼓励开行夕发朝至列车。加强监管,鼓励和规范发展道路客运定制服务。促进航空服务网络干支有效衔接,优化航班时刻资源配置,持续提高航班正常率,增加航空运输服务品类。积极培育邮轮市场,拓展旅游产品,促进邮轮服务升级,推动游艇、游船、房车旅游发展,优化完善自驾车旅行服务设施,依托汽车客运站发展旅游集散业务,培育交通消费新模式。

提高客运服务普惠均等水平。持续开好公益性“慢火车”,优化开行方案,改善站车条件。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保障好群众出行。发展边远地区基本航空服务,改善轮渡通行条件,方便边远地区群众日常出行。提升客运场站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推广应用低地板公交车、无障碍出租汽车,规范老年及残疾人代步车使用,强化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服务保障。

第二节构建高效货运服务系统

建设高效货运服务网络。完善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大宗货物、集装箱物流网络,建设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骨干通道,保障化肥等重要农资季节性运输。有序发展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探索开行定制化的铁路直达货运班列,充分利用富余运力和设施能力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快捷货运产品。推动道路货运高质量发展,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强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培育壮大专业货运机队,优化航线和时刻配置,提升机场物流组织效率和服务品质。完善以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为支撑的城市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加强与干线运输、区域分拨有效衔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提升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口岸通关能力和便利化水平。

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铁水联运系统建设,扩大铁水联运规模。以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为重点,提升江海联运组织水平。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运单互认标准与规范,推动国际货运单证信息交换,探索国际铁路电子提单,逐步普及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加快多式联运信息共享,强化不同运输方式标准和规则的衔接。深入推广甩挂运输,创新货车租赁、挂车共享、定制化服务等模式。推动集装箱、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筐)等在不同运输方式间共享共用,提高多式联运换装效率,发展单元化物流。鼓励铁路、港航、道路运输等企业成为多式联运经营人。

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强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功能,完善综合货运枢纽冷链物流服务设施,加强不同运输方式冷链设施衔接,补齐集配装备和仓储设施短板,推动铁路集装箱冷链服务模式创新,强化分级分类质量监管,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推动大宗货物储运一体化,推广大客户定制服务。统一货物危险特性分类标准,加强货物包装、运输作业和运输工具标准化建设,推广智能化储运监控、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应用。优化重点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组织,提升交通运输对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的服务支撑能力。

持续推动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制度成本,优化证照和许可办理程序,完善铁路货运价格市场化灵活调整机制。降低物流要素成本,保障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落实物流减税降费措施,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

第三节发展现代邮政快递服务

提升寄递服务质效。创新邮政普遍服务,实现邮件全程跟踪查询。开展快递服务质量品牌创建行动,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等差异化产品。推进快递进村,强化县乡村寄递物流资源共享,推动共同分拣、共同运输、共同收投,基本实现建制村直接收投邮件快件。推进快递进厂,深度嵌入产业链价值链,发展入厂物流、线边物流等业务。推动快递出海,加快建设邮政国际寄递中心,建设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南宁、南京、大连、义乌等邮政处理中心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构建国际快件运输网络,推动国际寄递服务便利化。

完善寄递末端服务。建设多元化、智能化末端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快递服务站、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服务平台等布局建设和资源共享。推动城市居住社区配建邮政快递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设集邮政、快递、电商、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推广无人车、无人机运输投递,稳步发展无接触递送服务。支持即时寄递、仓递一体化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专栏11运输服务品质提升行动

1.客运服务提质升级。打造京张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示范线。推动具备条件的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公路服务区,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示范工程。鼓励建设多功能乡镇综合服务站。有序创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2.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在50个城市组织开展旅客联程运输试点,开展行李直挂、安检互认等服务,创新空铁联运、公空联运、公铁联运服务模式,鼓励不同运输方式共建共享设施设备,加快推进联运票务一体化、行李服务便利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加快空铁联运产品升级。

  3.多式联运提速。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功能,组织开行一批铁水联运班列,发展公空衔接的卡车航班。引导多式联运经营人、各类运输企业开展跨行业信息互联互通、协同运作。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探索开行铁路双层集装箱班列。

  4.专业化货运系统培育。优化货运班列运输组织,逐步扩大班列运行范围,稳步推进班列开行成网,依托有条件的高铁客运列车开展高铁快运业务。提升航空货运枢纽中转效率,构建中枢轮辐式货运航线网络。

  5.城乡货运配送提质。完善城市配送节点网络,优化车辆便利通行政策,推进城市配送全链条信息交互共享和组织模式创新。在100个左右城市有序实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

第七章加快智能技术深度推广应用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构建泛在互联、柔性协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交通系统,加强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增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完善设施数字化感知系统。推动既有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新建设施与感知网络同步规划建设。构建设施运行状态感知系统,加强重要通道和枢纽数字化感知监测覆盖,增强关键路段和重要节点全天候、全周期运行状态监测和主动预警能力。

构建设施设备信息交互网络。稳步推进5G等网络通信设施覆盖,提升交通运输领域信息传输覆盖度、实时性和可靠性。在智能交通领域开展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试点示范。推动车联网部署和应用,支持构建“车—路—交通管理”一体化协作的智能管理系统。打造新一代轨道交通移动通信和航空通信系统,研究推动多层次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兼容互通,同步优化列车、航空器等移动互联网接入条件。提升邮政机要通信信息化水平。

整合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监管服务功能,推动在具备条件地区建设自动驾驶监管平台。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优化整合民航数据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信息平台运力整合能力,加强智慧云供应链管理和智慧物流大数据应用,精准匹配供给需求。有序建设城市交通智慧管理平台,加强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

专栏12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升级工程

1.智能铁路。实施新一代铁路移动通信专网工程。选择高速铁路线路开展智能化升级。推进川藏铁路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实施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

  2.智慧公路。建设京雄、杭绍甬等智慧高速公路工程。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在多场景的拓展应用。建设智慧公路服务区。稳步推进集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路网云控平台建设。

  3.智慧港口。推进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深圳港、广州港等港口既有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建设天津北疆C段、深圳海星、广州南沙四期、钦州等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在“洋山港区—东海大桥—临港物流园区”开展集疏运自动驾驶试点。

  4.智能航运。完善内河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实施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数字航道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工程,试点建设应用智能航标,在三峡坝区河段等长江干线典型区段开展数字航道智慧服务集成。建设京杭运河数字航道。推进涪江、信江等智慧航道建设。推进船闸智能化升级,加强梯级船闸联合调度。完善船岸、船舶通信系统,增强船舶航行全过程船岸协同能力。开发应用电子海图和电子航道图的船载终端。

  5.智慧民航。围绕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运行和智慧监管,实施容量挖潜提升工程,推进枢纽机场智慧化升级,建设民航智慧化运营管理系统。

  6.智慧城市轨道交通。推进自主化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研发,推动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和有条件线路间的互联互通。构建智慧乘务服务、网络化智能运输组织调度、智慧能源管理、智能运维等系统。推广应用智能安检、移动支付等技术。

  7.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交通大数据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实施铁路12306和95306平台优化提升工程。推广进口集装箱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应用。建设郑州等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研究建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监管服务平台。

第二节推动先进交通装备应用

促进北斗系统推广应用。完善交通运输北斗系统基础设施,健全北斗地基增强网络,提升北斗短报文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北斗系统在铁路、公路、水路、通用航空、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全球海上航运、国际道路运输等领域应用,推动布局建设融合北斗技术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开展民航业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

推广先进适用运输装备。开展CR450高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发应用,推广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装备。提升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极地船舶、大型邮轮等研发能力,推进水下机器人、深潜水装备、深远海半潜式打捞起重船、大型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等新型装备研发。推广绿色智能船舶,推进船舶自主航行等单项智能船舶技术应用,推动船舶智能航行的岸基协同系统、安保系统和远程操控系统整体技术应用。加强适航审定能力建设,推动C919客机示范运营和ARJ21支线客机系列化发展,推广应用新舟700支线客机、AG600水陆两栖飞机、重型直升机、高原型大载重无人机等。推进智能仓储配送设施设备发展。

提高装备标准化水平。推广应用轻量化挂车,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专项治理,稳步开展超长平板半挂车、超长集装箱半挂车治理工作。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推广江海直达船型、三峡船型、节能环保船型,研发长江游轮运输标准船型。推动车载快速安检设备研发。巩固提升高铁、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技术装备领域创建中国标准、中国品牌。

第三节创新运营管理模式

以满足个性化、高品质出行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全程数字化,支持市场主体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打造顺畅衔接的服务链。稳妥发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等出行服务,鼓励自动驾驶在港口、物流园区等限定区域测试应用,推动发展智能公交、智慧停车、智慧安检等。引导和规范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和网络货运平台等健康发展,防止无序扩张。加快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加强深远海目标高清晰观测、海上高精度时空服务。提高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和监管能力,完善数字化、信息化监管手段,加强非现场监管、信用监管、联合监管,实现监管系统全国联网运行。

第四节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推动交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研发轴承、线控底盘、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等关键部件,推动实现自主可控和产业化。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研究储备,加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船舶自主航行、船岸协同等领域技术研发,开展高速磁悬浮技术研究论证。强化复杂环境条件下线路、大跨度桥梁、超长隧道等建造技术研发以及高性能工程材料研发。加强高升程、大吨位升船机关键技术研发。

培育交通科技创新生态圈。促进政产学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鼓励优势企业整合交通科技产业链资源,通过开放数据、开放平台、开放场景,培育交通科技产业生态圈,建设交通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强化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建设,推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培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

强化数据开放共享。加强交通运输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和交换渠道,制定数据资源开放制度规范,推动条件成熟的数据资源合规开放和共享利用。加强交通运输数据安全管控,完善数据分级分类安全保护制度,制定智能交通数据应用安全标准,规范数据源采集和处理使用等活动,加强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

第八章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动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形成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第一节优化调整运输结构

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逐步构建以铁路、船舶为主的中长途货运系统。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优化“门到门”物流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城乡物流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提高工矿企业绿色运输比例,扩大城市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服务供给。

第二节推广低碳设施设备

规划建设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重点推进交通枢纽场站、停车设施、公路服务区等区域充电设施设备建设,鼓励在交通枢纽场站以及公路、铁路等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及储能设施。推动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发展,积极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车辆,稳步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推动内河船舶更多使用清洁能源,进一步降低交通工具能耗。持续推进港口码头岸电设施、机场飞机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施建设,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不断提高岸电使用率。

第三节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

落实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制度。推动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设施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健全电子联单监管制度。完善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开展港区污水、粉尘综合治理,推进生产生活污水、雨污水循环利用,完善干散货码头堆场防风抑尘设施。开展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治理,妥善处理大型机场噪声影响,积极消除现有噪声污染。

第四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交通与其他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打造复合型基础设施走廊。统筹集约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桥位、土地、岸线等资源,提高国土空间综合利用率。推进科学选线选址,推广节地技术,强化水土流失防护和生态保护设计,优先避让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者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国土空间,尽量避让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推动废旧设施材料等资源化利用。

第五节完善碳排放控制政策

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研究制定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统计方法和核算规则,加强碳排放基础统计核算,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平台,推动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建立绿色低碳交通激励约束机制,分类完善通行管理、停车管理等措施。

专栏13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1.充换电设施网络构建。完善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积极建设城际充电网络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配套设施,实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大力推进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停车和充电数据信息互联互通。

  2.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推广。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和港口、机场场内车辆电动化替代,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严寒地区除外)新增或更新地面公交、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出租、公务、环卫等车辆中电动车辆比例不低于80%。在长江干线、京杭运河和西江航运干线等开展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建设。

  3.超标排放汽车船舶污染治理。建立健全汽车排放闭环管理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老旧汽车,全面提升船舶设计能效和营运能效水平,鼓励购置低能耗、低排放运输装备。

  4.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既有交通运输设施绿色化改造,加快港口船舶岸电设施和机场电动设施设备建设使用。推进京杭运河现代绿色航运综合整治工程。

  5.近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选择条件成熟的生态功能区、工矿区、城镇、港区、机场、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场站等区域,建设近零碳交通示范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

第九章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将安全发展贯穿于综合交通运输各领域、各环节,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夯实安全发展基础,提升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第一节提高交通网络抗风险能力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分类管控,加强重大风险源识别和全过程动态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在重要通道、枢纽、航运区域建设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交通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稳定提升多灾易灾地区、主要产业及能源基地等重点区域的多路径连接比率,完善紧急交通疏散、救援和避难通道系统,增强交通运输网络韧性。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推进信息系统设施设备自主可控。

第二节维护设施设备本质安全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资产管理体系,严把设施设备产品源头质量关,合理安排建设周期,推进精品建设和精细管理。加强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推动安全配套设施、重点目标防范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建设运营。加强高速铁路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预警防护监测,强化铁路防灾抗险等设施建设。规范设置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以临水临崖、隐患路口路段、交通标志标线等为重点,加强农村公路、桥梁隧道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设施配套。完善水运工程安全配套设施和桥梁防船舶碰撞设施。

第三节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健全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事故和重大险情技术调查等工作机制,加强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强化监督检查执法。综合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加强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整治,夯实民航运行安全全链条管理,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保护区安全管理,加强寄递渠道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强化设施设备运行安全,完善货车生产改装监管机制,杜绝非法改装货运车辆出厂上路。加大货物装载源头监管力度,禁止超限超载车辆出场(站)上路行驶。完善危险化学品运输网络,优化运输通行管控措施,强化港口、隧道、闸坝等重点部位通行管理。优化职业驾驶员、快递员、船员等从业环境,强化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质量管理。

第四节强化安全应急保障

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应急协调机制和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交通运输调度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推进区域性公路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航海保障和救助打捞能力建设,完善沿海和内河溢油应急设备库,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中心。以骨干航空物流企业为主体构建航空应急服务网络。建设海事监管指挥系统。在开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地下空间、低洼区域、重点区段、重要点位、关键设施等隐患排查基础上,建立健全风险台账和灾害隐患清单,补齐设施设备、应急抢险物资等短板,持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实国家应急运输储备力量。健全应对重大疫情、防范应对恐怖袭击、保障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交通组织。

专栏14综合交通运输安全应急能力提升重点工程

1.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实施老旧铁路、老旧枢纽场站、航运枢纽、大型通航建筑物等设施安全检测和除险加固行动,持续推进危旧桥梁改造专项行动。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建设改造工程,建设网络安全风险监测和态势感知平台。开展青藏高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监测。

  2.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应急运输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建设交通安全应急卫星系统工程,优化综合导航服务功能。以执法船艇、专业救助船舶以及国有航运企业远洋运输船舶、客滚船、客渡船为重点,稳步推广使用带有北斗卫星应急示位功能的救生衣、救生艇(筏)。组织开展综合和专项应急演练。建设邮政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二期)、邮政机要通信工程。推动先进安全应急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

  3.水上救助能力提升。加强水上巡航搜救打捞、远洋深海极地救援、防污染应急能力建设,完善沿海和南海海区应急救捞基地布局,建设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水上应急综合救助基地。

第十章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

坚持开放合作,推进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塑造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口岸铁路、口岸公路、界河航道建设。强化面向俄蒙、东南亚、南亚、中亚等重点方向的陆路运输大通道建设,支持西藏打造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进一步完善海上战略通道,谋划建设亚欧陆海贸易通道、东北陆海贸易通道,补齐沿线基础设施短板。

第二节进一步畅通国际运输

发挥中国—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示范效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协商合作,持续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提质增效,促进跨境班列班车发展。优化国际海运航线网络布局,提高中韩陆海联运效率,推动中欧陆海快线健康发展,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稳固东南亚、东北亚等周边航空运输市场,有序拓展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洲际航线网络,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稳步扩大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签署实施范围。优化国际联程联运组织和中转服务,完善海外转运服务网络。

第三节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升级改造中欧班列铁路口岸和后方“卡脖子”路段,加快技术装备升级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广中欧班列统一运单和内外贸货物混编运输,提高货源集结与班列运行效率,扩大图定铁路货运班列开行范围。健全中欧班列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巩固维护品牌形象,强化风险防控。推动国际铁路联运规则衔接统一,探索建立与贸易、金融联动发展新规则,推动建立中欧班列政府间合作机制。

第四节深化多领域交流合作

主动与国际规则标准接轨,协调推动运输工具、装载单元、换装转运设备、作业流程、安全规则、服务规范、信息数据等标准对接。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运输市场合作,推广交通与产业园区、城市一体开发建设的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加强深远海航行保障、搜救打捞、自动驾驶、科技人才等领域交流合作,打造国际一流船检机构,积极参与国际航空、海运业减排全球治理。

第五节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

着力形成陆海空统筹的运输网络,加强供需对接和运力协调,提升国家物流供应链保障能力。务实推动与东盟国家及重要海运通道沿线国家的合作,加强海事国际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推进海外港口建设经营,建设现代化远洋运输船队,维护国际海运重要通道安全畅通。增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提高航权、时刻等关键资源配置效率,支持航空公司构建国际货运航线网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物流企业,提升航空物流全球响应能力。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稳步推进建设海外分拨中心和末端寄递配送网络。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信息服务水平,做好与外贸企业的物流信息对接。

专栏15国际运输竞争力提升行动

1.促进国际互联互通。实施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铁路口岸站扩能改造,建设大理至瑞丽、玉溪至磨憨等铁路,推进佳木斯至同江(抚远)等铁路扩能改造。建设乌恰至康苏、博乐至阿拉山口等高速公路,实施红山嘴、乌拉斯台等口岸公路建设改造。推进黑龙江、鸭绿江、图们江等国境国际河流航道建设。推进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阿联酋哈利法港、印度尼西亚瓜拉丹戎港等海外港口建设经营合作。

  2.做优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成都、重庆、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整合班列运行平台,强化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打造明星运输产品。推进中欧班列运输通道和口岸扩能改造,推进境外战略性中转场站建设。推广国际货协/国际货约运单,完善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提单,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修订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

  3.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服务。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品牌,制定班列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推进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商贸物流中心、广西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基地和服务中心建设,布局建设沿线物流枢纽和口岸。做优做强北部湾港和洋浦港,加强国际船舶登记、保税燃油供应、航运金融等综合服务。推进国际铁路运单物权化和海铁联运“一单制”。

  4.提升国际物流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支持国内航空公司加大全货机引进和改造力度,扩大货运机队规模,发展全货机运输。优化航空货运枢纽机场航班时刻资源配置。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优化境内外物流节点布局,逐步构建安全可靠的国际物流设施网络,实现与生产制造、国际贸易等企业协同发展。

第十一章加强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聚焦制约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优化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增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一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进一步厘清铁路行业政府和企业关系,推进铁路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地方自主建设运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推进国家铁路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优质资产上市,完善铁路费用清算和收益分配规则。推进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持续推进空管体制改革,完善军民航空管联合运行机制,实施空域资源分类精细化管理,优化全国航路航线网,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实现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研究完善西江航运干线、界河航运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全要素水上交通管理体制,优化完善海事监管机制和模式。

第二节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市场

建立健全城市群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机制。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范中欧班列、港航、民航国际航线等补贴政策。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公开、风险监测和安全管理,推进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事后奖惩和信用修复。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创新发展容错制度。规范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价格管理,健全巡游出租汽车价格形成机制,深化道路客运价格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全面落实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优化债务结构,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完善与项目资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长期资金筹措渠道。稳定并完善交通专项资金政策,继续通过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养护,优化完善支持邮政、水运等发展的资金政策。完善收费公路专项债券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实施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等途径开展市场化融资,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规范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多式联运等产业投资基金。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第四节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加快构建适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研究制修订公路、铁路、民用航空以及综合交通有关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制度有效衔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智能交通、绿色交通、交通安全应急、无障碍交通、新业态新模式等技术标准,强化各类标准衔接。推动危险品多式联运服务规则一体衔接和检测结果互认。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强化质量监督管理。

第五节强化人才队伍和交通文明建设

建设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加强交通运输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交通文化精品工程建设,深化交通文博工程建设,提高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加强交通运输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政务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严明纪律、改进作风,提高交通运输执法队伍能力和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新机制新方法,落实普法责任制,培育交通法治文化。

第十二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党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协调、要素支撑和督促指导,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确保规划有力有序有效实施。

第一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交通运输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领导。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交通强国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二节加强组织协调

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按照职责分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部门协同,强化上下联动,做好本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土空间、流域综合等规划的衔接,做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扎实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细化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做好地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

第三节推进试点示范

围绕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在跨区域综合运输大通道资源优化配置、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城市群和城乡交通一体化、“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交通旅游融合发展、设施设备服务管理标准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等方面,有序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建立健全试点成果总结和系统推广机制,依托车购税等资金加大对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第四节强化要素保障

加强资金政策保障,安排政府投资积极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充分引导多元化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发展,形成建养并重、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探索枢纽土地综合开发等多样化支持政策。完善跨部门、跨区域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用好跨区域补充耕地统筹机制,强化重点项目用地、用海、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做好资源要素预留和供应。

第五节做好督促指导

建立健全交通运输领域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评估制度,按要求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规划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和动态监测分析,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建设项目后评估,督促指导规划落实,必要时动态调整,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旌德县交通运输局2022-4-2

 

 

“十四五”期间襄阳交通将实现“四个全省领先” 文章下载

“十四五”期间襄阳交通将实现“四个全省领先”

日前,《襄阳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制定出炉,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襄阳市交通运输将实现“四个全省领先”。

立体交通发展水平全省领先。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布局,强化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发挥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实现立体互联,打造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基础设施通达深度全省领先。“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各县市之间均有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连接;基本实现所有县市通高速铁路,所有县(市、区)通两条及以上出口通道、有两条及以上内部循环道路;实现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双车道畅通;实现所有3A以上景区通达二级公路;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0%,主要经济干线达一级公路标准;汉江襄阳以下航道达三级航道标准。

运输服务质量效率全省领先。持续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基本形成“3123出行交通圈”(中心城区30分钟通勤,中心城区至各县市以及十堰、随州、神农架1小时通达,襄阳至武汉、“宜荆荆恩”、关中平原、中原城市群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襄阳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城市群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基本形成“123快货物流圈”(市内1天送达、区域主要城市2天送达、国内3天送达)。

交通经济融合发展全省领先。大力推动临空经济、临港经济和高铁经济发展,加速发展“交通+特色农业”“交通+生态旅游”等新业态,突破性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交通保障,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2022-03-21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有何亮点? 文章下载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有何亮点?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重点加快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轨道与公交融合,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建设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力争“十四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

近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确立“国际连接高标准、区域协同高效率、服务首都高水平、行业发展高质量、综合治理高效能”五大战略目标、设置22项具体发展指标。

“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发展擘画怎样一张“新蓝图”?请见长图。

新华社2022-5-10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